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講此書,注重學道,並以立人格、知天命為學道之本,其沿革等從略。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何人記錄,不能確定。漢劉向謂孔門群弟子選記。宋程子意為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因書中稱孔門弟子皆為子某,惟稱二子為有子、曾子。
論語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變,或因錯簡,而有難講之處。講時有不能通者,取闕疑。讀古人書,尤其讀聖賢書,必須恭敬,遇有疑難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
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
論語講要 學而第一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來即須求學。學、覺也。學喻開蒙,學然後知不足。故二十篇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第一章。子,古時男子之美稱,此稱孔夫子。研究任何學問,首須明其作用。前清人學論語,用於科舉考試,吾人今日用於復興文化。天地人號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始可稱之為人,此為中國文化。學即是學作人之道,初學為士人,以至學為聖人,皆不離學。時乃時常,習乃練習,說即悅。時常練習,所學有成,故喜悅。
朋,志同道合者。學儒必須尋師訪友,學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遠方尋來請教,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樂。
學在自己,用由天命,學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慍之有,故曰不慍。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須孝弟。孝經說孝甚詳,簡言之,普通人盡孝,其始為養父母之身,進而順父母之心。他如求學必勤,戰陣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為。孝弟之人處社會,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則必不好作亂,社會由此安寧。
務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則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謂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講義】【按】此段經文,列於學而之次者。據史記及唐宋諸儒之說,均謂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師之,故成書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說,引起諸多異議。有謂起句
【考證】陳善捫蝨新語,王恕石渠意見,焦氏筆乘:
【按】仁人古同,典籍確有。然與此段經文,仍難圓融。何以不
【考證】邢疏,此章言孝弟之行也。揅經室集云:孔子道在孝經,有子此章實通澈本源之論,其列於首篇次章宜也。又孫詒仲曰:仁之發見,其切近而精實者,莫先於孝弟。陳天祥四書辨疑云:孟子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與此章義同。蓋皆示人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端也。
【按】愚於此段經文,惑於群言,數十年不解,近匯所研,妄有所採,以孫陳二氏之說,深得於心。再依各經之文,以作訓言,略述拙見。
此章似承學而所來。學者何,內明德格致誠正,外新民修齊治平。內為體而外為用。內體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學,既是仁學,故處心行事,無不是仁。禮大學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後。君子務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則道立。言其所學而有立,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孝弟為仁之本。說文仁為人與人加厚之義。中庸篇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是行仁以孝弟為本,以孝弟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學,而統論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從字順,原始要終,非專言孝弟,更不獨專尊有子也。
【考證】揅經室集論仁篇:此四句乃孔子語。而本立道生一句,又古逸詩也。雖漢人引論語往往皆以為孔子之言,但劉向明以此上二句為孔子之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此章謂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鮮仁之人,難與共事。
巧言,善於辭令。令色,以容貌悅人。仁由本性而來。中庸云:
【雪公講義】【考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舉四端。以其為言與色,可為取法者。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曲禮曰:儼若思,安定辭。
○又曰:禮不妄悅人,不辭費。
【按】此四端皆言色之誠中形外,於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無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鮮仁之人,正與前章崇仁互映,或編者類聚有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參讀森,輿,驂也,參亦可讀驂。孔子嘗曰:
此章敘曾子為學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為人辦事是否盡忠。忠者盡其全力也。二省與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傳習,受師之傳,行之也否?傳授生徒,先自溫習否?忠信傳習三事不闕,方能安心就寢。傳不習乎之習字,與前章學而時習相映。忠信是學習之要點。
【雪公講義】【考證】禮大學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道德仁義禮樂,以及修齊治平諸端,均須以忠信為主施行之。具此篤純始得其成。學亦如之。仍與崇仁求學互映。至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此說國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講。乘,音勝,兵車也。古時能出千輛兵車,謂之大國。治大國有五種要道。敬事者,事為國事,敬為謹慎。信者誠信。為國者必須舉事敬慎,與民誠信。財物出自民間,必須節用。大學云: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游於藝也。
入則孝。此說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身心俱安,而養心尤為重要,貧士菽水承歡,即是盡孝。
出則弟。弟亦作悌。讀替音,又讀第音。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則行弟道。皇疏:
謹而信。行為謹慎,言而有信。竹氏會箋引周易乾文言:
汎愛眾。博愛眾人也。與眾人交往,注重博愛,以養其平等容眾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擇仁者而親近之。汎愛眾,無選擇。此從仁者學習,故須選擇。
行有餘力二句。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餘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餘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文,馬融注:
張南軒曰:非謂行此數事有餘力而後學文也;言當以是數者為本,以其餘力學文也。
