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行疏鈔-宗密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十五

唐圭坒饇韟x沙門宗密隨疏鈔
二、頌願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F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B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全同長行顯經勝德轉生之益,此令起願,彼約說益,為意不同。然準興善三藏所譯,從﹁文殊師利勇猛智﹂下,兼此四,並在顯經勝德之末,末後三偈之前,即頌長行,則此下十二偈皆頌顯經勝德。應分為四:初五偈頌生淨土;次二偈頌校量聞經功德;次四偈頌通顯五果;後一偈頌究竟果。
﹁應分為四﹂者,且依興善科之,以順重頌長行,成顯經勝德之段,故如此科,至鋪文處,即不用之。
即應改於﹁願我﹂二字,為﹁是人﹂二字,則無惑矣;今且依文,文則可知。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一、有緣故;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
﹁略有四意﹂者:
一、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界人。
二、但聞十方皆妙,此彼融通,初心忙忙,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
三、極樂去此但有十萬億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如︽大疏︾說:華藏世界,底布風輪,須彌塵數,普光摩尼海中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不言其數,安測其量。華藏剎海處在蓮臺,臺面純以金剛為座,四周輪圍,金剛雜寶,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網,安布而住。一一香水海,各以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海一種,種所持剎,各有不可說佛剎塵數。自下而上列二十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剎塵數之剎,一一種剎,各有剎繞,如經所引重數繞數漸增。準其一一剎,各有十剎微塵之剎而為圍繞,各攝眷屬,橫豎交絡,一一相當,遞相連接,成世界網。故知阿彌陀佛國不離華藏界中也。
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讚品﹀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乃至賢首如來,阿み、釋迦等,彼並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二、總頌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總頌十門,總結無盡也,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
﹁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者,具如禮敬諸佛門中所引,今將此偈,正則總結十門,亦兼同十無盡句,以結回向一門中之十願也。以偈文如﹁世界﹂之言,不全依長行,長行但有虛空、煩惱及業等三故,此總別皆取也。
二、頌顯經勝德,二:一、頌校量聞經益。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二、通頌顯眾行益。長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別明淨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淨土在前願中,但頌初、後,文二:一、通頌五果。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離繫果,次半偈異熟果,後半偈士用果。
﹁惡知識﹂者,如︽涅槃經•德王品︾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惡趣,為惡友殺,必至三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也。﹂
