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知命25.26切磋琢磨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孔子何以(為什麼)寧可選擇「固窮(安於貧困)」?
佑安試答:
因為這種富貴俸祿,孔子不要,孔子知道這不是他命中有的,拿了,後患無窮,拿了種惡因,得惡果。
中和老師:
《大學》:『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個君子,首要重視的是如何進德修業。因此,在他的心中,「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一心一意的往道上走,時時好學,反省改過,故心思不會放在追求財物的枝末上。又明白「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因此不會求取不是由正道所獲得的財貨。孔子平日心志放在「明明德」的功夫上,不會顧及居要求安,食要求飽的物質享受。尤其對不義的富與貴,更是知道後患無窮,因此能安住於貧窮。
鍾老師: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財貨來路不正當,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財貨是不正當方式進到我們家,也會用不正當方式失去。有眼光的人不正當的財貨不要拿,不然你後面災殃承受不了。
清揚兄:
逆境會改變心志,退轉。孔子為何能固窮?因為不忘初心,這是不容易的功夫。所以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鍾老師:
不變初心,安貧樂道。固窮,堅守君子底線,為成賢成聖之基。
虛雲老和尚復興古剎當中,其實生活很拮据,一點一滴的錢都是拿來買磚、買瓦,就立寺廟,虛雲帶領的僧眾都自己種菜種地瓜,在一棵樹下,挖到白銀,心堅不變,仍堅守戒律,不偷盜,上交官府。你要興建一個地方,需要一筆錢,突然得到一大筆錢,你不會心動嗎?虛雲老和尚就是遵守戒律,人天讚歎。孔子也堅守君子的底線,所以君子固窮。
美珠學長: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上這段文的一般語譯如下:「孔子說:富貴是人人所喜愛的,但不應該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就不會去享用它。貧賤是人人所不喜歡、討厭的,但不以正當方法而去除,君子也不會想要這樣做。」
富貴貧賤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1-13/4.htm
雪公云: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貴之因,未作善而來了吉祥事,這種好事我不要。作惡降之百殃,作惡是貧苦之因,若沒有作過惡事,卻得貧賤,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會擺脫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來說,這是宿世的因果。有人一生作善而家遭不幸,例如孔子是聖人,他的兒子伯魚卻早他而死;堯和舜都是聖王,卻生了不肖的兒子,這是什麼道理呢?大家可以思之!思之!
個人想到最近的食安問題,如果人人都像孔子寧可固窮也不損人利己,就不會有這些食安問題,因為孔子是聖人知天命,所以寧可選擇固窮。
切磋琢磨
孔子遇桓魋之厄,知必逢凶化吉,何以有此自信?
佑安試答: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這就是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夠得到尊貴的地位,也一定得有豐厚的俸祿,更一定會得到好的名聲,也必定會活到高壽。
* 孔子斯文在茲,德牟天地,按天命修德,故自信上天不捨,鬼神不傷。
*厚培道德,念佛第一。出場猶如在場時,恭敬、無餘、無間長時修。
中和老師:
《易經》《文言傳》上有一段話:『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一個聖德明備的大人,能跟天地一樣覆載萬物,能跟日月一樣照臨萬物,又能順四季序的運行而長養萬物,也能跟鬼神的賜福懲凶相契合。有這樣的聖德,順天理,合人心,上天猶且不捨棄他,何況是人,更別說鬼神了。
孔子德牟天地(功德與天地相等),參贊化育(幫助天地教育萬物),合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之道,有這樣的聖德,上天自然不會捨棄他,鬼神不會傷害他,區區一個桓魋,又怎能傷的了孔子呢?
鍾老師: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ㄔㄞˋ蠍子)虺(ㄏㄨㄟˇ)蛇不螫(ㄓㄜ),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道德經》
白話翻譯:德行修養深厚的人,好比是才出生,毫無心機的嬰兒。毒蟲不叮咬他,猛獸不抓咬他,凶禽不撲擊他。他筋骨柔弱,可是拳頭握得很緊。
修德就是念佛,修德很有用,念佛有功夫,到山上會遇到虎頭蜂,但牠不會叮你。這個要你親身遇到,念佛功德不會是假的,假的是我們念佛功夫不夠。孔子遇到災難不會怕,平常知天命修德按天命來修行,吉人自有天相。
賴師兄:孔子首重德行,大德必得其壽。
鍾老師:孔子自信修了一輩子,修的德甚大,當然吉人天相,天來幫助你,不會不明不白死在桓魋手上。學佛可以像孔子這樣家裡挫折、生病、社會上過不去的坎,也過得去,因為有自信,看我們有沒有認真念佛修德,所以要認真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