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唯識研討 → 瀏覽帖子:智與慧有何差別?
你是本帖的第 7287 位閱讀者 版主:彭崇志
 『 帖子主題 』:智與慧有何差別?

陳玫君


發表數:25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智與慧有何差別?
百法中介紹到慧心所時,往往會順帶一提,智與慧二者不同,請教:

1.如何明確的分辨二者之不同處?

2.既然不同,為何百法裡頭沒有「智」這個法?

2004/11/29 下午 06:10:23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彭崇志


發表數:17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智與慧也可以是通名。

若分別而論,末學也未詳研,也曾有此疑,請教其他師長學長。


「該帖子被 彭崇志 在 2004/11/30 下午 09:18:00 編輯過」

2004/11/30 下午 09:16:59刪除

陳玫君


發表數:25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末學在辭典中看到一些有關智與慧的解釋,不知是否可以當作這兩個問題的解答,
再請師長及學長們指正。

【智與慧四句分別】

p1154
發智論七卷四頁云:諸智是慧耶?答:諸智皆是慧;有慧非智。謂無漏忍。見攝智,智攝見耶?答:應作四句。有見非智攝。謂眼根、及無漏忍。有智非見攝。謂五識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有見亦智攝。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有非見亦非智攝。謂除前相。

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智慧相攝】

p1152
發智論七卷五頁云:智攝慧,慧攝智耶?答:慧攝智;非智攝慧。不攝何等?謂無漏忍。

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因此玫君猜測百法中之所以立「慧」而不立「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智已經包含在慧
之中﹝慧可包含智,智無法包含慧﹞。

2004/12/9 下午 11:33:15刪除

彭崇志


發表數:17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那為什麼定心所的業用是生「智」呢?

2004/12/10 下午 06:06:40刪除

陳文賢


發表數:2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慧是別境五心所之一,非從定生,慧是對一件事情的判斷作用.
智從定生,是定的業用,即是專心觀查一事物,就能對此事物產生了解與認識.
末學 文賢 和南

2004/12/14 下午 06:26:13刪除

彭崇志


發表數:17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簡老師回答如下:

俱舍論廿六卷(奘公譯)分別智品第七之一

初明「忍」、「智」、「見」別,今且粗略而言之:

即此三(忍、智、見)皆以「慧」心所為「體」,所謂「體同用別」也。

其慧心所,有「推度」作用者,立名為「見」。
     有「決斷」作用者,立名為「智」。
     有「忍可」而未斷其疑者,立名為「忍」。

(參見俱舍論普光記卷廿六)

如上述可知:「智」即攝於「慧」中,故「百法」不別立「智」心所。


「該帖子被 彭崇志 在 2005/1/2 下午 10:37:34 編輯過」

2005/1/2 下午 10:34:54刪除

陳玫君


發表數:25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4

 
感謝學長幫忙請教簡老師,阿彌陀佛!

