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唯識研討 → 瀏覽帖子:96年4月2日百法研討
你是本帖的第 1789 位閱讀者 版主:彭崇志
 『 帖子主題 』:96年4月2日百法研討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96年4月2日百法研討
研討範圍:
論文:二恨。
直解文:二、恨者,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此亦瞋恚一分為體。

2007/3/30 下午 02:24:32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怨恨從何來?
懷恨在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如何解怨?

2007/3/30 下午 04:47:39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慈悲道場懺法: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何者怨根苦本?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常為五塵之所繫縛,所以歷劫長夜不得解脫。
★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
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
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若有財寶,親戚競求,貧窮之日初無憂念。又得者愈以為少,愈得愈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為恩,一不稱心便增忿憾。是則人懷惡念遂起異心,故結讐連禍世世無窮。
推此而言,三世怨對實非他人,皆是我等親緣眷屬。當知眷屬即是怨聚,豈不人人慇懃悔過?
宜各至心五體投地,奉為有識神已來至于今日,經生父母,歷劫親緣,於六道中結怨對者。若對非對,若輕若重。今日若在地獄道者,若在畜生道者,若在餓鬼道者,若在阿脩羅道者,若在人道者,若在天道者,若在仙道者。今日現前在眷屬中者。
★如是三世一切眾怨,各及眷屬,(某甲)等今日
以慈悲心,無怨親想,等諸佛心,同諸佛願,普皆奉為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7/3/30 下午 04:53:08 編輯過」

2007/3/30 下午 04:49:45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爾時菩薩應修二忍,云何為二?
一者應受一切有情罵辱、加害,不生忿恨,伏瞋恚忍。
二者
應起無生法忍,是菩薩摩訶薩若遭種種惡言罵辱,或遭種種刀杖加害。應審思察誰能罵辱?誰能加害?誰受罵辱?誰受加害?誰起忿恨?誰應忍受。
(大般若經)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7/3/30 下午 04:53:52 編輯過」

2007/3/30 下午 04:50:51刪除

吳世明


發表數:2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代自強兄張貼:
*如何解恨
一、明恨之過患:(一)懷恨不釋,徒自熱惱而已。(唯識心要)
        (二)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佛學問答P. 829)
二、明因果之事理,逆來順受,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一) 約佛:明三世因果,知萬事皆有前因後果,乃自作自受。故可逆來順受,不
怨不尤。
1、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印祖云:※佛說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各有前因,致獲現果。了此,則
只宜自懺宿業,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 若知前因後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
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

※ 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雪公亦云:逆來順受,作償債想,心則泰然。若起瞋恨,又種惡因,不可不明道理,再討後苦。


※ 唾駡者愈多,光(印光祖師自稱)得利益愈深,以非光自為,而光受唾駡,則其消業障而增福慧,有如金剛經十六分所說者。

(二)約儒: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雪公云:※天命就是因果(天地間自然之法則)。文王大仁,子被紂醢,孔子大聖,子先少亡,顏淵大賢,竟不永壽,冉耕大德,身生惡疾,堯舜大聖,其子皆不肖,諸葛武侯知其不可而為之,皆是天命。儒家世間法就如此說,若佛家則說是多生多劫的罪業,這時成熟了。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在陳絶糧,餓七天,孔子絶不怨天,天命該如此。誰做得到?君子才知天命,一般人不知,略遭不如意,就怨天無眼。某人對不起我,然則我對得起某人嗎?對他有好處嗎?君子講省察,責備自己,有人毀謗仲尼,孔子不怨,例如孔子對于陽貨、盜跖等,絶無怨尤對方的心。


(三)舉例:(佛學問答p.800)
問:今有甲殺乙、因乎、果乎、有無根據可以知之。
答:在甲為因、前無故而殺之、固為造因、前有故而殺、仍是造因、以被殺、
了前緣、仍懷怨恨、怨必思報、故曰仍是因、不過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後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償之、固為受果、雖不欠甲命、當有他因、借此而食果報、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該因、恐遇緣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尋、無有已時、所以佛法貴乎覺悟,捨怨且解也。


