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論語研討 → 瀏覽帖子:102年12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
你是本帖的第 998 位閱讀者 版主:洪志明
 『 帖子主題 』:102年12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2年12月2日論語研討問題
經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問題:
1、天命、大人及聖人之言,三者有何關連?
2、請從論語經文中,找出畏天命及不畏天命之例子。

2013/11/26 上午 09:25:43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洪志明


發表數:26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經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論語集解義疏》(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心服曰畏。君子所畏有三事也。
「畏天命,」
一畏也。天命謂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從吉逆凶。是天之命。故君子畏之。不敢逆之也。
「畏大人,」
二畏也。大人聖人也。見其含容。而曰大人。見其作教正物。而曰聖人也。今云畏大人。謂居位爲君者也。聖人在上。含容覆燾。一雖不察察。而君子畏之也。
「畏聖人之言。」
三畏也。聖人之言謂五經典籍聖人遺文也。其理深遠。故君子畏之也。
理皆深遠。不可改易也。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既小人與君子反。並不畏君子之所畏者也。小人見天道恢疏而不信從吉逆凶。故不畏之而造爲惡逆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小人見天命不切切之急。謂之不足畏也。
「狎大人,」
見大人含容。故褻狎慢而不敬也。江熙曰。小人不懼德。故媟慢也。
肆猶經威毒也。大人但用行不邪。而不加威毒也。
「侮聖人之言。」
謂經籍爲虛妄。故輕侮之也。江熙曰。以典籍爲妄作也。
經籍深妙。非小人所知。故云不可小知也。

《論語注疏》(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順吉逆凶,天之命也。)畏大人,(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畏聖人之言。(深遠不可易知測,聖人之言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恢疏,故不知畏。)狎大人,(直而不肆,故狎之。)侮聖人之言。"(不可小知,故侮之。)
[疏]"孔子"至"之言"。○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敬慢不同也。"君子有三畏"者,心服曰畏。言君子心所畏服,有三種之事也。"畏天命"者,謂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順吉逆凶,天之命也,故君子畏之。"畏大人"者,大人即聖人也,與天地合其德,故君子畏之。"畏聖人之言"者,聖人之言,深遠不可易知測,故君子畏之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者,言小人與君子相反,天道恢疏,故小人不知畏也。"狎大人"者,狎,謂慣忽。聖人直而不肆,故小人忽之。"侮聖人之言"者,侮,謂輕慢。聖人之言,不可小知,故小人輕慢之而不行也。○注"順吉逆凶,天之命也"。○正義曰:《虞書•大禹謨》云:"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孔安國云:"順道吉,從逆凶,吉凶之報,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言不虛。"道即天命也,天命無不報,故可畏之。○注"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正義曰:《易》云"利見大人",即聖人也。《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莊氏云:"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若福善禍淫也。"此獨舉天地合其德者,舉一隅也。○注"恢疏,故不知畏"。○正義曰:案《老子•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言天之網羅,恢恢疏遠,刑淫賞善,不失毫分也。○注"直而不肆,故狎之"。○正義曰:肆,謂放肆。言大人質直而不放肆,故小人輕狎之也。

《論語集注》(宋)朱熹

畏者,嚴憚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則其戒謹恐懼,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聖言,皆天命所當畏。知畏天命,則不得不畏之矣。侮,戲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識義理,而無所忌憚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誠當然也。小人不務修身誠己,則何畏之有?」

《論語點睛》(明)蕅益大師

天命之性,真妄難分。所以要畏。大人,修道復性,是我明師良友,所以要畏。聖言,指示修道復性之要,所以要畏。畏天命,是歸依一體三寶。畏大人,是歸依住持佛寶僧寶。畏聖人之言,是歸依住持法寶也。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聖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則君子皆知,故皆畏耳。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懼。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擬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謂經論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聖人之言。