言﹁無量光﹂者,即阿彌陀佛名也。言﹁無量﹂者,超諸數量,謂一一光各有眷屬,一一眷屬有若干色,不可數量也。︽十六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U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此皆由彼國中大願之所致也。︽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億那由他百千及算數佛剎者,不取菩提。﹂而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以反愚成智,拔苦與樂,不言而化,是故願求也。是故彼佛復有異名,謂﹁無邊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光﹂者,無量、無邊、無礙、無對、焰王、清淨、歡喜、智慧、難思、不斷、無稱、超日月等。
二、明等流果者,﹁此人善得勝壽命﹂者,謂隨前業力所感異熟,一期壽限,有短有長,謂之壽命。此壽命者,若小乘有宗解云:謂壽、È、識三和合︵三中,壽、È體是假︶,命根異色、心外,別有實體性。若大乘宗,取第八識種子上建立命根,不取現行,謂種子是本,能生現行,復能持彼,約斯勝義,偏取種子;故︽唯識論︾云:﹁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差別功能,住持決定,假立命根。﹂言﹁依親生﹂者,簡業種也,彼非親故,但依親生本識內三分因緣名言種上立,不依能感業增上緣種立。謂業種既疏為緣,非親生種,無力連持,故非命根體也。言﹁生﹂者,簡餘不生現行之因緣種子,彼未生現,非命根體。﹁此﹂者,簡餘識也。﹁識﹂者,簡彼相應五心所法。﹁種子﹂者,簡此識現行,劣於種子故。以現行雖以能持種子,然不能生於種子,故不依現行而立命根也。然此種子有二功能:一、謂總功能,為能生現行用,此用是實,貫通諸法,種子上皆有此用,故名總也。二、差別功能,為能連持色心,不令斷絕,以此連持,唯此有之,名差別功能。若命根,唯依別功能上立,不共餘故,體即是假,有此所以唯約別功能立也。此中意說依普賢行願修行者,各隨前業,住壽短長,盡一報之身,修習勝行,不虛度時,名﹁勝壽命﹂;則反顯縱恣不善三業之者,靡惡不為,不任調伏,設住世間,報命經劫,轉使惡因彌廣,苦果無窮,善滅惡增,非勝壽命。
故︽法句經︾云:﹁人壽百歲慳貪逾盛,不如一日割捨財色。人壽百歲樂不持戒,不如一日淨心守戒。人壽百歲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壽百歲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勵身心。人壽百歲拙禦身心,不如一日巧便運致。人壽百歲常懷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壽百歲不起善願,不如一日發行四弘。人壽百歲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聰利。﹂釋曰:百年縱恣,過罪逾深,一日修持,便獲大益,所以不如也。
二、頌究竟果。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後﹁究竟果﹂者,﹁速詣菩提大樹王﹂等者,謂諸佛示化,臨成正覺時,皆坐菩提樹也。且如釋迦因中,未成佛前,苦行六年,知不究竟,即思過去諸佛,皆詣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即離其處,詣尼連河邊,將欲剃髮沐浴。
時優婁頻蠡聚落主名﹁斯那ま底﹂,有十童女,昔與五跋陀羅,常以麻麥供養菩薩。其最小者,名曰﹁善生﹂,於菩薩苦行之時,常以飲食供養八百梵志,願資菩薩速成菩提。菩薩以知自餓非真道故,於無光太子邊換得袈裟,至於晨朝,入村乞食,其聚落神告善生女:汝之所為清淨人者,欲來乞食,汝欲供養,宜速辨之。善生聞已,心大歡喜,取十牛乳,極令精純,煮以為糜,欲將供養。菩薩知已,即於糜上現吉祥相,善生極怪,有仙語之:若有食此糜者,必成正覺。即敷妙座,令優多羅女,如常先請諸梵志等,奉教四望,都不見之,唯見菩薩,卻來歸報。善生告云:此為最勝,我本為彼,宜速請之。菩薩受請,即詣其座,善生歡喜,以金ま盛粥,授於菩薩。菩薩思惟,我食糜已,定證菩提,此ま付誰?善生白言:隨意受用。菩薩受已,至尼連河,置ま岸上,剃髮沐浴,諸天以香華U散河中,浴已收水,還天供養。善生收髮,起窣堵波,大備香華,而申供養。出岸思惟,坐何而食?龍妃持座,湧出供養,菩薩坐已,取食乳糜,身體平復,致ま河中,龍收供養,帝釋化為金翅,奪將歸天,起塔供養。
經說我佛世尊詣道樹時,無量菩薩並諸天眾,各各嚴飾菩提之樹,或有高顯百千由旬,純華所成,或純旃檀,或純繒綵所成,或純珠寶所成,或七寶成,如是計有八萬四千。一一樹下,各隨色類,敷師子座,其座或以純花莊嚴,或香或寶,或純或雜,一一皆願菩薩坐於樹下得無上覺。爾時菩薩澡浴身體,復食乳糜,氣力平全。欲往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樹下,為欲降伏諸魔怨故。以大人相,四面而行,振動大地,出大音聲,足下放光,隨所踐處,皆生蓮華,正念向彼菩提之樹,直視行時,便有無量威儀。
