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研討 → 瀏覽帖子:十四講表第十一表研討題目
你是本帖的第 1775 位閱讀者 版主:黃靜芬
 『 帖子主題 』:十四講表第十一表研討題目

周千惠


發表數:7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十四講表第十一表研討題目

一、如果依照四諦的順序,應當先因後果,排序為「集苦道滅」。為何現在卻先果
後因,說成「苦集滅道」?(如晴學長)

二、請說明四諦和十二因緣的同異(品亨學長)

三、修四諦的聲聞斷惑,修十二因緣的緣覺斷習,為什麼有如此差別?(旭真學長)

四、十二因緣,順觀會生什麼觀慧?逆觀又能生什麼觀慧?(秀妃學長)

~ 祈請雪窗小組組員及海會大德提供寶貴意見 ~




「該帖子被 黃靜芬 在 2005/3/22 下午 05:09:40 編輯過」

2005/3/21 下午 09:52:33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吳如晴


發表數: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一、如果依照四諦的順序,應當先因後果,排序為「集苦道滅」。
  為何現在卻先果後因,說成「苦集滅道」?
試答:
  果者現前之報,容易見得而多有感受,且為眾人之所欲去,
  故先言苦之現實後明所由,再示無苦寂然之境令羨慕欣求,
  標指途徑為終。
  以上。煩請老師學長指正。
                         如晴


「該帖子被 吳如晴 在 2005/3/28 下午 06:43:49 編輯過」

2005/3/28 下午 06:40:49刪除

黃靜芬


發表數:301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一、如果依照四諦的順序,應當先因後果,排序為「集苦道滅」。為何現在卻先果
後因,說成「苦集滅道」?

轉錄>鍾老師於天台教室之回答

四諦之中,苦諦先說,最易啟人省思!
因為人世苦多樂少,從生到死,吃盡八種苦頭,佛上來一說苦諦,必獲我心!
故急著離苦的眾生,一聞可離苦得樂的三藏教,必精進行去,所以藏教以苦諦為初門!
真知苦的人,一聞佛法把手便行!


「該帖子被 黃靜芬 在 2005/3/30 上午 09:33:07 編輯過」

2005/3/30 上午 09:32:23刪除

林品亨


發表數: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二、請說明四諦和十二因緣的同異
試答:
佛言四諦及十二因緣,實際上只是開、合的不同!皆是說明眾生的緣起及世、出世間雙重因果。
十二因緣亦可攝入四諦中,即:

【開】←───────────────→【合】
「無明、行、愛、取、有」←──────→ 集諦
「識、名色、六入、生、老死」←────→ 苦諦
倘若眾生感於苦、集進而能修道,因修道破無明而至老死滅,
便是滅、道二諦。



「該帖子被 林品亨 在 2005/4/1 上午 07:27:58 編輯過」

2005/4/1 上午 07:24:28刪除

陳甘煌


發表數:77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品亨學長:
十二因緣少了兩支--觸和受,是屬於苦或集呢?

2005/4/1 下午 06:49:45刪除

林品亨


發表數: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謝謝老師的提醒,品亨再重新補上

佛言四諦及十二因緣,實際上只是開、合的不同!皆是說明眾生的緣起及世、出世間雙重因果。
十二因緣亦可攝入四諦中,即:

【開】←───────────────────→【合】
「無明、行、愛、取、有」←──────────→ 集諦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 苦諦
倘若眾生感於苦、集進而能修道,因修道破無明而至老死滅,
便是滅、道二諦。

2005/4/1 下午 08:45:55刪除

鍾清泉


發表數:1088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4

 
佛看著眾生都有佛性,所以發心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也是曲順機宜的度化,絕沒有一手持劍,一手執經,強迫人信受奉行!
彌陀設計了如此莊嚴的極樂佛土,再配上如此方便直捷的念佛法門,最後還怕人找不著往生淨土的路,特地與諸眾前來接引!但是也沒有聽說"硬拉"眾生往生的!
仁與恕必須建立在智慧的前題上,這種仁恕才是真能利益人!否則無智之仁,將是災難!




「該帖子被 鍾清泉 在 2005/1/25 下午 05:37:25 編輯過」

2005/1/25 下午 05:36:15刪除

陳甘煌


發表數:77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3

 
以前初讀論語,看到孔子說:「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覺得太消極,不如西方人「己所欲,施於人」來得積極。

後來年紀稍長才漸漸體會「己所欲,施於人」,帶著幾分霸道,不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人的尊重和厚道,而「仁」就是要從對人的尊重和寬厚做起。

今天這位同學似乎也想「己所欲,施於人」,卻未省察到其中的幾分霸道和不合理,對人如果沒有起碼的尊重和厚道,又如何讓別人接受他?他又如何能利益別人呢?。
縱使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誓度一切眾生,但也是隨順因緣,絕無「強迫分享」之理。



「該帖子被 陳甘煌 在 2005/1/22 下午 10:24:41 編輯過」

2005/1/22 下午 09:52:16刪除

戴維舵


發表數:30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2

 
人類歷史演進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對生活改善的需求。因此在不同地域的發展之下,各自形成了當地的文明。生活的改善有物質層次與精神文化層次兩方面,物質是生存的基本條件,而文化是人類為追求更為優質生活之下的產物。宗教即為人類追求優質生活之下的產物,使人在物質需求滿足之下,除了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並再進一步追求心靈上的滿足。然非常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地域、族群的區隔,以教人行善為宗旨的宗教之間竟發生了對立,甚至互相仇殺報復,直欲消滅對方為止。而之所以如此,皆肇因於“唯我是正,他皆邪說”的強迫分享,此尚指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宗教而言,思之,怎不令人感慨!
宗教當中唯有佛教的宗旨欲令大眾破除一切執著,禪宗參禪不但魔來魔斬,甚且佛來佛斬,雖然各宗之修法不同,但斷惑證真之理則同,無所謂的強迫分享,眾生隨其根性各取所需,只有走偏鋒的宗教才有強迫、神秘、怪異等氣氛及行徑。
佛教雖然中性溫和,畢竟被認為是宗教之一,外人總是存著好奇或懷疑的態度。因此,不談神秘而致力於人群和諧的儒家思想即顯示出其珍貴之處,不但可以在國內教育上放手推動,更可以在國際間宣揚。只是目前教育當局似乎並未給予肯定,而炎黃子孫們是否有此信心?是否能扛起維繫固有文化的重責大任?又似乎千山獨行頗感寂寞!

2005/2/3 下午 04:24:08刪除
共有 1 頁, 8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78.12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