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唯識研討 → 瀏覽帖子:寄漚軒周一研討百法
你是本帖的第 1670 位閱讀者 版主:彭崇志
 『 帖子主題 』:寄漚軒周一研討百法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寄漚軒周一研討百法
四月三日(周一)要研討百法十一善法的無癡,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向研討!
(一)無癡的心所狀態是什麼?
(二)如何能達到無癡?(述記有可參考的資料)

2006/3/23 下午 12:04:56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吳紀學


發表數:39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代貼裕堯兄問題回答:
簡老師的百法研究說:無痴一法特別注重明解這兩個字,學道之人最重要的就是隨時隨地保持清明照徹的智慧,這個清明照徹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
什麻是般若智慧?六祖說般若就是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這樣子就是行般若之行。為什麼?因為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念的清明照徹,般若智就出生。又說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所以說清照徹的智慧就是能夠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
講一個故事,再做為解釋,諸有智者,因於比喻得解。淳熙十四年,文殊菩薩所化身的戒闍黎,他駐錫寺廟的附近有一條叫做靈江的大河流,有龍潛居在裡面,常常化身成為老者來到寺廟聽大師講經。有一天大師說法完畢將要關門的時候,這位老者倚靠在大門求見,大師允許。老人恭敬的走到大師面前,伏在地上,不停的叩首,淚流滿面說:我以夙業的緣故久隨龍,現在幸好有這個緣分,值遇大師住世,乞求為開示法要,令我脫離苦趣。大師說:你求解脫,誰縛住了你。沒有人縛住我,只是帶業之身,不得度脫,雖然也是久聞正法,但是心裡面的迷惑仍然不能超離。大師於是為開示說,
心邪三毒縈緾,心正六通自在,心空一道清淨,心有萬境縱橫,成佛作聖,披毛戴角,皆是自心所為,非天所授。
老人聽完開示仍然是一臉的迷惑,不能解悟。大師於是又對他說,汝將何聽,你是以什麼來聽法的。
我以耳聽,大師說,耳聽增惑,何不以心聽,但能返觀自照,大光明藏悉得現前,諸惑自然消亡。老人承蒙啟發,頓明心地,伏地感謝,然後化作飛龍,潛伏西山脫骨而去。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6/4/5 下午 04:14:19 編輯過」

2006/4/4 下午 04:52:18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請問:
為什麼說:輕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無?

2006/4/7 下午 04:30:09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輕安生起的相狀,瑜伽師地論云:
瑜伽師地論
輕安生起相:
★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
★復由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能引強盛易可覺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

★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彼於爾時,不久當起強盛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如是乃至有彼前相,於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即由此相,於內起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眾多大種,來入身中。
★因此大種入身中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能對治彼身調柔性,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充溢。

★彼初起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性,於心中現。
★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有妙輕安,隨身而行,在身中轉。
★由是因緣,心踴躍性,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於所緣,寂靜行轉。

2006/4/14 上午 09:48:21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雪公在阿彌陀經義蘊,從修定得輕安,顯持名念佛殊勝:
★按雜集論謂:
(一)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故曰內住。
(二)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
(三)其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
(四)其四經上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
(五)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
(六)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
(七)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
(八)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境。
(九)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
●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為一階段。
●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
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

●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
●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6/4/14 上午 10:10:33 編輯過」

2006/4/14 上午 10:08:33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雪公在佛學問答,示人念佛以得輕安為妙:
雪公佛學問答:
★問:念佛之時,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答: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問: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周慧前)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過快過慢皆非得宜。須心平氣和,不快不慢,能輕安為是。

2006/4/14 上午 10:09:43刪除
共有 1 頁, 5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62.5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