時風天雨天,從泥連河,至菩提樹,周U掃灑,盡令嚴淨,又雨無量殊勝香華,U覆其地。三千界內,大小諸樹,皆悉低垂,向菩提樹;大小諸山,皆悉低垂,向菩提樹。欲天散華,一一華等一俱盧舍,以為其臺。復現廣路,於路左右,七寶欄楯,量如七多羅樹,眾寶幡蓋,處處莊嚴。又化七寶多羅之樹,絡以金繩,繩上皆懸珍鐸明珠,琉璃間廁。其樹兩間,有七寶池,金沙U佈,香水盈滿,四華芬馥,四面寶階,周匝莊嚴,迦陵等鳥出和雅音。有八萬四千諸天婇女,以眾香水,用灑於路,復有上類,散眾天華。一一樹下,復有眾寶妙臺,其上各有八萬四千天諸婇女,皆捧寶器,盛眾妙香。復有五千天諸諵k奏天妓樂,歌舞頌歎,出和雅音。菩薩其身普放光明,照諸佛剎。復有無量百千諸天奏天妓樂,於虛空中雨眾天華,又雨無量百千天妙衣服。復有無量象、馬、牛等圍繞菩薩,發聲哮吼,其音和暢,無量眾鳥,翱翔圍繞,出和雅音。菩薩往詣菩提場時,有如是等無量希有吉祥之相,令無邊界有情,皆得安樂,離苦惱等。
菩薩爾時放大光明,照無邊界,遇光之者,苦惱皆除,迦利龍王說偈讚歎,龍妃金光圍繞供養。既到樹下,復自思惟,往昔諸佛,坐何等座,證成菩提?念昔諸佛,皆坐淨草。時天帝釋化為刈草之人,於菩薩邊持草而立。菩薩徐問:汝名字誰?其人答言:我名吉祥。菩薩心喜,我今必證無上菩提,即以妙音從乞其草,化人心喜,持以上之,菩薩受已,以手自敷,結跏趺坐,立大誓言:若不成佛,終不起此也。
言﹁坐﹂等者,即降魔相也;菩薩既坐已,思惟欲界波旬,最尊最勝,應召來此,而降伏之。即放白毫光,照三千界,波旬遇已,夢三十二不吉祥事,寤已心驚,告諸臣佐云:我聞空聲,悉達太子苦行圓滿,必成菩提,空我境界,如何摧伏?大臣等及其千子皆共諫之,波旬轉怒,即召諸女,詣菩薩前,各騁妖姦,欲壞其淨行。菩薩哀念,說偈化之,令諸魔女,皆知欲過,而復報言:汝等有福,今得生天身,不念無常造諸幻惑,當墮惡道,欲脫甚難。是時諸女,散以天華,右旋菩薩,卻歸天上,於波旬所,具述其由,諫波旬言:願不為患。
時白部魔子,名曰導師,啟父王言:菩薩清淨,超過三界,神通道力,無有能當,諸天龍神,咸共稱讚,必非大王所能摧屈,不須造惡,自招過患。波旬不受,自往遣之:不受輪王,山間獨處,欲望佛道,徒自勞形。菩薩語言:我今坐此,決取菩提,日月墮地,須彌傾倒,寧有是事,我志不移。波旬轉怒,吼聲如雷,喚諸夜叉,率自徒屬,鄙惡醜形,百千異類;或布黑雲,雷電霹靂,或雨砂石,或擎大山,或口吐毒蛇,或身出猛焰,彎弓揮劍,舞®盤槍,無量億魔軍,廣為驚怖;菩薩以慈定力,砂石箭鏃悉變成華,惡龍吐毒皆為香氣。波旬執劍,自欲害之,魔子抱而諫之,勿招罪咎;菩提樹神,無量天眾,言詞毀責,讚菩薩德。
爾時菩薩語魔王言:我今於此,斷汝怨讎,滅汝惡業,除汝嫉妒,汝宜回心,生大歡喜;汝以微善,今得天身,我從無量劫來,修習聖道。魔言:有何證據?菩薩即以右手指地,而說偈言:諸物依何得生長,大地能為平等因,此應與我作證明,汝今當觀如實說。時地神持華鬘湧現供養,言:我能證菩薩往昔多劫修行,今得菩提,酬前因行也;然我此地是金剛臍,餘方悉轉,此地不動。作是語已,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搖出大音聲,有十八相;魔眾見已,憒亂身心,顛倒狼籍,縱橫而走,波旬驚怖,悶絕頓©。有一地神以水灑之,告言速去,此有兵眾欲來害汝。是時魔眾退散而走,﹁降魔相﹂竟也。
言﹁成等正覺﹂者,即成道相也,隨學果用中已說也。
三、頌結勸受持,三: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二、重顯勝益。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圓滿,成就眾生清淨願。
三、結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二、結說讚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結說讚善,乃是義生,此會入定,未有佛說,古德共立,令眾頓證。
﹁此會入定,未有佛說﹂者,會初,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便令逝多林忽然廣博,現種種莊嚴之事;普賢開發,文殊讚述,大眾頓證後,文殊出至福城東,教示善財,展轉求道,乃至品末,佛無自說之處,故此云﹁如來讚言﹂者,乃是義生也。
三、流通分,二:一、指所說法。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向普賢說,已是結義,今云﹁佛說﹂,亦是義生,意欲總該,亦有二意:一、此之一會,佛為會主,雖諸善友,以總該別,亦屬佛說;二、P該九會,以皆不起菩提樹王,P一切處,一時頓說。
﹁此之一會﹂至﹁亦屬佛說﹂者,謂初會來,皆菩薩為主,欲有所表。謂:
初會普賢為主,初會是九會之總,表佛依、正二果,體是法界,普賢主法界故。
二、文殊為主,主十信故,足下放光。
三、法慧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
四、功德林為主,十行森聳如林,故足趺放光。
五、金剛幢為主,回向高出,故兩膝放光。
六、金剛藏為主,入地能生無盡之功德,故眉間放光。
七、普賢為主,位滿還同法界故,於一會中,隨品別有所表,故有餘菩薩等說者也。
八、普慧普賢等為主,託法進修,慧能引行故,普賢主行故。
九、至此會初,方是佛自為主,表證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無由證入,故此云﹁佛為會主﹂也,則諸善友,皆佛十身中餘類身,故﹁以總該別﹂。縱前八會說主,亦佛十身中菩薩身也,故一一會初皆先標佛,淺識不曉此意,云︽華嚴︾多分非佛親說,未為極妙者,渾是街巷之談也。
