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

子罕→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集釋到後面一章

「子絕四」

,你們自己試試看,看能不能看得進,若看不進去,這才知道佛學的重要,但是集釋也不敢明目張膽的說。

「子絕四」

這一章,不學佛,便講不通,因為佛法專門說性。眾生皆有性,動植礦皆有性,那儒佛的性有差異嗎?人以為漢儒只是訓詁,宋儒只是發揮微言大義,其實漢儒功多過少,宋儒卻妄改經文。

你們認字不夠,吾也不夠,程朱也是如此,你們必須知道這個時代是中國文化脫節的時代。孔子述而不作,吾學佛十年之內不說空,初來台灣,講楞嚴、法華中的空,用另一重講法,不然人聽不懂,或許會受害。禪宗呵佛罵祖都是經中的意思,用當頭捧喝,使人警覺而有所悟。六祖悟了道,五祖才向他講金剛經,用迦裟遮住窗戶為著怕不到程度的人聽了受害。後人讀論語而重視科場考試,所以古來聞道做人的很少。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言利」

,孔子少講利。

「與命與仁」

,常講命,常講仁,這種說法,文理似乎可以通順,但是在道理上卻有不可通的地處。

再者,這一章就只一個句讀:子罕言利、命、仁。既然孔子罕言仁,那孔子是寧願大家多為小人嗎?若仁少講,那論語這一書所說的是什麼?

「子罕言」

,做一個句讀,意思是:孔子言仁最多,言性其次,言利最少。大家必須知道,論語這種文章是子游、子夏輩的文章,漢人尚且不能做出來。所以孔子廟,古代稱作文廟。

漢儒依訓詁講解,沒有發揮議論,這一章妙訣在

「子罕言」

,。

「鮮」

「罕」

不一樣,鮮是少,罕比少更少,孔子罕言是輕易不言。

徐氏說文云,直接說為言,問答曰語,所以這部書叫

「論語」

。又,論語文中,有

「吾」

,有

「我」

,要如何講?論語,是二人的問答,所以不可稱為

「論言」

周禮春官是管學務的,其中有說: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有人來問怪力亂神的問題,孔子不說,沒人來問更不講。

這一章不必拐彎摸角,罕言是輕易不說,或許偶而也說,若都不說,那應說是

「絕言」

。利與命與仁,即使沒人問,孔子自己也有說的時候,只是輕易不說,例如子畏於匡,孔子說:

「文不在茲乎!」

,這說的就是命。

學論語,要學行為,不要亂改經、隨便注經,若弄不明白,而注經,可以嗎?學這一章,你們就知道不可以粗率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