2005/1/3 下午 06:26:39刪除

覺意


發表數:2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3

 
零、【謹案】:
阿彌陀佛。末學未習法相,不敢妄談,惟「智慧」之辨,昔日嘗有;今更遭逢,倍加親切。 師長所述,已聞既觀;增長啟發,幸何如之。謹依前述所及,并曩時管見,嘗試論之,就正 達(大)方。然因舊緣非自(狹義之)唯識百法,乃由菩薩度行所導入,故所論或離(以唯識百法為核心範疇之)原旨;至於獻曝膚淺,數寶說食,尚祈 諒詧。誠願
三寶慈悲加被。聚學辯問,無失正道;見聞同益,緝熙光明。
=============================================
壹、前述試理:
  前此 諸先進學長所討論,實已道出:
  一、【慧體攝智】如 玫君學長之理解:「百法中之所以立『慧』而不立『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智已經包含在慧之中」, 崇志學長轉述 簡老師之解難後更明言:「『智』即攝於『慧』中,故『百法』不別立『智』心所。」──此理合於上引《發智論》所謂「慧攝智;非智攝慧」之旨以及 崇志學長所轉述《俱舍論》「『忍』、『智」、『見』皆以『慧』心所為『體』,所謂『體同用別』」之意。
  二、【智慧通名】如 崇志學長所言:「智與慧也可以是通名。」(通則不分主從,攝則有所主從)
  三、【智慧與定】見 崇志學長與 文賢學長之討論 → 定生智用。
=============================================
貳、未盡餘意:
 一、「如何明確的分辨二者之不同處」?
  【謹案】 玫君學長此一「原問」似已置諸重點之外──蓋討論轉移至智、慧二者之涵攝/納屬關係矣。雖有 文賢學長之論述,然 學長所述,似與一般「智」、「慧」之解釋不同,而有「慧、智互置(釋)」之情形?
  末學所謂「一般『智』、『慧』之解釋」,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智慧】條云:
  決斷曰智,簡擇曰慧。[……]通為一也。《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
  慧,此二各別。[……]通則義齊。」
又如 連老師云:「明了曰慧,決斷曰智。」並分別以「房謀杜斷」為例。《百法》中對「慧」心所之解釋為:緣所觀境而起簡擇,義同上「簡擇曰慧」。茲以表陳諸釋如下:
   智──照見──決斷(杜斷)──決斷──「定」之業用
   慧──解了──明了(房謀)──簡擇── 緣所觀境而起簡擇
然而,這箇疑意尚可導入如下之提問。
 二、佛學中一般所稱之定、(智、)慧與百法中之定、(智、)慧是同一回事(同一指涉對象)嗎?
  【謹案】若以「定」為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定】條云:
  定止心於一境,不使散動,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類: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
  禪定。
  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與心相應而起,專注於所對之境之作用也。《俱
  舍論》稱為「三摩地」,以之為大地法之一,唯識論譯為「定」,以之為五別境之
  一。
  修得之禪定者,為色界無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習而得之者也。如三學中之定
  學,六度中之禪定波羅蜜,即指修得之禪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譯言定,或等。等
  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義也。是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然則,這似乎是「名相同用、性質相類、境界各別」之情形???百法中所指之定、(智、)慧,特指凡夫之情形,至若修行功夫(如:六度)則為修行者乃至聖賢之境界???(──簡言之,則為:「情識與智性」之別???)又如凡夫之「定心所的業用生『智』」,修行者乃至聖賢則有「持戒→禪定→般若」之類比應對???然而,這箇疑意尚可進一步開展。
 三、「百法之外──修行功夫中『智與慧有何差別』」(基本上已非狹義唯識百法學之內容了)
 (一)關於【1、慧體攝智】理念(吾人於「六度」、「十度」中亦能發現):
  1、從十度中反觀六度之「慧攝」義
  【十度/十波羅蜜】:The ten pāramitās, or perfections. Ten Mahāyāna practices which enumerated based on the original six pāramitās(六波羅蜜), to which the four of expedient means(方便), vow(願), power(力), and wisdom are added. In the Faxiang school, these ten are attached to the ten bodhisattva stages. The ten are:【1】the perfection of giving;【2】the perfection of morality;【3】the perfection of forbearance;【4】the perfection of effort;【5】the perfection of meditation;【6】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that discerns the inner principle of things) 【慧波羅蜜prajñā-pāramitā般若】;【7】the perfection of expedient means;【8】the perfection of the vow (to attain enlightenment);【9】the perfection of one''s powers; &【10】the perfection of omniscience【智波羅蜜jñāna-pāramitā若那】 (據《東亞佛學名相辭典》整理)
  ※「六度(開展顯揚→)十度」能呼應上引《發智論》:「慧攝智;非智攝慧。」六度時,第六「般若/(智)慧度」攝有第十「智度」;十度時則分言之。
  2、從六度之般若度看十度之開展── Cf.〈第十二講表〉(甲)【節】:
   ┌─實相( 小吳老師:理體)
般若─┼─觀照( 小吳老師:能觀,從實施權,能證實相之根本智)
   └─方便( 小吳老師:權智,後得智)
 ↓    │
(智)慧(體) └→ 智用,能顯「(大)力」(第9度),而「(權)用」須「方便」(第7度)
(總稱)      (明體、別用析名,體用本不二)
  ※ → 前五行缺般若則不成度,是般若通乎諸德。通言則以智慧為總稱,析言則「般若空慧」當乎實相之體;觀照智用(智證、慧解),配合止定禪那之功,則止觀雙運,因定生慧(智為定之業用),相輔相成;自受用外,入假利他須權智方便,故般若之「方便」德(第7度──當然,這僅是方便之一端耳)顯焉(吾人若依上引《東亞佛學名相辭典》對第6度與第10度之解釋,實可分配為:觀照配第6度,方便配第10度;可再參下文討論)。定、慧、方便既成就,神通亦備足,以故:般若智慧非一般智慧明矣──其有大力(第9度)可知;而菩薩乘六度萬行,本具弘誓(第8度)。由此,六度亦開展為十度矣,「般若度」可謂樞要環中之最關鍵。 (此段循表妄加發揮,若已邪曲還請 指正。阿彌陀佛)
 (二)關於「智•慧」關係之討論
  試述淺見如下:
  1、就其圓滿究竟之本體(理一)言
  總體言之,(僅在六度之範圍下,)般若/智慧如〈第十二講表〉(甲)所述,已明攝十度中之第6、7、10度,暗通第9度。以佛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智)言,其般若智慧本來便是諸德圓滿的(就如同台教所稱述之「三智一心中得」、「三諦圓融」,《壇經》偈言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一般,所謂「妙智慧」也)。
  2、分別就其異德別用之分殊言
  相待言之,「智慧」一詞,常以「方便」與之相待,如《淨名》:「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這樣一組名詞,實已分別指涉了第6度與第10度。上引《東亞佛學名相辭典》對第6度與第10度之解釋分別為:wisdom(that discerns the inner principle of things)、omniscience,即本此理。──這樣一種理解,令吾人自然聯想到最重要的〈第一講表〉(甲)「三智」相關概念的延展,以及「二智」,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云:
開佛智為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後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實智,權智。曰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為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後得,天台宗通用權智實智之目。
雖然這許多名詞之設立,有其特定之針對,不可一概等同;然其性質德用上之體用、理事、本末、實權諸特質與關係,正吾人理解「智」與「慧」分殊之鑰。本其大致理念,「智」與「慧」之殊別即:
  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大乘義章》九曰:「[……]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法華經義疏》二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瑜伽倫記》九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智慧】條)
又,【十度三行】條云:
十度一一各有三行:[……]六、慧度之三行,生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俗諦之法),法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真諦之法),俱空無分別慧(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也。[……]十、智度之三行,無相智(達觀性自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也。
  3、一般詞彙上之渾言不分(通俗傾向)與析言有別(百法傾向)
  智與慧常見的解釋,見「貳、一、」下所引,不贅。若渾言不分,所謂「通名」者,則「智」即「慧」也,複合便是「智慧」;若析言有別,則有分釋。智的「照見」與「決斷」有一定關聯嗎?「解了」通乎「明了」,然二者與「簡擇」之關係,是因為「解了」或「明了」之後才能「簡擇」嗎?姑且本此而申,則「明了→簡擇」與「照見→決斷」是否相似?「明了」義通「照見」耶?而「決斷」與「簡擇」又有何異同?
  4、一些相關論述
◎[隋]胡吉藏撰:《大乘玄論》卷第四(T45,pp49a-51a)「二智義十二門•一翻名門」【謹案:此「二智義十二門」亦見師述:《淨名玄論》】──
  然昔在江南著《法花玄論》已略明「二智」,但此義既為眾聖觀心,法身父母,必須精究,故重論之。此義若通,則方等眾經,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應云「波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故此經【謹案:《淨名》】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智」則「波若」,「度」謂「波羅蜜」也。但翻「波若」不同:或言「智慧」,如叡法師云:「秦言『智慧』」;或翻為「遠離」,出《放光經》,則釋道安用;或翻「明度」,出《六度集經》;或翻「清淨」,亦出《大品》,叡法師用之。
  但「波若」具含智慧、明淨、遠離等義,譯經之人隨取其一,以用翻之──「波若」以斷眾惑、遠離生死名相之法,故云「遠離」;明了無暗,故稱為「明」;體絕穢染,名為「清淨」;達照解知,名為「智慧」。
  雖有諸義,多用「智慧」;智慧單複,又名不同:或單名為「智」,如《釋論》及此經稱為「智度」;或但名為「慧」,如《釋論》云:「『波若』,秦言『慧』」;或俱翻「智慧」,眾經多爾。──今詳會此意,義各有由;通而言之,則智為慧、指慧為智,雖廣略不同,體無異也:
  
