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論語研討 → 瀏覽帖子:10月15日研討範圍
你是本帖的第 1908 位閱讀者 版主:洪志明
 『 帖子主題 』:10月15日研討範圍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10月15日研討範圍
經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問題:本章辭華典贍,您深研之後,得到那些方面的啟示?

2007/10/9 上午 09:55:49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洪志明


發表數:26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參考資料
《論語集解義疏》

「子曰:為命:」
爲作也。命君命也。此謂鄭國之事也。作盟會之書也。

「裨諶草創之,」
裨諶鄭國大夫。性靜怯弱。謂其君作盟會之辭。則入於草野之中。以創之獲之。
此注是春秋十九卷。魯襄公三十一年傳語也。獲得也。諶入野爲盟會之辭則成。於國中則辭不成也。

「世叔討論之,」
世叔亦是鄭大夫也。討治也。論者評也。世叔有不能草創。學問寡才藻。盟會之辭。但能討論治正謀所造之辭。

「行人子羽修飾之,」
子羽亦鄭大夫。行人是掌使者官名也。不能始創。又不能討治。能取前人所創治者。更唯彫修飾之。

「東里子產潤色之。」
居鄭之東里。因爲氏。姓又公孫。僑名。亦曰國僑。字子産。才學過超前之三賢。加添潤色周旋會盟之辭也。有此四賢。鮮有過失。

更經也。鮮少也。事經此裨諶等之四人也。故鄭國少有敗事也。

《論語集注》

裨,婢之反。諶,時林反。裨諶以下四人,皆鄭大夫。草,略也。創,造也,謂造為草?也。世叔,游吉也,春秋傳作子太叔。討,尋究也。論,講議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孫揮也。修飾,謂增損之。東里地名,子產所居也。潤色,謂加以文采也。鄭國之為辭命,必更此四賢之手而成,詳審精密,各盡所長。是以應對諸侯,鮮有敗事。孔子言此,蓋善之也。

《論語講記》

依著經文學就好講,若講考據就難講,孔子在這一章是說鄭國的事。

「子曰:為命,」
「為命」,諸侯來往必須有公文,至於是什麼事就不一定。從前寫信若是關係一國的外交,不能大意,接到信,第二天就要回信,不後悔。今日是誤會的時代,所以你連對朋友寫信,也不可提筆便書。鄭公子曾婉拒齊國的婚約,說「齊大非耦」。
「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
某一次,鄭國與他國要寫國書,「裨諶草創之」,裨諶是在野不做官的賢人,請他起草稿。「世叔討論之」要世叔看草稿,討論研究,經過一番討論,意思大致說完了,就是這意思。
「行人子羽修飾之,」
「行人子羽修飾之」,言辭則要子羽起來修飾文辭。例如文辭說:「你往那裡去」,修飾為「請問閣下今日枉駕何處?」。今人見人面,直呼「你」,這是犯大不敬,大不敬,私人便絕交,對於一國就會殺頭。不懂道理便會貽笑大方。如李某某,某某,李博士某某,李老弟等,都有不同。
「東里子產潤色之。」
修辭之後,「東里子產潤色之」,東里是地名,潤色是那一處再加上些風采,如繪畫一般。寫國書必須四道手續。
這四位都是春秋的大名人,可見國書這東西不容易,其餘可想而之。你們的學問,如何能好的了呢?舉一隅,一隅便極微細,要三隅反,這談何容易?今天有人來問如何寫字,寫字吾天分不高,但是聽得多、看得多了。王羲之的「永」字,為什麼要寫這麼多年?其實不必說一字,一個「點」也要寫上五、六年。如王獻之寫的一個字,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歎了口氣說:「吾兒寫字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而且那一點還不是王獻之寫的。
論語集釋之後,有錢地之所編的論語漢宋集解,擴大範圍去考據,範圍也不出於集釋,但是有特別好處,他的案語,章章都有,而且非常用心,大可參考。
我講論語,看你們有人往內心去求。有人問,為什麼不進步?吾如何能知?公輸子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巧。巧從那裡來?熟能生巧,必須自己求。我講課,正式、旁聽一律一樣,旁聽生自己壓力也大,因為自己想求的緣故。往後求學,就是要「自己求」,你有疑惑來問我,我不能不答,縱使說上十遍,你聽明白了,聽明白了也沒用,不是「自己的」。所以禪家的「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不給人說,就是這個緣故,全在自己悟!
講課之前,你們先想想要採那一種說法,看如何辨別各種注子,聽講時再看吾採那一個注。悟一句,頂得半年功夫,悟不開,記住了照作,也可以,力量更大,為什麼?因為悟了不中用,還要證,能照辦,便是證,老太婆不悟不解,照辦,做圓滿了就成功。
能悟的人就用心去悟,而悟了還沒實行幹的,要多把握。知道自己不行,正是你們的好處。


