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論語研討 → 瀏覽帖子:105年10月31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你是本帖的第 721 位閱讀者 版主:洪志明
 『 帖子主題 』:105年10月31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5年10月31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經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問題:
1、隱者丈人所主張的道是什麼?對世間有何利益和流弊。
2、孔子之大道是何架構?對世間有何大功用?

2016/10/25 下午 04:53:17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洪志明


發表數:26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論語集解義疏》(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疏

「子路從而後,」
孔子與子路同行。孔子先發。子路在後。隨之未得相及。故云從而後也。
「遇丈人,以杖荷蓧。」
遇者不期而會之也。丈人者長宿之稱也。荷擔揭也。篠竹器名。子路在孔子後。未及孔子。而與此丈人相遇。見此丈人以杖擔一器籮簏之屬。故云以杖荷篠也。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子路既見在後。故借問丈人見夫子不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四體足手也。勤勤勞也。五穀黍稷之屬也。分播種也。孰誰也。子路既借問丈人。丈人故答子路也。言當今亂世。汝不勤勞四體以播五穀。而周流遠走。問誰為汝之夫子。而問我索之乎。袁氏曰。其人已委曲識孔子。故譏之。四體不勤不能如禹稷躬殖五穀。誰為夫子而索耶。
「植其杖而芸。」
植竪也。芸除草也。丈人答子路竟。至草田而竪其所荷篠之杖。當挂篠於杖頭而植竪之。竟而芸除田中穢草也。
一通云。杖以為力。以一手芸草。故云植其杖而芸也。
「子路拱而立。」
拱沓手也。子路未知所以答。故沓手而倚立。以觀丈人之芸也。
「止子路宿,」
子路住倚當久。已至日暮。故丈人留止子路。使停住就己宿也。
「殺雞為黍而食之,」
子路停宿。故丈人家殺雞為?。作黍飯而食子路也。
「見其二子焉。」
丈人知子路是賢。故又以丈人二兒見於子路也。
「明日,子路行,」
至明日之旦。子路得行逐孔子也。
「以告。」
行及孔子。而具以昨丈人所言及雞黍見子之事。告孔子道之也。
「子曰:隱者也。」
孔子聞子路告丈人之事。故云。此丈人是隱處之士也。
「使子路反見之,」
孔子既曰。丈人是隱者。而又使子路反還丈人家。須與丈人相見以己事說之也。其事在下文。
「至則行矣。」
子路反至丈人家。而丈人已復出行不在也。
「子路曰:不仕無義。」
丈人既不在。而子路留此語以與丈人之二子。令其父還述之也。此以下之言。悉是孔子使子路語丈人之言也。言人不生則已。既生便有在三之義。父母之恩。君臣之義。人若仕則職於義。故云不仕無義也。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既有長幼之恩。又有君臣之義。汝知見汝二子。是識長幼之節不可廢闕。而如何廢於君臣之義而不仕乎。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大倫謂君臣之道理也。又言汝不仕濁世。乃是欲自清潔汝身耳。如為亂君臣之大倫何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又言君子所以仕者。非貪榮祿富貴。政是欲行大義故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為行義故仕耳。濁世不用我道。而我亦反自知之也。

《論語注疏》(魏)何晏 集解 (宋)邢昺疏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包曰:"丈人,老人也。蓧,竹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包曰:"丈人云:不勤勞四體,不分殖五穀,誰為夫子而索之邪?")植其杖而芸。(孔曰:"植,倚也。除草曰芸。")子路拱而立。(未知所以答。)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孔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子路曰:"不仕無義。(鄭曰:"留言以語丈人之二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孔曰:"言女知父子相養不可廢,反可廢君臣之義邪?")欲絜其身,而亂大倫。(包曰:"倫,道理也。")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包曰:"言君子之仕,所以行君臣之義,不必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見用,自已知之。")
  [疏]"子路"至"之矣"。○正義曰:此章記隱者與子路相譏之語也。"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者,子路隨從夫子,行不相及而獨在後,逢老人以杖擔荷竹器。"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者,夫子,孔子也。"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者,丈人責子路云:"不勤勞四體,不分殖五穀,誰為夫子,而來問我求索之邪?""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芸,除草也。丈人既責子路,至於田中,倚其荷蓧之杖而芸其苗。"子路拱而立"者,子路未知所以答,故隨至田中,拱手而立也。"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者,丈人留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丈人知子路賢,故又以二子見於子路也。"明日,子路行以告"者,既宿之明日,子路行去,遂及夫子,以丈人所言及雞、黍、見子之事告之也。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者,夫子言,此丈人必賢人之隱者也。使子路反求見之,欲語以己道。子路反而至其家,則丈人出行不在也。"子路曰:不仕無義"者,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語丈人之二子,令其父還則述之。此下之言,皆孔子之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人性則皆當有之。若其不仕,是無君臣之義也。"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者,言女知父子相養,是知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反可廢君臣之義而不仕濁世?欲清絜其身,則亂於君臣之義大道理也。"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者,言君子之仕,非苟利祿而已,所以行君臣之義,亦不必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見用,自已知之也。○注"蓧,竹器"。○正義曰:《說文》作蓧,芸田器也。