翻為「慧」
者,凡有四義:一、欲分十度不同,二、開空有義異,三、明因果差別,四、就凡聖為異。
   「十度」者,第六名「波若」,此翻為「慧」;第十云「闍那」,此名為「智」。問:「闍那」為「智」,「術闍」翻為何物?答:此云「明」,猶是智見之義耳。
  「空有義異」者,照空為慧,鑒有為智故。此經云:「知一相門起於慧業,知種種相門起於智業。」
  「因果差別」者,《論》云:因名「波若」,果反名「薩婆若」。「薩婆若」名「一切智」,則知「波若」名之為「慧」。「慧」名既劣,宜在因中;「智」則決了,故居果地。又佛照空有皆盡,加以「一切」;菩薩未窮,但名「慧」也。不得云:因中名「智」,果名「一切智」;亦不得云:因名「智慧」,果名「一切智」;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則於因果優劣義彰。
  「凡聖異」者,如《涅槃經》 云:「波若者一切眾生。」此名為「慧」,「慧」義既通,則凡聖並有,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數。「毘婆舍那」目之為見,謂一切聖人明見理也;闍那為「智」,通達決了也。
  次
翻為「智」
,凡有三義:一者、「慧」名既劣,「智」則為勝,今欲稱歎「波若」名為「智」;二者、欲顯其名語便如云「智度」,若言「慧度」則言不便也;三者、欲明「智」則是「慧」,名異體同故,隨舉其一。
  次
合稱「智慧」
,亦具三義:一、
明波若具鑒空有,故名含智、慧
;慧則照空,智便鑒有。二、
顯波若通果及因,因中波若為「慧」,果地波若為「智」
;故「三德」中有「波若德」。三者、
欲明六度義含於十:經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波若」之名既含「智慧」,第十「智度」蘊在其中