《論語講要》

為命,集解孔注「作盟會之辭」,皇疏「作盟會之書」,依左傳,即作外交辭令。

孔注,裨諶是鄭大夫,姓裨名諶。馬注,世叔是鄭大夫游吉。左傳稱子大叔。行人是掌外交事務之官,子羽是鄭大夫公孫揮的字。子產是鄭大夫公孫僑的字。東里是子產所居的地名,因以為子產之號。

鄭國在子產執政時期,要作外交文書時,先請大夫裨諶起草稿,再請大夫游吉去討論要義,然後由了解外交事務的大夫公孫揮修飾文句,最後由子產潤色辭藻。

辦一件外交文書,經過四道手續,由四位大夫各盡所長,始告完成,足見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見子產能夠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邢疏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事,可以參考。那是衛國的北宮文子告訴衛侯的話。他說:「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

2007/10/10 上午 10:27:05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疎逺近,一曰祠(辭),二曰命,三曰誥,四曰㑹,五曰禱,六曰誄。(周禮)
★盖
辭命安危之所係,不是臨時漫對他,必先子細與人商確,
而後告之。(左氏傳續說)
★范曰:鄭,小國也。其為命令,必更此四賢,然後成,故鮮有敗事。此可以為法矣。以天下之大,
命令不可不慎,賢人不可不衆多,
其若無人,則是小國之不知也。(論語精義)
★謝曰:當春秋時,諸侯之使,辭令之善,足以解忿紓難,息暴國之患,況鄭小國也,謀之可不慎乎?(論語精義)
★楊曰:討論潤色以衆賢為之,故其交鄰好、論民志,無失辭焉,古之辭命皆足為後世法,亦其討論潤色之詳也。(論語精義)
★侯曰:鄭,小國也。其辭命若可觀者,
能者草創之,明者討論之,文者修飾之,智者潤色之
,其周如是,故可觀也。(論語精義)
★尹曰:命,政令也。當春秋時,鄭以區區小國而能自立大國之間者,得人而善用之故也,況有天下者乎!(論語精義)
★夫子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此亦是難事,春秋時用此為國,子產所以能相鄭者,辭命之功也。然當時亦非子產一人之力,同時諸公皆有助焉。聖人喜鄭之多賢,若曰欲為辭命,使禆諶草創,世叔討論,子羽修飾,子產潤色,必可觀者矣。
合衆長而泛言之,非專言鄭事也。
(石鼓論語答問)
★夫明君賢臣訏謨於巖廊之上,既合乎典禮,發號施令,敷布於海宇之内,必能格於人心,斯其上下之交孚,治忽之所關,豈偶然哉?有虞之朝龍作納言,夙夜出納帝命惟允。鄭伯,爵也,為命禆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况後世有天下者,
涣汗大號,鼔舞兆民,皆出治之本,經國之要,豈可以私智獨見而為之乎?(
兩漢詔令序)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7/10/11 下午 04:36:54 編輯過」

2007/10/11 下午 04:35:20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研討,獲得如是結果:

(一)子產知人善用,不剛愎自用。
(二)發揮特長,不單打獨鬥。
(三)不求備于一人,不獨享成功的光環。
(四)生命共同體,集思乃能廣義。
(五)適才適所,鮮有敗事。
(六)小國生存,必賴外交智慧。
(七)古人謀於賢,今人謀於己。
(八)慎謀能斷,不夜朗自大,不暴虎憑河。
(九)眾力易成,相資成美,孔子以「古之遺愛」讚歎子產,良有以也。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7/10/16 上午 09:45:05 編輯過」

2007/10/16 上午 09:42:37刪除
共有 1 頁, 3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44.922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