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為政→二十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十世」

,三十年為一世,或者說一朝代為一世,有多種說法。

「子張問十世」

,問十世的什麼事情?看孔子的答復,自然知道子張所問為何,不必重復。

[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

「殷因於夏禮」

,殷是商代,因為商遭洪水而遷於殷,所以又稱殷,叫殷紂王,不說商紂王。因,搜求原因。殷朝立國搜求制禮的原因,原因就是夏朝,在夏朝的禮制中。子張問十世,孔子答夏禮,可以知道子張所問為何。殷的禮樂制度,就是指政治,殷的政治還沒開創時,將夏禮拿來參考,殷用不到的去除,沒有的則增加,因此定出殷禮來。孔子為周人,為什麼知道殷禮?下文還有

「夏禮吾能言之L文獻不足故也」

念誦的力量很大,書讀千遍,其義自現,神奇極了。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公定禮制,也是因於殷禮,加以損損益益,而制成周家的禮制,他制禮的來源,孔子也知道。

[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其後繼周者」

,這章書是講三世,自古以來國家必亡,人也必死,佛家說:成、住、壞、空,正、象、末、滅。後來再接繼周家的朝代,也必得要參考周家而定。

今日沒有禮樂,刑法用的是外國法,將來國家穩定,一統國家,還得參考制禮作樂。今日提倡三民主義,與四書五經有關係,只是改變名辭而已,若全不要,就是不要民族了。如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不就是四維八德嗎?這些不就是

「其或繼清者」

也可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