疏﹁二通該九會﹂至﹁一時頓說﹂者,謂不起菩提樹而升V利天等三天也,皆不起而昇之;如︿昇須彌品﹀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昇須彌,向帝釋殿。﹂法慧菩薩偈云:﹁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於須彌頂,十方悉亦然,如來自在力。﹂既三天皆爾,故成四句:一、不起一切菩提樹而昇一天,如前經文。二、不起一處而昇一切處。三、不起一處而昇一處。四、不起一切處而昇一切處。二四兩句,取其結例之文。謂十方悉亦然,取前一切閻浮提;對V利悉亦然,則是第四句。但取一閻浮提,對一切V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易知,故無文,義必合有。是則不起法界菩提樹,U昇法界七處,即第四句。
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既云不離,何得言昇?
答:然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U,緣感前後,有住有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昇天宮,故云﹁不離覺樹而昇釋殿﹂,故法慧云﹁佛子汝應觀﹂等,文理有據。今更以喻顯,譬如朗月,流影U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謂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向見普賢在菩提場,攝末歸本,以本該末,並為佛說。
﹁向見普賢﹂至﹁佛說﹂者,然第一會初,是菩提場證道,佛既不離菩提樹而在逝多林,文殊從佛會而出,乃至福城東,開發善財,是﹁從本起末﹂,善財求友,展轉南行,並是末也;從寄登地已後,多不指方,最後見普賢時,在菩提場內,是﹁攝末歸本﹂也;故云﹁以本該末,並為佛說﹂也。
二、時眾受持,二:一、列能持眾,三:一、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文有四類:前之二類,多在此會;第三﹁普賢﹂,義通常隨,則P該九會;第四﹁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亦通二義:一、是前來遠集新眾;二、通九會,集有遠近,而梵本無文。
﹁及所成熟六千比丘﹂者,即文殊辭佛,往於南方,舍利弗亦辭佛,領自徒眾六千比丘,海覺比丘而為上首。至於中路,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文殊如象王回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謂: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行一切波羅密心無疲厭;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無疲厭;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諸比丘得普照法界。故︽大疏︾序云:﹁象王回旋,六千道成於言下﹂,故此列之也。
言﹁比丘﹂者,新云﹁苾﹂,唐言﹁具淨﹂,西天有苾草,有其五德,以況佛弟子有其五種德也:
一、體性柔軟:如比丘調伏三業,制伏煩惱,不起卒暴,柔和善語,不觸於人。
二、引蔓傍布:此況比丘須傳佛教,勸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轉相化,如一燈然百千燈。
三、香氣遠騰:覺香氣者,悅樂身心,此況比丘戒香芬馥,眾人聞者,皆生歡喜,發其道意。
四、觸身安樂:有患者,此草拂著,皆悉平復,以況比丘自斷煩惱,以求無上菩提,外則教化眾生皆令斷惡,滅煩惱惑,安住善品。
五、不背日光:猶如葵藿,常隨向日,此況比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向如來,不會外緣邪見。是為五德也。
復有五義:
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震動,此約淨心出家者說。
二曰乞士:謂上從諸佛乞法以資慧命,下從檀越乞衣食以濟色身,求無上菩提。
三曰淨持戒:︽佛地論︾及︽婆沙論︾說,具足六義,名淨持戒:一、具住淨尸羅。二、能自防非別解脫戒。三、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四、所行具足離五處不應行,即處女、寡女、沽酒、屠兒、惡黨等。五、於微細罪生廣大怖,故世尊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慎之妙矣。六、受之處須依勝師,不現邪見。如是六義名淨持戒也。