【按】張語較程語義達,可遵也。陸隴其松陽講義,載於論語集釋,可參考之,則知今之教育與今之學風矣。
(陸隴其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愈習愈壞,即氣稟好的,亦同歸於壞。童蒙之時,根腳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頭改悔,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之道失也。後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髮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聖大賢,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於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於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此章說倫常之義。倫者五倫,常者不變也。此為人倫之學,時代有變遷,此學不能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夫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倫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當然。君者國之領袖,國為大團體,既曰事君,則必先公後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員,食於民,當以民事為先。交友必須信實,辦事、言語,皆無欺,可謂有信。五倫為學之本,行在五倫,即是學矣。
劉氏正義:今案夫婦為人倫之始,故此文敘於事父事君之前。漢書李尋傳引此文,顏師古注,易色,輕略於色,不貴之也。
【雪公講義】【考證】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則此人便是賢於賢者。
陽湖劉申受言:是關雎之義也,此賢賢易色,指夫婦之切證。
論語述何曰:(節)六經之道,造端乎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故首舉之。
吳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辭氣之間,抑揚太過,其流之弊,或將至於廢學。
(附)翁方綱論語附記,亦載吳氏此條。疑係陸隴其門人吳元音者,曾協編四書大全,或以為同時之人,姑隱其名。
劉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學,吾必謂之已學,蓋此等非學不能也。
【按】此章之首,愚采陽湖劉氏及論語述何等說。蓋於首次等章,皆一脈絡,而於有子一章,尤足證其義旨。
雖曰未學二句,只采劉正叟氏之說,不致後學謗經。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此章講法有二。其一:
又一講法:
揚子法言修身篇,謂人須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此處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書畫等,則有可觀。學者言行貌好皆須學其莊重。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安國注:
民德歸厚者。邢疏: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鄭康成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安國注:
經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皇邢二疏皆以和作音樂之樂講。今不從。依經文和是禮之用。劉氏正義說:
[
劉氏正義說:
又,因作姻字講,宗是宗族之義。婚姻必須慎重選擇,方能不失其親。姻親亦可在九族之內,故云亦可宗也。
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以及劉氏正義,皆引桂馥群經義證,考據古籍及說文,因不失其親的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程氏樹德作宗族之宗講。漢儒解釋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為九族之說。因此,程氏解釋:
此章要義在講好學。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
邢疏:
孔子乃稱許子貢。從此可以與子貢談詩了。因為,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安國注:
詩須悟性,會詩則能鑑往知來。盛衰興亡之事,皆能預知。子貢悟性好,所以可與言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是憂患。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學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屬於天命,無可憂患。若我不能知人,實為大患。為領袖者不得賢才,求學者不得良師益友,以其賢愚莫辨之故,是以為患。
[
子曰:弟子入則孝至而親仁。是一段。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張南軒曰:
子夏曰賢賢易色至有信。是一段。陳祖范經咫、以及論語述何、劉氏正義等,皆云此四皆明人倫。劉申受謂賢賢是關雎之義。可從。雖曰兩句,四書辨疑、謂是子夏假設之言。劉正叟謂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學。皆可從。
子曰君子不重至主忠信。是一段。上二句是病,下一句是治。次段是環境防範。上句防染,下句自省去非。凡能去非,皆可曰如己者。
父在觀其章(按)旨有論孝觀人兩說,余可論孝。觀志觀行,有爭,余從觀子之說。其父之道,只言善與常者,不及其惡。經有繼志與幾諫之訓,知孝者決不順惡繼惡。但善與常者,亦自萬殊,如父子大小不同,無妨三年後變通。
學而章三段為知行總說 第一段 受業始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是求著接受教育。習是溫習所學的事業。悅是學習成功以後,心中得的愉快。
學習的甚麼事業?這裡指的是中華聖賢文化。大體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這些事。也是人人離不開的事,必須學纔會辦。怎麼個學法?說來很不簡單,在開始必先有個印象,使心專一。只可將孔子走的路線舉出來,作個標準。人類皆有無聲無嗅的天性,純真純潔,卻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體。但能不失真純面目,就名曰
本體具備,自然發起作用。
孔子的學行準則,就是
第二段 名顯道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有成就,名已遠揚。倘有志同道合的,遠來求學,或來訪問,竟能把自己所得,廣益人群社會,豈不是很歡樂的事。
第三段 時機不合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假若時機不合,不逢知音,空懷大才,無處去用;既是學有所得,自然知命,不可牢騷不平,自傷中和。應該養氣持志,不怨不尤,完成宏量君子,天爵更為尊貴。
其為章二段孝悌為修齊治平基礎第一段 孝悌為行仁開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前章舉的六藝。第一件就是禮。禮記的第一句話是
禮記說
人知禮敬,纔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禮,自然禮敬一切,普遍行仁。既行孝悌,是知禮敬之理,那侵犯長上的事,是無禮不敬動作,孝悌的人,深以為恥,就少有這樣事了。再凡不守家庭規矩,破壞社會秩序,違犯國家法律,都非禮敬行仁,是名作亂。因這些事都有級層主管,深恥侵犯長上的人,再去為非作亂,是不可能的,這是治安的根本辦法。
第二段 行仁為達道之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上段孝悌定亂,事雖易知,理卻深密難明,因這是聖賢的大道。所以有二段解釋,舉出內在的本體,教人用孝悌去求,自能易入,否則多言悟少。
辦事徹底,必須通理達道,若一知半解,不能成甚麼大事。這裡忽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