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論語研討 → 瀏覽帖子:101年5月14日論語研討範圍
你是本帖的第 1720 位閱讀者 版主:洪志明
 『 帖子主題 』:101年5月14日論語研討範圍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1年5月14日論語研討範圍
經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問題:
1此章經文中之「之」字各宜作何解較切理?為什麼?
2知、仁、莊、禮對治民各何重要性?又此四者是否有次第性?為什麼?

2012/5/1 上午 09:48:50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洪志明


發表數:26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經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論語集解義疏》(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疏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
謂人有智識。得及爲官位者。故云智及之也。雖謀智能及。不及能用仁守官位。故云仁不能守之也。此皆謂中人不備德者也。
「雖得之,必失之。」
祿位雖由智而得爲之。無仁以持守之。必失祿位也。
「智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莅臨也。又言若雖能智及仁守。若臨民不用莊嚴。則不爲民所敬。
「智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雖智及仁守莅莊。而動靜必須禮以將之。若動靜不用禮。則爲未盡善也。
李充曰。夫智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寛。莊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智則精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溫而不寛。以禮御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也。顏特進曰。智以通其變。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也。

《論語注疏》(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疏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包曰:"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王曰:"動必以禮然後善。")
  [疏]"子曰"至"善也"。○正義曰:此章論居官臨民之法也。"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雖得祿位,必將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者,莊,嚴也。蒞,臨也。言雖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嚴以臨之,則民不敬從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者,言動必以禮然後善。李充云:"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蕩;仁守以靜,其失也寬;莊蒞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須禮然後和之。以禮制知,則精而不蕩;以禮輔仁,則溫而不寬;以禮禦莊,則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顏特進云:"知以通其變,仁以安其性,莊以安其慢,禮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備此四者。"

《論語集注》(宋)朱熹

知,去聲。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間之,則無以有之於身矣。蒞,臨也。謂臨民也。知此理而無私欲以間之,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猶有不莊者,蓋氣習之偏,或有厚於內而不嚴於外者,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動之,動民也。猶曰鼓舞而作興之云爾。禮,謂義理之節文。愚謂學至於仁,則善有諸己而大本立矣。蒞之不莊,動之不以禮,乃其氣稟學問之小疵,然亦非盡善之道也。故夫子歷言之,使知德愈全則責愈備,不可以為小節而忽之也。

《論語點睛》(明)蕅益大師

知及,仁守,是明明德。莊以蒞之,是親民。動之以禮,是止至善。不能莊蒞動禮,便是仁守不全。不能仁守,便是知之未及。思之思之。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
【補註】如來身口意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

《論語講記》李炳南教授 講述

改書是大毛病,講不通時可以存疑,因為從前竹簡為書,有錯簡的時候。
這一章書就很難講。「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仁」有人懷疑是錯誤,但不敢改,朱子喜好改,但是在這一章沒有改。有人說,與上章合為一章。這二種說都可以。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這是指在位者,有國家有責任者,為什麼得國得官?有此智慧能得到,但不是就永遠得到。周朝八百年長,但也倒多少次楣。「知及之」有智慧能得到,「仁不能守之」既然得到了,為什麼不能守?這是因為知及之而不能以仁守之,雖得到也很快再失去,如武王死了,若無周公,則不能接繼。看歷史必須有覺悟,須要有人才,若以智慧得到,又以仁守住,便得以好。凡得天下,不動刀兵者少,篡位也是如此殺,呂后、武則天也亂殺,百姓倒楣,不擇手段得到,但是用強暴的手段得到,卻須「逆得順守」。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仁能守之,若不能「莊以蒞之」,莊,莊敬。莊敬臨之,以莊則敬,顏色溫和,容貌恭敬,就足夠了,這便是莊,不須要笑。蒞,臨也。所謂「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君子極為溫和,「聽其言也厲」,聽他說話很規矩,絕不開玩笑。你們須常看報,電影也可以看,可以觀風氣。
如憲政雜誌,沒有引人做壞的文字,也沒有誨淫誨盜的文章。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都能辦到了,若「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孔子說「博文約禮」,要齊之以禮,以禮整齊一切。子夏說:「禮後乎」,不是禮不重要,若不合乎禮,不算是美滿。恭敬是好事,恭而無禮則勞,人家三鞠躬,我們若四鞠躬,便不合乎禮,雙方勞苦。你要勞苦,那是自找,受禮的人也勞,不受不行,就雙方倒楣。學這個不照辦無用,所以「未善也」。
吾要你們學歷史、四書、常禮舉要,若覺得「常禮舉要」以為太簡單,可看曲禮,再看禮記,再念三禮,實在說只要記得住曲禮就足夠了。

《論語講要》李炳南教授 講述

「及之」「守之」等「之」字,集解包注當官位講,毛氏論語稽求篇引盧東元說:「此為有天下國家者言。易曰,何以守位,曰仁。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皆此意也。」此說比包注好。
「知及之」,智力能得天下,或得國家。「仁不能守之。」不能以仁守之。如此,雖得天下或國家,但必將喪失天下或國家。
「知及之,仁能守之。」能以智力得之,又能以仁守之,但「不莊以蒞之」,不能莊嚴的面臨民眾,則不得人民尊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既能以智及之,又能以仁守之,更能以莊蒞民,但「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行動不合禮,仍未盡善。例如恭敬雖好,然而,恭而無禮則勞。

2012/5/3 下午 04:25:13刪除
共有 1 頁, 1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31.25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