四曰淨命:離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命者:一、下口食,謂種植樹木,耕田墾土。二、仰口食,謂觀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謂四方通耗等,及媒嫁事。四、維口食,謂咒術推算,祿命決疑,用怖於人,以求衣食。五邪命者:一、為利養故,詐現希奇。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說令怖,以求衣食。四、為利養故,稱得供養,激動人心。五、為利養故,廣置徒弟,高聲現威,令人怕怖,恐動求財也。若能離得四邪五邪,所獲資身,名為﹁淨命食﹂,得名﹁比丘﹂也。
五曰破惡:謂能降四魔也。
﹁賢劫一切諸大菩薩﹂者,今此住劫,應名﹁善賢﹂,得名所因,如︽大悲經︾說:此三千大千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聚,淨居天子觀此大水,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賢劫。則住二十小劫中,今當第九,彌勒於第十劫中成佛。如餘處說也。
言﹁一生補處﹂者,謂唯有人中一U受生,名為﹁一生﹂;當紹前佛之位,名為﹁補處﹂,此約化身成道也。唯慈恩解一生補處總有三位:一者一生所繫;二者最後之身;三者坐道場身。上生,則一生所繫,唯有當來一U受生為能繫;下生,則局後二身。如釋迦初生時,於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說一偈云:﹁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漏盡,當廣度眾生﹂;即名﹁最後身﹂也。後於菩提樹下坐時,名﹁坐道場身﹂;若成佛了,非三位攝,即名﹁佛身﹂也。此化身未成佛前有三位身,若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未成佛前亦有此三生身,如︿彌勒疏﹀述也。又諸菩薩有五種生,方便攝化,導利群品:
一者除災生:由願自在力,為大魚等,濟諸飢乏;為大醫王,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擠堙F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車為舟,為種種物,息除災患故。︽維摩經︾云:﹁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火風;劫中有疾病,現身作藥草;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等。
二者隨類生:以願自在力,於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A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過失。
三者大勢生:稟性生時,壽量形色,種姓富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
四者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
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以極圓滿,如釋迦等,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
今言﹁一生補處﹂者,於五種生中通攝後四;若下生已,住最後身,即第五生攝,是一生補處也。
言﹁住灌頂位﹂等者,亦名﹁受職位﹂。︽大經︾第三十九,說十地滿心,名受職位,菩薩至此位末心,得百萬阿僧祇三昧,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住此三昧已,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此大菩薩坐華座時,光明言音皆U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從兩足下放百萬億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於兩膝輪放光,滅畜生苦;於臍輪放光,照閻浮提界,滅餓鬼苦;兩脅放光,滅人間苦;兩手放光,普照天宮、阿脩羅宮;兩肩放光,普照聲聞;項背放光,普照緣覺;口中放光,照初發心,乃至九地菩薩;眉間放光,普照十地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頂上放光,普照諸佛道場眾會,右遶十Z,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起種種諸供養事,供養於佛,餘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欲比於此,算數譬喻不及其一,若有眾生見如此事,皆悉於菩提得不退轉。