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唯識研討 → 瀏覽帖子:依唯識學如何說明大腦的功能?
你是本帖的第 11914 位閱讀者 版主:彭崇志
 『 帖子主題 』:依唯識學如何說明大腦的功能?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依唯識學如何說明大腦的功能?
人們多以大腦主思慮,故中國字的思,上半部的田就是指腦!

2005/5/10 下午 02:29:38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陳文賢


發表數:2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學生淺見如下:
近代科學唯物論專門研究人的基因、大腦、心理生理方面等,並提出所謂「心」,不過只是人的「腦部及其作用」而已。所以一個人說他很「傷心」,其實不過是因為受外在刺激傳達到腦部,而腦部回傳給他的情緒作用而已。學生以為,腦部雖然主導身體的機能運作,且腦部損壞,身體機能必受影響;但是有沒有可能腦部乃至整個身體,只不過是「心」賴以發動的媒介而已。譬如說思考,心藉著腦部發動其思考的功能;若一個人腦損(如植物人或智能障礙),則無法思考或思考能力淺弱。
但是所謂的「發菩提心」、「覺悟」,這是腦部的功能嗎?若不是,那又該如何解釋呢?
以上純屬討論,若有失言,還請見諒。
學生 文學 和南

2005/5/17 下午 02:02:11刪除

彭崇志


發表數:17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嗯!這倒有點像依根(大腦類似淨色根,身體則是浮塵根),緣塵,發識(心)。

2005/5/17 下午 08:25:39刪除

林振煌


發表數:2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証唯識性,在初,親見八識所顯之真如性,轉依真如歷緣對境起後得智
達唯識相,在後,入地心起修百法明門,滿地心後入二地起俢千法明門---
故五重唯識觀,乃起俢之本!

2005/11/21 下午 08:05:47刪除

林振煌


發表數:2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實義「發菩提心」-觸發、發現。根本之菩提真心-轉依真心-究盡涅槃
覺悟-1証唯識性(明心)-六七初轉-轉依真如無分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2 八地-------------------六七中轉
3 佛地—觸地明心、睹星見性-- 六七上轉
-五八果上圓
故覺悟乃六七-証唯識性(明心)後轉變而得、亦是妄心之初轉
妄心-前五凈色根在大腦(生內五塵)--根塵 觸 生前五識
-第六根及第七識(生法塵)---- 根塵 觸 生第六識----分別計度
-第七-審而不恆-----------------------------------------------處處做主
真心-遍一切時、處、地--恆而不審---在何處?
--參淂即是証唯識性,起修唯識相,通達位即入初地
入地心起修百法明門, 通達即滿地心後入二地心---
二地心起修千法明門------

2005/11/21 下午 08:35:25刪除

張世璿


發表數:4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心王】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心所】

 (術語)心所有法之略。為心王之所有,而有貪瞋等別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識有五十一法。(參照:五位)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心所】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  │
所─┤    行捨、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十
  │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思】(支配各種心理與行為的原動力)
 (術語)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識百法中五遍行之一。梵語指底Cint,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俱舍論四曰:「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唯識論三曰:「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大乘義章二曰:「思願造作名思。」梵語雜名曰:「思,指底。」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於善惡無記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為遍於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阿彌陀佛