《論語集注》(宋)朱熹

蓧,徒弔反。植,音值。丈人,亦隱者。蓧,竹器。分,辨也。五穀不分,猶言不辨菽麥爾,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植,立之也。芸,去草也。知其隱者,敬之也。食,音嗣。見,賢遍反。孔子使子路反見之,蓋欲告之以君臣之義。而丈人意子路必將復來,故先去之以滅其跡,亦接輿之意也。長,上聲。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蓋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見其二子焉。則於長幼之節,固知其不可廢矣,故因其所明以曉之。倫,序也。人之大倫有五: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義,故雖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廢。然謂之義,則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雖不潔身以亂倫,亦非忘義以殉祿也。福州有國初時寫本,路下有「反子」二字,以此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范氏曰:「隱者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為通,故溺而不止。不與鳥獸同群,則決性命之情以饕富貴。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為難。惟聖人不廢君臣之義,而必以其正,所以或出或處而終不離於道也。

《論語點睛》(明)蕅益大師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問得滿撞)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答得清楚)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露出馬腳,惹出是非。)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趙州勘婆子。)至則行矣。(勘破了也。)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此數句,絕不似子路之言。想是夫子教他的。幸得丈人不在。不然卻被丈人勘破。
【補註】長沮桀溺丈人之勤四體。分五榖。自是古時學者本色。兩漢學風尚如此也。孔子欲進以大乘救世之學。故不許其闢世。然高於後世科舉學校所養成之游民萬萬矣。今之學者。當法長沮桀溺丈人之生計自立。而更進求大乘救世之學。則真孔子徒也。讀樊遲請學稼章。亦當知此意。若戰國時許行君民並耕而食之說。則窒礙難通矣。兩漢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廟祭祀。而令郡國各舉孝弟力田之士。以為鄉里表率。此則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隨孔子行,而落於後,遇見一老人以杖荷蓧。包咸注;「丈人,老人也。蓧,竹器。」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子路問老人:「你老見到我的夫子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老人答復子路,大意是:「我是農人,手足要勤勞,五穀要分植,無暇注意其他事情,不知誰是你的夫子。」老人說罷,就植其杖而耘除田裡的草。
包注:「丈人云,不勤勞四體,不分植五穀,誰為夫子而索之耶。」皇邢二疏皆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二句為丈人責子路之語。宋翔鳳論語發微以為,包注亦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丈人自述不遑暇逸之意,故不能知孰為夫子,以答子路,非以責子路。俞樾群經平議也認為此二句不是責子路之語,而是丈人自言,若謂以不勤不分責子路,則不情矣。兩不字,並語詞,不勤,勤也。不分,分也。
「子路拱而立。」子路拱手恭敬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老人留子路在家住宿,殺雞作黍飯招待子路,又叫他兩個兒子來見子路。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第二天,子路辭行,尋到了孔子,稟告遇見丈人的經過。孔子說:「他是隱士。」就叫子路返見丈人。至則丈人已外出。
「子路曰」至「已知之矣」一段。皇侃疏意,這是孔子使子路告訴丈人的一段話,丈人既不在家,子路便告訴丈人的兒子,請轉告丈人。
「不仕無義。」仕,就是替國家做事,仕則有君臣之倫。讀書人隱居不仕,便是廢棄君臣之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長幼的禮節不可廢棄。例如使二子出來與客相見,此即長幼之禮。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既知長幼的禮節不可廢,而君臣之義又怎麼可以廢棄呢。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不仕於濁世,欲自潔其身,卻亂了君臣大倫。劉氏正義說:「不仕則無君臣之義,是為亂倫。亂之為言,猶廢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之出仕,是為行其君臣之義,道之不行,君子早已知道了。
孔子使子路告訴丈人的一段話,是總結此章的要義。這一段話基於五倫的道理,說明一個讀書人不能止於潔身自好,而須藉仕以造福人群為職志。

2016/10/25 下午 06:53:52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論語微子第十八『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問答彙整
問一、孔子之大道是何架構?對世間有何大功用?
答:
〈一〉孔子之大道可分內聖與外王二綱領,具體的德目為道、德、仁、藝,經由道、德層次的克己修為,可達至內聖的境地,另實踐仁、藝二端的親厚愛人,則可實現外王的理想。
〈二〉僅就仁端來探討其功用:
1目標明確:仁是愛人,始於修身,終至天下平,維持理性的社會秩序,進而成就世界大同,此為終極目標。
2方法具體:行仁能近取譬,由近而遠,由親而疏,合乎人情常理,有「有能一日用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可見人人可行能行。
3以人倫為根柢:親民四目,首為修身,「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因此行仁可謂五倫十義具體的實現。
4使人際關係和諧:仁者不巧言令色,又能好人,能惡人,故與人相處和樂融融,君臣,父子…等十義皆能做到。
5恩澤被及後世:管仲行仁道,一匡天下;又「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故影響甚遠。總之其大功用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問二、論語中,何處得見孔子因義出仕?
答:孔子雖「道不行,吾知之矣!」但仍因為要行義而出仕的篇章,略舉例如下:
〈一〉憲問篇: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二〉陽貨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三〉憲問篇: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問三、論語中,孔子鑑其無義故不仕之例!
〈一〉微子篇: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閒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二〉微子篇: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2016/11/7 下午 02:05:12刪除
共有 1 頁, 2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46.87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