此大光明作供養已,復遶十方一一諸佛道場眾會,遶十Z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爾時諸佛、菩薩知某世界、某菩薩行廣大行,到受職位,乃至九地菩薩眾,皆圍繞恭敬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於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各能壞魔怨,普照十方,現神變已,而來入此菩薩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淨光明,無數光明以為眷屬,各增益一切智神通普照法界,作佛事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Z圍繞,示現種種莊嚴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其眷屬光明,亦各入此諸菩薩頂。當入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也。
疏﹁前來遠集新眾﹂者,即此會列五百菩薩,及聲聞眾,世尊入定現相,然後有十方菩薩雲集,故云﹁新眾﹂也。
二、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唯局此會。
言﹁大智舍利弗﹂等者,舍利弗,本行名﹁舍利弗多﹂,亦曰﹁舍利子﹂,即﹁ィ鷺子﹂,蓋從母以呼也;姓﹁拘栗﹂氏,號﹁優波提舍﹂,即王城提舍論師之子。年纔八歲,名振四方,與大目連少而為友;形容短小,事山闍耶外道,知不究竟,將期明脫;後遇馬勝,聞法得初果,與其徒眾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半月後,得無學果。︽阿含︾第三云:我聲聞中,第一比丘,智慧無窮,舍利弗是。︽雜阿含︾二十三云:﹁舍利弗是第二法王。﹂廣如︽中阿含︾自果第四、︽西域記︾第九等敘也。
言﹁摩訶目犍連﹂者,新云﹁摩訶沒特伽羅子﹂,目犍連姓,︽大般若︾四百七十八,翻為﹁大採菽氏﹂,︽瑜伽︾第四云﹁菉豆子﹂。神仙之後,名﹁拘律陀﹂,或﹁拘梨多﹂,王舍拘哩伽邑人,大婆羅門種。後因ィ子說偈悟道,詣佛出家,七日後得無學果;常在佛左邊,ィ子在右邊,號﹁雙賢弟子﹂。︽增一︾云:﹁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是大目連。﹂︽南山記︾說,﹁目連﹂同名者有六人,今言﹁大﹂者,揀小濫也,廣如︽本行︾四十八、︽西域記︾第九等敘也。
﹁諸大聲聞﹂者,聲者,所謂諸佛教聲,聞聲悟道,名﹁聲聞﹂也;通即大乘亦曰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又言﹁大﹂者,共有六義:一、智大,盡無生故;二、斷大,見修盡故;三、相大,佛威儀故;四、利大,世應供故;五、用大,具通明故;六、記大,當作佛故。
三、雜類眾。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S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言﹁天龍﹂等者,總舉八部眾也。一、﹁天﹂者,有四:一、名天,如世國王,名為天子,緣有福諸天,減一分福與今天子。二、生天名﹁天﹂,下從四天王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中有情。三、淨天,但於人中得聖果者名為淨天,有自在義故。四、生淨天,謂二十八天中諸聖人是也。今言天者,四中多取第二生天也。
二、龍有四種:一、天龍,持天宮殿,不教墮落者。二、人龍,人間興雲致雨者。三、地龍,能持山河大地。四、王龍,守護王之庫藏等者。復有四種:一者芡s,芡s有角。二者鷹龍,鷹龍有翼。三者驪龍,驪龍有珠。四者蛟龍,蛟龍有鱗。又,龍離五般障難,方能降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雲散;三、阿脩羅收雲入海;四、風伯雨師放逸懈怠;五者眾生造諸惡業,龍天瞋責,雨亦不下。五中隨有一障,雨即不下也。
三、夜叉者,新云﹁藥叉﹂,此云﹁輕捷鬼﹂,唐三藏翻為﹁暴惡神﹂,亦名﹁勇雄哄x。雌者名﹁可畏攝﹂,地行,食啖生類;雄者名﹁藥叉﹂,有翅而能飛空,唯喫孩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也。
四、乾闥婆者,正云﹁塒k礡x,此云﹁尋香行﹂,亦云﹁食香神﹂,謂食氣,作樂求乞,天帝須樂,體有異相,便往奏之。西天呼一類音聲人名﹁塒k礡x,謂不作生計,尋食香氣,作樂求之。
五、阿脩羅者,古翻﹁不飲酒神﹂,謂海水鹹苦,釀酒不成,因茲不得喫,名不飲酒神;新云﹁阿素落﹂,此云﹁非天﹂,謂無天實德,故云非天也。
六、迦樓羅,此云﹁金翅鳥﹂,正云﹁羯路茶﹂,此云﹁妙翅鳥﹂,身有四色,黃金色、白銀色、m璃色、頗胝迦色,以有四般寶色翅羽嚴麗,故名妙翅鳥,此具四生,如前已辯也。
七、緊那羅者,正云﹁緊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類,︽法華經︾中呼為﹁清歌雅樂眾﹂。此樂神體是畜生,形狀似人,面貌端正,頭上有一角,人見生疑,不委是人是畜,亦名﹁疑人﹂也。
八、摩X羅伽,正云﹁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蟒蛇蝦楔岔也。