三、等念怨親,不念舊惡,包容忍耐,犯而不校:
(一)怨親平等:
八大人覺經云:「貧若多怨,横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經云:「有親則有怨,離親即離怨。」

慈悲道場懺法:「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恨,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

雪公云:佛家看眾生作惡,知道他是在顛倒,佛家存大慈大悲的心,今天的仇家在昔日是父母兄弟,都與你有恩,也都是未來佛。法句譬喻經有說,夫妻殺雞餵兒,羅漢食後度化他。這一點世間法辦不到,但是有人道的辦法,要「以直報怨。」

(二)不念舊惡: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篇)。
雪公云:「不念舊惡」,怨恨過去就算了,不再提了,既往不咎,給人可以自新之路,而且惡人要先度。
「怨是用希」,他們不記舊怨,對方時間一久也忘了,因為他知道這個人不會記怨。

 (三)包容忍耐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篇)。
雪公云:對自己要從厚處責備,對別人從薄處責備。孔子、佛也有人怨,沒有不遭怨難,這是社會的常情,全在個人學問,須多包涵,能自責深,責人薄,則怨我的人就少了。


雪公云:※「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受侮難當,而能包容,方稱真忍。愚人心熾貪瞋,木人體無感覺,何能比擬。真忍者心無貪瞋,體非麻木,乃是悲憫對方,不加報復,此係大德大智之行,能容若愚。(佛學問答P1128)

(四)犯而不校、遠而避之
※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泰伯篇)

雪公云:「犯而不校」,人來侵犯,不與他計較,不但不與他辯論,也不報仇,例如人打我一錘,不反打一錘就是不校。校,說文,作報也。没事卻來冒犯,能不報復計較,不容易。實在說,沒有無事而冒犯的,凡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來冒犯也都是自找的。參考孟子離婁下的「自反」,就可以知道了。這「犯而不校」一句是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自己反省沒有錯,人來冒犯,那他不過是一位「妄人」而已。

雪公云:孟子教人,遇怨讐要三次自反,遠而避之。(佛學問答p322)
孟子離婁篇:「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

問:若人罵我,我還他是有罪,不還他悶在心中,暗暗懷恨,那方面罪較大。
答:還罵是意口兩種惡業,不但後受苦報,現前尚招身外之禍。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然不至再招身外之災,居士既讀四十二章經,何不知送禮不受之理乎。明乎此理,與對方不獨不恨,反應起悲憫心矣。(佛學問答P829)

※ 四十二章經第七章: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 謹按涅槃經,昔有一人,讚佛為大福德相,或曰,何以見之,曰年志俱盛,而
不卒暴,打而不瞋,罵亦不怒,非大福德相乎。今人於横逆當前時,但曰,彼來成就我福德相,榮孰甚焉,則在我能犯而不校,在彼亦將化悟矣。(感應篇彚編)