《論語講記》李炳南教授 講述

今日為你們講經,字字都講,中國文學也是如此,文理不懂,便不能辨別人說的是或非。注解很多,你們看了更不會進步。學儒與學佛相同,必求開悟。若於一節書悟了,對於此節書便可不忘。懂文理,就容易記。世間書中若名相很複雜的,能以佛經的科判分析,便可以不忘。
念的時候,要句讀分明,四聲清楚,抑揚頓挫,將其中的神情態度,都表現出來故。從誦讀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他懂不懂。所以文經王沔(宋朝齊州人,每在天子前讀參加進士考試的人所作的辭賦,因誦讀音調明暢,經讀過的人多高中進士)一宣,多得登第。
「子曰:君子有三畏,」
君子有三畏,為什麼以下「畏天命」等,再用三個畏字?下文的句讀若再用此,雖然詳明但不簡要,文章必須通順暢達,而且簡要,不可囉唆。論語是子游、子夏的門徒所編的,經文的章法不可不知。最後二條「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更簡要,不說「不知」,也不說「不畏」,而且「小人不知」四字,在前文就沒有。
天命與大人與聖人之言,這三條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合在一起?漢以後的注解,沒有講到這一點。吾因為學佛的原故,學過佛經注解的文理,再來看世間書,才知道是一樣。講解可以照著佛經的文理講,若筆寫出來就不可以。本來應該寫出來,知道其中所用的方法,才可以懂。華嚴八十卷,首句直到末句,都是一線穿成。
段落,要依科判的辦法講。宋朝以後的人不懂,以前的人懂,後人自作聰明,看不起前人,出新花樣,所以不懂。全在慢心上,易經說:「謙受益,滿招損」。
君子,指在位及求過學的人,都包括在內。世間的事,孔子處處講謹言慎行,堯舜治天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冬天可履走在冰上,立春時冰薄,要持一根長干行走在冰上,一聞響聲,便可以撐住身體,這種事不經過不知。君子有三條恐懼的事,不是指畏敬,因畏與敬不同,如中庸云:「恐懼乎其所不聞」。什麼事恐懼呢?畏天命是第一條,其次是畏大人,第三畏聖人之言。漢儒注出天命等名詞,沒有說出其中的意義,宋儒注出微言大義,反而把本義注跑了,讓人更不明白。
「畏天命,」
天命,易經說:「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指人而說。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善的上頭,增加累積,這與作善不同。下句的「餘」字與上句「積」字對應來的,這善惡吉凶就是因果。因果是誰呢?就是天命。天有二種解釋,宋儒講微言,不講因果,孔子說有鬼神而宋儒不敢說沒有。天命另一說法是自然、天然。再一說,天有主宰,所以古人有說「造物者」,但是這與耶教的造物者不同,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賞善罰惡,天有主權人都怕。若說因果,或說沒有一個賞罰者,人都不怕。古人所說,有他的用意,但是「天道好還」,歷史都有記載。
「畏大人,」
大人指在位者,對天命必須恐懼,不可違背,對大人也不可違背,必須有恐懼的心。聖人之言,也要畏之,不敢違背。對在位者何必須要恐懼?注解以為有權威,得罪便得禍,這種說法不圓滿。有注解說大人指有位有德,這個說法比較周全。至於對有權威的大人,自然就令人畏懼,孔子就不必再提畏戒了。
「畏聖人之言。」
聖人無位,聖人的言語,又何必須要恐懼?聽也不賞,不聽也不治你,何必須要懂呢?例如陽貨畏懼孔子的言語嗎?三者如何連起來?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小人不知天命」,小人沒有道德學問,不論是在位或不在位,對天命不懂得,所以不恐懼,因為不知所以無知無識。小人對於大人、聖人之言知道嗎?既然不知天命,所以其餘二者也不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君子才懂得三畏。
「狎大人,」
「狎大人」,小人對在位者的態度,既然不懂天命,懂天命是第一學問,若懂得天命,那其餘的一切學問便都懂得了。一切學問,不外「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禮很重要,所以吾在臺中加上《常禮舉要》。狎,一切不在乎,無禮貌,很親密,所以對總統不能隨便。
「侮聖人之言。」
「侮聖人之言」侮,侮慢,看不起,以為所說是廢話,用不著。
這三樁事能連起來說者很少。子貢所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說二條,彼此都有關係。
大人及聖人之言都從畏天命來,古代稱在位者為「天子」天老爺之子,替天行道。天子詔書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命」、接受詔書要「謝恩」,因為皇帝是天給他的地位,要他來賞善罰惡。因為他從前做過相當的好事,今天成熟,叫他來幹。世間無聖人,是我們無福氣。中國古來,多聖人,例如天將以孔夫子為木鐸。眾生有福則出聖人來教化,聖人一言而為萬世法,不聽聖人之言,甚至取消,就是侮,打倒孔家店便是侮聖人之言。
王安石說:「天命不足畏」,韓非、商鞅都是荀子弟子,李斯也是荀子弟子,他奏請秦始皇焚書,這都是門戶之見。宋、明、清篡改經典,國家都亡了,這是由荀子開端。自古文人相輕,有門戶之見,例如揚雄不是好人,只因為他的文章好,所以後人稱頌他,這都是門戶之見。凡是國家出侮聖人之言的人,國家便亡,都是第二代就完了,而且不得好死。
說性,說得對的除了佛家之外,還找不出一人。除了佛經便是孔子,孔子說性相近,沒說性本善,也沒說性本惡。子貢尚且不懂,孟子說「性善」雖然與孔子「性相近」差不多,但是也不對。獨獨荀子一人說「性惡」,很難自圓其說,他說「行善,皆偽也」,這句話害死人。有這奇怪的看法,因此教出三個壞弟子。
這一節書以天命為主,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小人因為不知天命,所以不畏。中國講五倫,對於元首也不畏敬。對聖人的話更不聽,以為廢話,以為聽聖人的話,是自找倒楣,不必作官發財了。
今日的西坡就像韓非、李斯、王安石之流,天命不足畏也,所以敢改經,罵盡祖師。朱子也是跟這種人同流,改大學,首開改經的端倪。