此之八類,於一一類中各有無量,總在會中。問:此等何緣得至佛會?答: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廣為引他,有靈之類,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潤萌芽,冀智藥而除眾苦。如歸慈父,若趣醫王,但由平等慈悲,恩霑動植者也。﹂動者有情,植者無情草木等類,如來行處,有情遇之,便得超昇,無情枯木,再生華結果也。
二、總顯受持。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總顯受持,通則諸眾,然此流通,P通第九;若通九會,於理無違,何必將斯,要該九會?又準前例,說法之後,尚闕現瑞,及證成等,但案梵文,足有始終。
﹁聞佛所說﹂至﹁信受奉行﹂者,慈恩︽圓覺疏︾引︽文殊所問經︾,說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者得果清淨,即說益也。亦陳事既周,時眾獲益,聞法者積善於胸懷,受導者奉言以行學,即各稟教習學,流通未聞也。
疏﹁何必將斯﹂等者,古德多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即意懸指此文通於九會;今不用之,故云﹁何必﹂也。﹁尚闕現瑞﹂等者,諸會說竟,皆有之也,即知各自流通也。
四、偈辭述意回向。
我佛昔於大劫海,修行苦行為眾生,證此難思解脫門,何幸得聞能讚演。願此勝因皆上薦,寶祚長安帝道昌,四恩百辟及含生,同證玄門齊智海。
第四慶讚回向文,有二偈:初偈慶遇申讚,後偈舉益回向。
前中:初三句述所證難思,後一句慶聞讚演。於初中:初二句標佛悲願,後一句顯證難思。初中:上句標行願時長;下句正明行願,於中:上四字正舉修行,下三字標行所為。下一句﹁顯證難思﹂中:言﹁難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門﹂者,即能入普賢行願也。此正舉所讚也。
後偈中:初四字舉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回向。於中:初即回向有情,末後一句回餘二處。初中:先明上報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識。上四恩中:初別顯王恩,疏﹁皆上薦寶祚﹂等;下通舉四恩:謂一、王恩,二、三寶恩,三、父母恩,四、眾生恩,古云﹁施主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回向上報也,廣如︽本生心地觀經︾所明。言﹁百辟﹂者,總舉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之異名,總有十種:一名﹁類生﹂,二名﹁膚生﹂,三名﹁群生﹂,四名﹁懷生﹂,五名﹁蒼生﹂,六名﹁眾生﹂,七名﹁含生﹂,八名﹁異生﹂,九名﹁緣生﹂,十名﹁有情﹂,今即一數也。
﹁末後一句回餘二處﹂者,﹁玄門﹂二字即真如實際,﹁智海﹂二字即無上菩提,願四恩三有同證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是向眾生,即隨相行;﹁齊智海﹂是向菩提,即離相行;﹁玄門﹂是向實際,實際即非隨非離。隨相行是大悲下化,離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隨相與離相二行闕一不可也。何以?隨相若闕離相,則成有漏;離相若闕隨相,即墮偏空。以離相得隨相,故觀空而萬行沸騰;隨相得離相,故涉有而一道清淨。如此二行不闕,方可觀空不礙有,涉有不礙空。所以然者,謂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顯,事藉理空;理空即觸目全真,事顯乃無非是佛。又,空即色而萬別,事事皆真;色即空而一如,相無不寂。若如是解者,無一心而不證,念念道成;無一事而非真,塵塵佛土。此乃圓宗所詮也。所以此教圓無不妙,廣無不周,玄而復深,普而能U,迥異諸教凡小權乘之行,成普賢圓融稱性之行也;良以根機有異,性欲不同,上哲之流,叵成比況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十五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書名: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請書專用傳真:(02)2396-5959
E-mail:budaedu@budaedu.org(本會代表號)
http://www.budaedu.org
劃撥帳號:0七六九四九七九 戶名:佛陀教育基金會
贈送處: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三樓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臺業字第三八六九號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南無觀世音菩薩 消災降福】


【南無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