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論語研討 → 瀏覽帖子:104年11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你是本帖的第 698 位閱讀者 版主:洪志明
 『 帖子主題 』:104年11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4年11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經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設問:

一、當遇不合禮之事時,我們應如何對待?

二、論語中,看孔子的教化,如何靈活契機?

2015/10/29 上午 08:18:31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黃文松


發表數:139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104年11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與整理
經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設問:
一、當遇不合禮之事時,我們應如何對待?
二、論語中,看孔子的教化,如何靈活契機?

《論語集解義疏》(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疏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欲見孔子,孺悲魯人也。使人召孔子。欲與孔子相見也。
孔子辭以疾。孔子不欲應孺悲之召。故辭云有疾不堪往也。
將命者出戶,將命者謂孺悲所使之人也。出戸謂受孔子疾辭畢。而出孔子之戸以去也。
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孺悲使者去。裁出戸。而孔子取瑟以歌。欲使孺悲使者聞之也。所以然者。若辭唯有疾而不往。恐孺悲問疾差。又召己不止也。故取瑟而歌。使使者聞之。知孔子辭疾非實。疾以還白孺悲。令孺悲知故不來耳。非爲疾不來也。

李充曰。孔子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不保其往。所以不逆乎互鄉也。今不見孺悲者何。明非崇道歸聖。發其蒙矣。苟不崇道。必有舛寫之心。則非教之所崇言之所喻。將欲化之。未若不見也。聖人不顯物短。使無日新之塗。故辭之以疾。猶未足以誘之。故絃歌以表旨。使抑之而不彰挫之而不絶。則矜鄙之心頽。而思善之路長也。

《論語注疏》(魏)何晏 集解 (宋)邢昺疏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孺悲,魯人也。孔子不欲見,故辭之以疾。為其將命者不已,故歌令將命者悟,所以令孺悲思之。)
[疏]"孺悲"至"聞之"。○正義曰:此章蓋言孔子疾惡也。"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者,孺悲,魯人也。來欲見孔子,孔子不欲見,故辭之以疾也。"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者,將猶奉也。奉命者,主人傳辭出入人也。初,將命者來,入戶言孺悲求見,夫子辭之以疾。又為將命者不已,故取瑟而歌,令將命者聞之而悟,己無疾,但不欲見之,所以令孺悲思之。

《論語集注》(宋)朱熹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魯人,嘗學士喪禮於孔子。當是時必有以得罪者。故辭以疾,而又使知其非疾,以警教之也。程子曰:「此孟子所謂不屑之教誨,所以深教之也。」

《論語點睛》(明)蕅益大師
【補註】既辭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可知聖人之不肯妄語。雖不見孺悲。實已進而教之。

《論語講記》李炳南教授 講述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孺悲求見孔子,孔子推辭有病。「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一俟傳話的人出戶傳話時,孔子就取瑟來彈奏,而且歌唱。「使之聞之。」孔子使孺悲聞知孔子在瑟歌,不是真的有病,而是不願接見他。
何晏注:「孺悲,魯人也。」禮記雜記下篇:「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孺悲從孔子學禮,即是孔子的弟子。古人初見尊長,應先由人介紹,否則失禮。但弟子見師,不須介紹。孔子何以不見孺悲,朱子集注以為:「當是時必有以得罪者,故辭以疾。」劉恭冕正義說:「此欲見是始來見,尚未受學時也。」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孔子辭以疾,或別有故。」孔子不見孺悲,究竟是何原因,古注之說不一,難有定解,只得闕疑。

《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
孺悲是孔子弟子,跟隨孔子學禮,孔子託辭有病不見。若在今日,就行不通,既使有病,也要求見。
「將命者出戶,」
古時見生朋友,要有介紹人。傳命者有二種,一是客人的朋友介紹,再者是主人家的傳命者。將命者是傳命者,事先沒有約會,去見生朋友,必須有介紹人。這裡的將命者,是傳達的人,這是孔子的弟子,將孺悲送出去的。
「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孔子取瑟而歌,不但鼓瑟而且唱歌,使孺悲聽聞,使他知道主人並沒有病,孔子是故意不見。
孔子為什麼不見?吾不知道,注解吾也不信,因為他們也都沒見到。
古禮中,沒有介紹人不行,學生見老師,是自己人,不必介紹人,所以有人以為孺悲是在還沒拜孔子為師以前來見,但是這書中並沒有注明年月。宋儒還說孺悲有罪,所以孔子不見,這也是猜測之詞,不必學這一套。
總之,凡是見生人,見長者,必須有人介紹,這必須記住。

2015/11/2 下午 03:15:43刪除

顏彩雲


發表數:149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研討問題整理:

一、為什麼孔子以疾辭不見孺悲?
答:辭是推卻、不接受的意思。《此木軒四書說》:「辭以疾」是古人之通辭,不 
  得謂之不誠。以疾為辭,其人自當會意。」

二、當遇不合禮之事時,我們應如何對待?
答:茲舉論語篇章中,記載孔子面對不合禮的事,有不同的因應:
  (一)明哲保身:1.齊景公要以魯君待季孟氏之間那樣的禮來待孔子,孔子不接受,就離開魯國(微子篇第3章)。2.魯君接受齊國所饋贈的女樂,孔子即知已無法在魯國行道,便辭官離開魯國(微子篇第4章)。
  (二)以直相待:1.王孫賈問曰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這章夫子不求媚於人(八佾篇第13章)。2.原壤夷俟,孔子並無嚴責(憲問篇第44章)。
  (三)守禮盡分:1.子見南子章,聖人通達禮節,非俗情所能測(雍也篇第28章)。2.陳成子弒簡公,孔子告於魯哀公及三家大夫。(憲問篇第23章)
  (四)樂天知命:1.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第22章)2.子畏於匡,孔子仍以聖王之道自任。(子罕篇第5章)
  (五)夫子以「溫良恭儉讓」周遊列國十七年,面對各種政事(學而篇第10章)。吾人亦當以此五字砥礪,在社會上遇到不合禮之事時,能秉此五字和諧對待。

三、論語中,看孔子的教化,如何靈活契機?
答:茲略舉:
(一)「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這章,可看出孔子教化,注重其人當前求進之誠心,至於受教後如何,則不能保證。(述而篇第22章)
  (二)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這章是聖人教育,步步引進,期子路續求深入。(先進篇第15章)
  (三)子路、冉有各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以退則進之,進則退之,因材施教,作不同的答覆。(先進篇第21章)
(四)本章經文最後「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孔子不用言語,近似折法(默擯)方式,亦可看出孔子教化的靈活契機。

2015/11/3 上午 10:23:34刪除
共有 1 頁, 2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31.25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