(五)常禮舉要云:「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謹引述會性法師在「菩薩戒本經講記」第139頁所說故事一則如下,以說明恨之過患及解恨之方法:本人為小沙彌時,曾聽一老和尚說一真實故事。言其年輕時,在故鄉為人做事。當時民生困苦,當佃農更苦,租稅很重,有一佃農因為連年天災,收成不好,乃向地主要求減租,而地主不但不答應,還說沒照繳則將收回土地,一旦如此,佃農生活將陷入絶境,於是儘量想辦法繳完租稅。一連幾次都是如此,這佃農恨透了地主之沒良心,乃抑鬱成病,臨終交代兒子後事說:「我死後裝在棺材裡,你要在枕後邊開個小洞。」兒子說:「不可!開洞不好。」其父說:「你不知,不開小洞,我不能出來。」兒子說:「人死後怎能出來?」父說:「我恨死地主,活著無法對付他,死後要變成毒蛇,從小洞出來咬死他,所以你一定要幫我開個小洞。」其子聽到此事,覺得太可怕了,怎能讓父親變成毒蛇。於是偷偷跑到地主那兒,跟他說:「主人啊!我父親病得快死了。」地主說:「死就死,跟我何干!你跟我講,他能不死嗎?」他說:「不是的,我父親要我在他死後將棺材開個小洞,他要變成小毒蛇出來咬死你!」「真有此事!?」「千真萬確,他是這樣交待我的。」地主一聽,怕被毒蛇咬,趁他還沒死,趕快去和他和解,就準備了一些酒菜肉等食物,到佃農家去,向他懺悔,說:「過去是我對不起你,讓你辛苦了,現在我要對你好,尚欠的地租不用繳了,你要放心,病才快好,我帶一些東西,叫你媳婦煮給你吃,你要趕快恢復健康。」這位老佃農幾十年來未見過地主好言好語之笑臉,一高興,病就好了一半,能爬起來了。
當天,他家裡就把地主帶來的東西準備好,一起吃中飯。吃到一半,喝了一點酒後,老農夫覺得不太對勁,說:「我好想吐!」兒子說:「趕快吐,也許裡面有問題,吐一吐就好了。」結果一聲吐出來,是什麼東西呢?地主一看,嚇壞了,原來是一條小蛇!人還沒死,體內已長小毒蛇,今天若不和解,果真讓他死了,變成毒蛇必來咬他。老農夫經這麼一吐,病也就完全好了。

  
四、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徳。(論語憲問篇)
雪公云:孔子談仁,談恕道,主張「犯而不校」,所以有人有這問題。人家對待我們有怨恨的事,如何消除?若也是以怨相報,就無窮盡了。譬如吊著的東西搖動左右,來回不止。
孔子說,以德報怨,若反過來別人對我們有恩惠,我們用什麼相報呢?因為孔子講中道,不過與不及,以德報怨不合乎中道。
以德報德,他人待我們以德,我們以德報他,不能以怨報德。對人有怨恨呢?不為已甚,辦事到恰當好處,不過甚,用直報他,存公直的心,不往怨上走,也不往德上走,正正當當,宥情度理,該如何辦就如何辦,不可記恨。

例如你是法官,審判一個犯人,他正是你的所怨者,而你以正直的心情來量刑,既不特別減輕也不特別加重。這就是以直報怨,可以算是恕道,而對於以德報德來說,自然得其平衡。以直報怨,無過無不及,正合中庸之道。

五、以德化他:
雪公云:佛教人以德化他,因眾生皆是過去眷屬、未來諸佛,他有過惡,現後皆受惡報。我是學佛者,須要悲憫救度。

六、對怨讐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
※ 印祖云:凡此苦相,皆為成就汝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道。以眷屬雖好,若
非真實修行者,則障道事多,助道事少。以故諸佛以八苦為師,而得成無上道。

※雲公云:人生八苦,內有怨憎會及愛別離兩種,與家庭間最感苦重。若能明理,
照破假相,則等齊觀,無苦無樂矣。縱一時不能到此境界,亦宜抽相觀之,眷屬意見不合,常起衝突,可以減輕愛別離苦,正好割斷牽掛,專心修行,是轉障礙,而變增上縁矣。

又云:修行人以苦為師,正好借彼逼迫,常起厭離,此為生西之增上縁矣。(佛學問答)

七、我空觀:
印祖云:※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
※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代為大光明藏。

八、憶佛:
雲公云:「一切境縁皆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憶佛就是變境界,憶字全在觀想上 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有這個憶的功夫,我的心理就不一樣了,於我有大好處。」又云:「別管他是什麼人,見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以這種心理來變界,就能淨念想繼,命終一定往生極樂國。」準此,吾人可練習觀想怨家為阿彌陀佛所變現,而起恭敬心,不生瞋恨心,淨念相繼。

