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

衛靈公→一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講書之前,先談談板書寫的

「易、簡」

同學們對於中國文化脫節太久了,學論語只看一家的說法,不過自以為是罷了,其實誰也不能說確實對。元朝以前考試沒有限度,以後便有限度,注釋也有限制,指明要遵從朱子的注解,叫

「中式」

,寫中他的法式就可以了。對不對呢?宋時就有人反對。但是考試時離開朱注,即便考得好也不錄取,這是錮蔽人的知識。所以後來的論語只有一個講法,才有四書改錯等書出現。

論語注解開始於漢儒,為什麼不尊崇漢注呢?漢儒所注也未必對,但漢儒本著訓詁,少發議論,因為注論語的毛病都在議論上。民國以來,不管漢注、宋注都取消了,連經書也不要。今天國家提倡中國文化,因為發現其他人都不可靠,所以提倡靠自己,但是只宣傳也沒用,真心研究的有幾人?今日吾所講的論語,國家沒有限制誰的注解。宋儒有改經的,這是大毛病,若采取集釋就比較複雜。吾主張

「簡要詳明」

,今日的風氣相反,為了登報賣錢的原故,興囉唆的風氣。作文、辦事都要如此,言多必失,絕無好東西,即使是司馬遷多也不行。辦事囉嗦能辦出什麼事?你要真辦事、作文、看書,還是必須簡要詳明。

論語書中經文雖然複雜,吾講的簡單。吾所說雖然簡單,但是這是從複雜中得來。吾預備時,自找麻煩,你們別學囉嗦。你們學什麼佛?現今的佛法是學什麼佛?佛所為是為了什麼?你們所為又為了什麼?你們學論語,是學孔子?還是學宋明儒者?還是學如今的報紙文章?周易繫辭是孔子親自作的,繫辭說: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乾很容易,坤很簡單,易是乾的本體。易則易知,容易才叫人好懂,簡就有能力。易知就可以學,可以和他親密,簡單就能隨從著你辦。親密就能長久,所以一學容易學,就能成功。易簡這兩個字,

「乃天下之正理」

,真正的理論,就在簡易,得簡易就得了天下的正理、正位,萬物生焉,成了功。

吾恐諸位學囉唆,所以特別申明。演講也須如此,要意猶未盡。若掛鈴鐺,就大差了。辦事也是如此。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有人說,論語某句有所為而發,其實都是有所為而發。魯衛如兄弟之政,孔子的朋友很多在衛國,道在魯國行不通,想在衛施行,所以孔子到衛國。開始時衛靈公對待孔子好,如果待孔子不好,孔子也不去,連南子也待孔子好。

陳就是

「陣」

,問孔子上陣打仗的事。讀書能聞一而知二就不錯了,聞一知一也可以。衛靈公為什麼問陣?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俎豆之事」

,祭祀時擺供牛羊犧牲,豆是用木頭做的禮器,盛什麼東西有一定的規矩,簡易,看一遍就會。

「嘗聞之」

,曾經聽過這個,俎豆的事情我曾經聽過。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你問陣是軍旅的事情,我沒有學。孔子其實是學過,

「未之學也」

是說話溫和。

「明日遂行。」

到了第二天,孔子就走了。為什麼走了?是被問住了,答不上來,所以走了嗎?讀書有如參禪,到老不悟,那是書呆子,就如同生在現今的世間,卻不懂今日的事情。靈公並不是不知孔子,而是故意問陣,開孔子的玩笑。孔子懂得避色,避言,衛靈公既然對孔子的禮遇衰退了,就該離去。

學這一章,要知道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自己要明白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