  問:既具三名,以何翻為正?
  答:「慧」為正翻,餘皆義立;所以知然,從多論也。此經云「慧」與「方便」,《釋論》云「波若道」、「方便道」,《涅槃》云「波若一切眾生」、「闍那」為「智」,則配諸菩薩,故「智」非「波若」;又第六名「慧」,第十為「智」,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為正;又《論》云:波若不屬佛,亦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菩薩則道慧、道種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又云:「波若」名「諸法實相慧」。──如是等諸文非一故,以「慧」為正翻矣。
  問:若以「慧」為正翻,何故經中多云「智慧」?
  答:經中多說六度,故多云「智慧」;少說十度,故少明「慧」也。又六度之名皆有複翻:如「布施」等,不單名「施」;波若亦爾──雖復是「慧」,欲對上五,亦存複名,故云「智慧」也。
◎[唐]良賁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1,T33,pp434c-435a ──
  言「般若」者,梵音也,此云「智慧」;先別後通,列有五種:一者文字能詮教也,二者觀照即淨慧也,三者實相即真如也,四者境界謂即二諦三性無性也,五者眷屬相應四蘊助伴五蘊定道戒也。「般若」名寬,通前五種,勝用唯二,正智、如如。具足應言「般羅賢若」,此翻為「慧」;梵云「若那」,此翻為「智」。西方梵字有界有緣,准《大品經》,「若」之一字通目「智慧」,二字界故;「般那」兩字別目「慧智」,二字緣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若」即目「智」。由是經論「六度」、「十度」開合不同:若言「六度」,即「智、慧」二,總為第六,以合明故;若言「十度」,「慧」為第六,「智」為第十,各別明故。
  問:「慧」之與「智」為同為異?
  答:俱別境慧,二體實同;擇法決斷,二用則別。故《勝天王般若》云:「菩薩具足般若、具足闍那。」又彼下云:「得般若門,分別句義;得闍那門,能入眾生諸根利鈍。」若通言之,智處說慧、慧處說智,皆無違矣。雖即檀等,俱得度名;題中據勝,唯標般若。
=============================================
  慚愧末學未習唯識百法,所述甚為淺陋;若已離題,或有妄謬邪曲,尚祈 諸先進學長廣量海涵、慈悲指正。
阿彌陀佛

2005/8/4 下午 04:50:22刪除

彭崇志


發表數:173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2

 
原來還有這些料簡,一時消化不完,慢慢看!

2005/8/4 下午 11:00:37刪除

szpure


發表數:10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1

 
minlun.org

还没有注册.

2004/11/5 上午 06:56:34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棟 樓 下

 
據末學所知這次要用.ORG的名稱,由明倫雜誌申請。

2004/11/4 下午 03:24:43刪除
共有 2 頁, 12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2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93.75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