九、懺悔回向念佛:
雪公云:(一)煩惱來痛懺悔(轉菩提)。蕅益祖師予愚人一法曰「懺悔回向。」
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則回向西方;惡則當下懺悔,以此懺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惡,則一概懺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則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作法為:(一)朝暮二課後懺悔回向。(二)日常所遇一切横逆、侮辱、困苦立即懺悔回向,蓋己宿業使然,故須懺悔業重也。(三)心起煩惱惡念時,當下懺悔。以業力故,有煩惱時起。切莫再加諸他人,否則後報無窮矣!蓋受橫逆等為業報,受完即了。若更起煩惱施諸他人,則輾轉相報,正是害己也。
如此三種懺悔回向,乃吾多年來所求得之法門,獻與諸位,諸位行之,切莫視作平常。蕅祖謂懺悔回向再加念佛,無有不成者也。
(二)煩惱來聖號壓(伏惑)
問: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譏誚,不免起瞋恨心,應如何是好?
答:對自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痴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瞋心,不然他痴我瞋,同一墮落。


2007/5/2 上午 08:14:47刪除

吳世明


發表數:2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再次幫自強兄張貼《如何解恨》之『校正版』

*如何解恨
一、明恨之過患:(一)懷恨不釋,徒自熱惱而已。(唯識心要)
        (二)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佛學問答P. 829)
二、明因果之事理,逆來順受,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一) 約佛:明三世因果,知萬事皆有前因後果,乃自作自受。故可逆來順受,不
怨不尤。
1、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印祖云:※佛說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各有前因,致獲現果。了此,則
只宜自懺宿業,何暇怨人乎哉。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受寵若驚,受辱不怨,逆來順受,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 若知前因後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
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

※ 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雪公亦云:逆來順受,作償債想,心則泰然。若起瞋恨,又種惡因,不可不明道理,再討後苦。


※ 唾駡者愈多,光(印光祖師自稱)得利益愈深,以非光自為,而光受唾駡,則其消業障而增福慧,有如金剛經十六分所說者。
※ 金剛經十六分經文:「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約儒: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雪公云:※天命就是因果(天地間自然之法則)。文王大仁,子被紂醢,孔子大聖,子先少亡,顏淵大賢,竟不永壽,冉耕大德,身生惡疾,堯舜大聖,其子皆不肖,諸葛武侯知其不可而為之,皆是天命。儒家世間法就如此說,若佛家則說是多生多劫的罪業,這時成熟了。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在陳絶糧,餓七天,孔子絶不怨天,天命該如此。誰做得到?君子才知天命,一般人不知,略遭不如意,就怨天無眼。某人對不起我,然則我對得起某人嗎?對他有好處嗎?君子講省察,責備自己,有人毀謗仲尼,孔子不怨,例如孔子對于陽貨、盜跖等,絶無怨尤對方的心。


(三)舉例:(佛學問答p.800)
問:今有甲殺乙、因乎、果乎、有無根據可以知之。
答:在甲為因、前無故而殺之、固為造因、前有故而殺、仍是造因、以被殺者、
不了前緣、仍懷怨恨、怨必思報、故曰仍是因、不過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後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償之、固為受果、雖不欠甲命、當有他因、借此而食果報、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該因、恐遇緣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尋、無有已時、所以佛法貴乎覺悟,捨怨且解也。


三、等念怨親,不念舊惡,包容忍耐,犯而不校:
(一)怨親平等:
八大人覺經云:「貧若多怨,横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經云:「有親則有怨,離親即離怨。」

慈悲道場懺法:「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恨,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

雪公云:佛家看眾生作惡,知道他是在顛倒,佛家存大慈大悲的心,今天的仇家在昔日是父母兄弟,都與你有恩,也都是未來佛。法句譬喻經有說,夫妻殺雞餵兒,羅漢食後度化他。這一點世間法辦不到,但是有人道的辦法,要「以直報怨。」

(二)不念舊惡: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篇)。
雪公云:「不念舊惡」,怨恨過去就算了,不再提了,既往不咎,給人可以自新之路,而且惡人要先度。
「怨是用希」,他們不記舊怨,對方時間一久也忘了,因為他知道這個人不會記怨。

 (三)包容忍耐: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篇)。
雪公云:對自己要從厚處責備,對別人從薄處責備。孔子、佛也有人怨,沒有不遭怨難,這是社會的常情,全在個人學問,須多包涵,能自責深,責人薄,則怨我的人就少了。