《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君子有三畏,君子包括在位者與不在位者。畏是恐懼而不敢違背之義。
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何晏集解以為,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凶,所以可畏。皇疏舉尚書伊訓解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劉氏正義亦舉周易坤文言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解釋都是以善惡報應為天命,與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語篇所講的吉凶禍福大意相同。
大人:就是在位的人。劉氏正義引鄭注:「大人,謂天子諸侯為政教者。」諸侯治國,天子治天下,各有權力維護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或謂大人是有德有位之人,故須畏之。
聖人之言:皇疏:「聖人之言,謂五經典籍聖人遺文也。其理深遠,故君子畏之也。」聖人的話含有深遠不變的道理,記在經典裡,流傳後世,違之則有災禍。所以君子畏之,而不敢違背。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何晏集解依老子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解釋小人不知不畏之故。國法如網,雖然嚴密,犯法的人尚有幸免者,天命如網,恢恢疏遠,作惡之人無一能逃天罰,此理只是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才能知道。小人無道德無學問,所以不知天命,不畏天命。
狎大人:見大人有見大人之禮。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所以有德有學,能知天命,亦能禮敬大人。小人相反,不知天命,亦不知禮,所以輕視大人。
侮聖人之言:侮是侮慢,小人無德無學,不知聖人所說的話皆是真理,所以侮慢聖人之言。民國以來,一般文人提倡廢棄經書,就侮聖人之言,所得的結果,可為後世鑑戒。
此章前後兩段,前段說君子,畏天命三句各有一畏字,後段說小人,句法則有變化,僅說不知天命而不畏,然後接說狎大人、侮聖言。如此變化,即將天命、大人、聖言三者連在一起。大人,如天子,是替天行道者,古代帝王都是聖人,一言而為天下法,大人與聖言都是出於天命。小人既對天命不知不畏,所以對於大人與聖言也不知不畏。

2013/11/26 下午 02:49:59刪除

顏彩雲


發表數:149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君子何以要有此三畏呢?

本章經文重要在「知天命」,請找出論語中有關知天命的經文,來佐證與深入研討吾人如何知天命.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人若知天命後,很多事就不怨天,不尤人了.

2013/12/2 下午 10:31:57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君子以何法知天命?
如何名為侮聖人之言?

2013/12/16 上午 08:24:25刪除

岳瑞珠


發表數:5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論語問答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十六8)

問一:天命、大人及聖人之言,三者有何關連?
答:
(一)釋名
天命: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天命可說即是吾人之本性。自然本具之命,非他人所加。如人之際遇,全由個人所作,與生下來即帶來的。
大人 :有德有位之人,易經繫辭傳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大人必有德之乃得其位,如堯、舜以及周公都可以當之。
聖人 :通明之謂聖,聖人親證本性,於事於理通達無礙。
(二)三者之關係:
天命就是本性,大人則是依本性,在他的地位上行道,稱性發揮。聖人親證本性,一切作為,都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吾人對於天命必需相信了解,對於有德有位的大人必需禮敬,對於聖人之言更不可以輕視侮慢。

問二:
請從論語經文中,找出畏天命及不畏天命之例子。
答:
(一)畏天命
1.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三)
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3.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 迅雷、風烈、必變。
(二)不畏天命
1.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2.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鳴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問三:君子以何法知天命?
答: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有解有行有證,故五十能知天命。
舉經文,以知孔子知天命之「跡」:
1.死生有命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六)
2.富貴在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四)
3.國運有命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憲問十四)

問五:如何名為侮聖人之言?
答:
1.就歷史言:秦李斯焚書、宋儒闢佛、民國五四毀經、文革浩劫等。
2.就個人言: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肯信受奉行。

2013/12/20 下午 08:31:36刪除
共有 1 頁, 4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46.87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