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彌陀經研討 → 瀏覽帖子:103年12月29日彌陀要解研討問題與整理
你是本帖的第 974 位閱讀者 版主:
 『 帖子主題 』:103年12月29日彌陀要解研討問題與整理

洪志明


發表數:26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3年12月29日彌陀要解研討問題與整理
103年12月29日彌陀要解研討問題與整理

要解文: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研討問題:
一、上三土皆曰證入,同居土則不言證,請辨明所以然。
二、析空觀和體空觀,兩種修行之差異何在?請以生活實例說明之。
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兩種修行之差異何在?我們要如何善用在日常生活或淨土修學上呢?請以生活實例說明之。
四、為何極樂同居能橫具上三淨土?給學佛行者何種啟示?

2014/12/22 下午 03:45:24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蕅祖特引淨穢辨析佛土.
試想:
(一)蕅祖以淨以穢,辨析佛土,意指什麼?
(二)極樂的四種佛土,是淨而無穢嗎?
(三)任一佛土,皆可分淨穢嗎?

2014/12/27 上午 08:49:20刪除

陳瑞娟


發表數:45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103年12月29日 彌陀要解研討與整理

一、上三土皆曰證入,同居土則不言證,請辨明所以然。
答:
1.《彌陀要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2.同居土,帶業往生,未斷見思,所以不言證。
上三土,皆須斷惑,故曰證入。


二、析空觀和體空觀,兩種修行之差異何在?請以生活實例說明之。
答:
(一)先說明空觀:
1.空:
一切存在的事物,皆是因緣所生,沒有常住不變的自體或實體,無一不是虛幻不實,一切皆空。一般說空,約略分為人、法二空:
(1) 人空:
吾人的生命體,是五蘊和合,暫時存在的假相,並無實體,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
(2) 法空:
一切事物,皆是仗因託緣而生,生滅不已,絕無常住不變,也不可能獨立自主。
2.觀:
即是觀想、觀察。也就是生起智慧,專心觀察、觀想某一特定對象,並致力於體認、證悟其中的道理。
3.空觀:
就是以正智慧來觀察、思惟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本無自性,從而了知、證悟諸法原本即是空寂無相的道理。空觀修成,則可破見思二惑,出離三界分段生死。

(二)析空、體空二種修行的差異:
 析 空 觀 體 空 觀
對機 藏教。鈍根。 通教。根性稍利的二乘。初機大乘。
修法 析:破木也。破者剖也。把木頭剖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越分越細。
析空觀,又稱析色入空觀。觀察身心皆是因緣生,因緣滅,本無實體性,而歸於空。 體:是本體、本質義。
體空觀,又稱體色入空觀。是由事物的本體、本質上直接觀察,直接體驗諸法如夢如幻,當下的本質即是空寂無性。
比喻 兩掌中縫,觀察兩掌和合而形成,也會因散而滅。 當下即知因緣而生,如幻如化,當體全空。
理事 從事相上來推論。 理上觀察,故能達事即理,了事如幻。

(三)生活實例說明:
1.十年前(2004年) 的十月二十六日,蘇門答臘發生九.三級的地震,引發南亞海嘯,造成二十九萬二千人死亡。吾人應嚴肅觀察、思索重大災害的發生過程,從中體會「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
2.吾人皆是白衣學佛,即當要知:「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迷的人,家變成枷鎖。家沒溫暖,想逃跑﹔幸福溫暖,又迷戀跑不掉。總之,是被這個家所綁住。
吾人應知,有家時,性空不增,沒有家,性空不減,所以應該有緣起性空的智慧,各盡本分,卻又能不執著。如此才能免除有家的煩惱逼迫。


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兩種修行之差異何在?我們要如何善用在日常生活或淨土修學上呢?請以生活實例說明之。
答:
(一)三觀:
空觀: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
假觀:唯心所現,依因緣而有之假相。
中觀:因心成體,以心性為本體,唯是一心。
次第三觀:先修空觀,成就後,再修假觀﹔假觀成就後,再入中觀。
一心三觀: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三觀具足。
(二)舉念佛實例說明:
蕅祖〈示念佛三昧〉云: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名,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又引虎溪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

2014/12/31 下午 03:24:17刪除
共有 1 頁, 2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31.25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