雪公云:※「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受侮難當,而能包容,方稱真忍。愚人心熾貪瞋,木人體無感覺,何能比擬。真忍者心無貪瞋,體非麻木,乃是悲憫對方,不加報復,此係大德大智之行,能容若愚。(佛學問答P1128)

(四)犯而不校、遠而避之:
※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泰伯篇)

雪公云:「犯而不校」,人來侵犯,不與他計較,不但不與他辯論,也不報仇,例如人打我一錘,不反打一錘就是不校。校,說文,作報也。没事卻來冒犯,能不報復計較,不容易。實在說,沒有無事而冒犯的,凡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來冒犯也都是自找的。參考孟子離婁下的「自反」,就可以知道了。這「犯而不校」一句是沒有做對不起人的事,自己反省沒有錯,人來冒犯,那他不過是一位「妄人」而已。

雪公云:孟子教人,遇怨讐要三次自反,遠而避之。(佛學問答p322)
孟子離婁篇:「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

問:若人罵我,我還他是有罪,不還他悶在心中,暗暗懷恨,那方面罪較大。
答:還罵是意口兩種惡業,不但後受苦報,現前尚招身外之禍。懷恨發瞋,是增上根本煩惱,然不至再招身外之災,居士既讀四十二章經,何不知送禮不受之理乎。明乎此理,與對方不獨不恨,反應起悲憫心矣。(佛學問答P829)

※ 四十二章經第七章: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 謹按涅槃經,昔有一人,讚佛為大福德相,或曰,何以見之,曰年志俱盛,而
不卒暴,打而不瞋,罵亦不怒,非大福德相乎。今人於横逆當前時,但曰,彼來成就我福德相,榮孰甚焉,則在我能犯而不校,在彼亦將化悟矣。(感應篇彚編)


(五)常禮舉要云:「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謹引述會性法師在「菩薩戒本經講記」第139頁所說故事一則如下,以說明恨之過患及解恨之方法:本人為小沙彌時,曾聽一老和尚說一真實故事。言其年輕時,在故鄉為人做事。當時民生困苦,當佃農更苦,租稅很重,有一佃農因為連年天災,收成不好,乃向地主要求減租,而地主不但不答應,還說沒照繳則將收回土地,一旦如此,佃農生活將陷入絶境,於是儘量想辦法繳完租稅。一連幾次都是如此,這佃農恨透了地主之沒良心,乃抑鬱成病,臨終交代兒子後事說:「我死後裝在棺材裡,你要在枕後邊開個小洞。」兒子說:「不可!開洞不好。」其父說:「你不知,不開小洞,我不能出來。」兒子說:「人死後怎能出來?」父說:「我恨死地主,活著無法對付他,死後要變成毒蛇,從小洞出來咬死他,所以你一定要幫我開個小洞。」其子聽到此事,覺得太可怕了,怎能讓父親變成毒蛇。於是偷偷跑到地主那兒,跟他說:「主人啊!我父親病得快死了。」地主說:「死就死,跟我何干!你跟我講,他能不死嗎?」他說:「不是的,我父親要我在他死後將棺材開個小洞,他要變成小毒蛇出來咬死你!」「真有此事!?」「千真萬確,他是這樣交待我的。」地主一聽,怕被毒蛇咬,趁他還沒死,趕快去和他和解,就準備了一些酒菜肉等食物,到佃農家去,向他懺悔,說:「過去是我對不起你,讓你辛苦了,現在我要對你好,尚欠的地租不用繳了,你要放心,病才快好,我帶一些東西,叫你媳婦煮給你吃,你要趕快恢復健康。」這位老佃農幾十年來未見過地主好言好語之笑臉,一高興,病就好了一半,能爬起來了。
當天,他家裡就把地主帶來的東西準備好,一起吃中飯。吃到一半,喝了一點酒後,老農夫覺得不太對勁,說:「我好想吐!」兒子說:「趕快吐,也許裡面有問題,吐一吐就好了。」結果一聲吐出來,是什麼東西呢?地主一看,嚇壞了,原來是一條小蛇!人還沒死,體內已長小毒蛇,今天若不和解,果真讓他死了,變成毒蛇必來咬他。老農夫經這麼一吐,病也就完全好了。

