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海會首頁會員登入論壇選單論壇樣式論壇檢索

 你的位置:明倫海會討論版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研討 → 瀏覽帖子:善問者如叩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末學過去...
你是本帖的第 2002 位閱讀者 版主:黃靜芬
 『 帖子主題 』:善問者如叩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末學過去有個同...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樓   頂

善問者如叩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末學過去有個同學,就是個善問的人
善問者如叩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末學過去有個同學,就是個善問的人,
只要有她參加的研討,絕不冷清;當時末學只覺得她的腦袋中到底裝了什麼,怎麼
會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呢?但是隨著見識的增長,才慢慢體會到學會「問」的
重要;即使所問的問題在心中已有答案,還是可以提出來請教,此舉往往會有意想
不到的收穫呢!尤其是在過去,親近師長請教問題是很難得才有的機會,如今明倫
海會卻有這麼殊勝的因緣,師長老學長每天都等著我們上來問問題,不把握時機,
更待何時?話雖這麼講,玫君知道還是有很多人仍缺乏問的勇氣,怕自己的問題
不適宜或是不知從何問起,甚至不知如何發現問題,故代表大家﹝包括自己﹞提出

2004/8/20 下午 05:44:26 帖子管理:總置頂置頂精華加鎖刪除移動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9

 
陳文卿老師在〝伴你成長〞一書中,曾有「不恥問」這個單元,
玫君將這篇文章放入資源區供諸位參考。

2004/8/20 下午 05:44:58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8

 
阿彌陀佛
玫君所說在網路上很少發問,或參予討論者,我們網路學習環境中,都稱這種人為[潛水艇]!
問有五種:1.利樂有情問,2.不解問3.愚癡問,4.試驗問,5.輕觸問
其中比較不受歡迎的有[輕觸問],用輕慢的語氣詢問對方,人家可能不想回答您,[試驗問],明明自己都知道答案了,要試驗看對方知不知道,這種還好,只是久了,人家就不想回答您了,[愚癡問],問一些看起來很愚癡的問題,人家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您.
除了這三種,其中[利樂有情問] [不解問],末學想,都是受歡迎的,只是有些人在發問時,會想我這個問題是[不解問]?還是[愚癡問]呢?末學想只要在發問前,稍微用心一下,應該就可以分辨的出來.
接下來試著回答玫君學長的幾個問題
1.如何發現問題?
ANS:末學覺得有學過十四講表第三講表都知道,一件事可以從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端來看,世間學問也教我們從幾個W來思考問題,如When What How 等等,常常練習用理性方式來思考問題,久而久之,看事情的角度廣了,自然疑問也更多更成熟.
2.怎樣的問題才算是好問題?
ANS:末學覺得除了避免上述幾種不受歡迎的發問外,應該先不用預設立場,去想什麼問題才是好問題,有能力的大菩薩可以做出利樂有情問,具縛凡夫不解就可以問,任何問題,都是我們大家的塵沙惑,,都是在成就我們的道種智
3.設計問題有什麼重點和技巧嗎?
當然一個好的問題,必須描述清楚,要讓回答者很清楚您的問題所在,而不是扯了一大段,但是看不出到底您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能夠用條列式的,末學覺得會更好!
還有一點,末學覺得也很重要,就是在描述一個複雜問題時,自己可以先將自己知道的部分先做個描述,然後再引出自己不懂之處,這樣回答者就知道您的程度在哪裡,需要給您怎樣的答覆了
4.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
這點末學也要多學習,這樣學識經驗的累積,才能大扣大鳴,小扣小鳴
以上說明
末學 孟鶴 合十

2004/8/20 下午 05:46:28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7

 
讀書、聽講,若不疑者,不是大智就是大愚。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孔子教學強調「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釋迦佛講彌陀經,更是直接點名「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每一位熱誠的教育者,都是樂見學者問問題。會提問題的,也屬於那些善學的學者。
提問題,首先要有把握時機,及時解決問題的心態。明明自己所讀所聽有所不懂,就得趕快提出不懂之處,祈求有人解答。
再者,要在不疑處疑,例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於至善」,雪公提出經文的三個「在」有什麼意義?經雪公一問,大家都覺得,我怎麼沒覺察到呢?
三者,用一顆柔軟的慈悲心,體諒他人該有這方面的問題,肯代眾發問,無形中激發了許多的研學火花。
四者,若是一個良好善意的提問,給主講、主持者更是一個無畏的布施,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一個論壇、研討會,參與者不肯問問題,自然不會引出他人精彩的智慧心得,最大的損失是自己。
末 清泉合十

2004/8/20 下午 05:47:03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6

 
要在不疑處疑」,老師此言,學生稍有體會。譬如「識源於性」,當時參加講座,聽起來無太多疑問,而今重新溫習,卻反問自己:虛妄分別的識怎會起源於清淨光明的本性呢?
一是清淨,一是染污,兩者怎是一體?經過一番思考…學生始知,「識原於性」是就本性被無明、煩惱染污而言; 染污成識,除去染污就成清淨光明的本性了,兩者一體,如「煩惱即菩提」一樣。
學生以為「問題」必須自己反覆思慮之後,才知「問題」的癥結在哪?問了之後得到答案,也要再思索一番。所以個人淺見,問問題之前,必須自己己思慮過而不得其解才發問。

末學 文賢 和南

2004/8/20 下午 05:47:46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5

 
心中左思右想還是想不通後,問了人一點就通!
否則不憤不啟,自己沒有好好想一想的憤,人家跟我們點示啟發也沒多大用處!
所以孔夫子的教學經驗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這叫啟發式教學!

2004/8/20 下午 05:48:05刪除

炯堯


發表數:286
  資 料  留 言  OICQ  郵 箱  首 頁  編 輯   引 用A 4

 
感謝老師學長們的分享,玫君在此也提供自己一些小小心得,
希望還能引出其它前輩的寶貴經驗。

一、如何發現問題?

末學過去學東西時常囫圇吞棗,因此往往也不覺得有什麼疑問;
後來為了準備研討,才開始發現,如果用心熟讀所學內容,
有時疑問會在反覆閱讀、反覆思索中自然而然冒出來,一點
也不刻意呢!不知這樣的經驗,是不是和 雪公太老師說的
「不疑處疑」有點相似呢?
除了熟讀之外,末學也會常問自己〝為什麼〞以及〝如何做〞,
也會先試著自己找答案,例如先查資料;之後再請教師長、
老學長;這樣的程序雖然費時費力,卻往往收穫豐富。

二、怎樣的問題才算是好問題?

末學很贊同孟鶴學長的說法,只要不是動機不良、
只要能利己或利人的問題,都是好問題。

三、設計問題有什麼重點和技巧嗎?

末學認為問問題之前,要先想清楚問題的重點在哪裡,
然後盡量用簡單明瞭的敘述來表達問題,可外加說明
發起此問題的緣由,便可讓對方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四、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

還是得請師長老學長們多補充才是。

討論完這個議題之後,末學要呼籲還潛在水面下的學長們,
真的該上來透透氣啦!

2004/8/20 下午 05:48:29刪除
共有 1 頁, 6 張回覆帖,每頁有 10 張帖子 >> [ 1 ]
頁碼:
  快 速 回 覆

用戶資訊:

用戶名: 沒有註冊?密碼: 忘記密碼?

[按 Ctrl+Enter 直接發送]




Powered By:6KBBSV5.1    程序製作:ZYM
繁體化由 >童言無忌資訊網 製作支援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明倫海會討論留言版 立場無關
頁面執行時間:46.87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