「該帖子被 張世璿 在 2005/11/27 上午 07:52:12 編輯過」

2005/11/26 下午 07:23:59刪除

黃靜芬


發表數:301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4

 
恭錄簡老師所著<唯識簡介>中之<唯識名義>一段

唯識名義  作者:淨常


  我們研究唯識,先應明白唯識二字的含意,蓋因讀佛經之困難,起初即在不了解名字之定義,故隨處生障。若名義了解,則亦勢如破竹,實無難事。今依唯識論典所言。唯識之名義,簡介如下。文分二大段,先明識義,後明唯義。識之意義為何?
  第一:識並非有質礙之物,但指功能-唯識論言,識有三名,即心、意、識。此三皆指功能,都無質礙,與一般人所言之肉團心或腦筋,截然不同。心是積集義,意是思量義,識是了別義。以上三名,八識皆得通說,各有上述之三種功能。若隨勝顯,則唯獨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現行故。唯獨第七名意,恆審思量第八為自內我故。前六名識,了別色聲等六塵粗顯境故。
  又此八識,一概稱之為「能變」,所謂「能」即勢力生起,運轉不居,所謂「變」即生滅如幻,無有實性。總而言之,所言「識」者,不過一能變之功能,不居之幻相而已。
  第二:識並非局限於根身,乃交遍於法界-前謂識與腦筋、肉團心截然不同,不但是一無質礙,一有質礙而已。尤其重要者,乃在於識交遍於法界,而腦筋、肉團心則只局限於根身。或問:如何證明?答曰:譬如吾人遊山玩水,所見至遠,所聞至廣,凡所見聞之處,都是眼識、耳識及意識之所在。試想:此所見聞者,在腦府內?抑在腦府外?腦府大小僅數方寸,與所見聞者比較,如爪上塵與大地土,其非腦府之能力所及,抑奚待言?
........................


2005/12/2 下午 05:46:58刪除

張世璿


發表數:4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3

 
【扶塵根】

 (雜語)扶又作浮。五根之外形眼可見者。是為扶助正根之五塵,故謂之扶塵根。又此塵根為浮虛之法,故謂之浮。此扶塵根為所依,別有淨色之眼耳根等,此謂之正根或勝義根。有發識取境之實用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淨色根】

 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為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彷彿似之。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阿彌陀佛

2005/12/4 上午 09:01:28刪除

張世璿


發表數:4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2

 
【心】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集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三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三末曰:「梵云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唯識論三,述記三末,了義燈四本,揭數多之異名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意】

 唯識學的第七末那識,華譯為意,思量之義,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有思考、辨別、判斷、分析、綜合等的作用。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識】

p1431
瑜伽一卷十頁云: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二解 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頁云: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三解 集論一卷十二頁云:何等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四解 無性釋一卷十五頁云:了別境義故者:是能取境似境現義。此釋識名。

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阿彌陀佛

2005/12/5 下午 06:12:26刪除

張世璿


發表數:4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1

 
【色法】

 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色法】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心心所所變相分,皆名為色。今且約內五根外六塵故,但略有十一種也。
  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識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勝義五根 勝義五根,即八識上色之功能,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見知。
   二者浮塵五根 浮塵五根,即勝義五根所依托處。乃四大之所合成,眾生妄計以為我身,實與外之地水火風,無二無別,均是第八識相分耳。
  二、就此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之相,眼色緣之,即名為色。此色即是眼識相分,乃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自於識上變相而緣,喻如鏡中之影,未嘗親緣本質色也。
  三、依正二報,動則有聲,耳識緣之,自變聲相。
  四、依正二報,具香臭氣,鼻識緣之,自變香相。
  五、依正二報,具甜淡等六味,舌識緣之,自變味相。
  六、依正二報,具冷暖堅潤等觸,身識緣之,自變觸相。
  七、五塵落謝影子,并及表、無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識所緣相分,名法處所攝色。蓋法處所攝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二者色法,即意識所變相分是也。然五十一箇心所,亦各自變相分。其所變相,隨於心王,攝入六塵,故除此十一色法,更無他色可得,則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明矣。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南無阿彌陀佛



「該帖子被 張世璿 在 2005/12/28 下午 01:35:55 編輯過」

2005/12/12 上午 07:18:23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棟 樓 下

 
小腦若主記憶,當人死色身壞去時,何以前世記憶仍能延續留存到下一世?
故記憶與思惟皆是心法,不是色法!

2005/12/12 下午 02:42:41刪除
共有 3 頁, 25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2 3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78.12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