  
四、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徳。(論語憲問篇)
雪公云:孔子談仁,談恕道,主張「犯而不校」,所以有人有這問題。人家對待我們有怨恨的事,如何消除?若也是以怨相報,就無窮盡了。譬如吊著的東西搖動左右,來回不止。
孔子說,以德報怨,若反過來別人對我們有恩惠,我們用什麼相報呢?因為孔子講中道,不過與不及,以德報怨不合乎中道。
以德報德,他人待我們以德,我們以德報他,不能以怨報德。對人有怨恨呢?不為已甚,辦事到恰當好處,不過甚,用直報他,存公直的心,不往怨上走,也不往德上走,正正當當,宥情度理,該如何辦就如何辦,不可記恨。

例如你是法官,審判一個犯人,他正是你的所怨者,而你以正直的心情來量刑,既不特別減輕也不特別加重。這就是以直報怨,可以算是恕道,而對於以德報德來說,自然得其平衡。以直報怨,無過無不及,正合中庸之道。

五、以德化他:
雪公云:佛教人以德化他,因眾生皆是過去眷屬、未來諸佛,他有過惡,現後皆受惡報。我是學佛者,須要悲憫救度。

六、對怨讐作善知識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無上菩提道想:
※ 印祖云:凡此苦相,皆為成就汝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道。以眷屬雖好,若
非真實修行者,則障道事多,助道事少。以故諸佛以八苦為師,而得成無上道。

※雲公云:人生八苦,內有怨憎會及愛別離兩種,與家庭間最感苦重。若能明理,
照破假相,則等齊觀,無苦無樂矣。縱一時不能到此境界,亦宜抽相觀之,眷屬意見不合,常起衝突,可以減輕愛別離苦,正好割斷牽掛,專心修行,是轉障礙,而變增上縁矣。

又云:修行人以苦為師,正好借彼逼迫,常起厭離,此為生西之增上縁矣。(佛學問答)

七、我空觀:
印祖云:※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
※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

八、憶佛:
雲公云:「一切境縁皆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憶佛就是變境界,憶字全在觀想上 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有這個憶的功夫,我的心理就不一樣了,於我有大好處。」又云:「別管他是什麼人,見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以這種心理來變境界,就能淨念相繼,命終一定往生極樂國。」準此,吾人可練習觀想怨家為阿彌陀佛所變現,而起恭敬心,不生瞋恨心,淨念相繼。

九、懺悔回向念佛:
雪公云:(一)煩惱來痛懺悔(轉菩提)。蕅益祖師予愚人一法曰「懺悔回向。」
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則回向西方;惡則當下懺悔,以此懺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惡,則一概懺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則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作法為:(一)朝暮二課後懺悔回向。(二)日常所遇一切横逆、侮辱、困苦立即懺悔回向,蓋己宿業使然,故須懺悔業重也。(三)心起煩惱惡念時,當下懺悔。以業力故,有煩惱時起。切莫再加諸他人,否則後報無窮矣!蓋受橫逆等為業報,受完即了。若更起煩惱施諸他人,則輾轉相報,正是害己也。
如此三種懺悔回向,乃吾多年來所求得之法門,獻與諸位,諸位行之,切莫視作平常。蕅祖謂懺悔回向再加念佛,無有不成者也。
(二)煩惱來聖號壓(伏惑)
問: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譏誚,不免起瞋恨心,應如何是好?
答:對自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痴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瞋心,不然他痴我瞋,同一墮落。


2007/5/4 下午 02:38:16刪除

黃文松


發表數:139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4

 
感謝自強兄及紀學學長整理上傳,您們辛苦了!!

2007/5/5 下午 06:37:50刪除
共有 1 頁, 6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78.12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