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在七天內,必須有主七師隨時注意同修的修行經過,糾正錯誤。就是講解開示,亦必須懂淨土法門之人,要說與人得利益之語,不可談玄說妙,否則反而有誤,不如埋頭念佛為佳。學人受本寺當家師之命,濫竽充數而已,不敢說開示也。
至於入壇同修 最好都要齋戒沐浴,否則很是不好,平素我不敢向同仁勸戒,但今日為了道場的莊嚴,同仁的利益起見,不得不講幾句。
此七天中既然諸位發心來參加佛七,應先注意四事:一、因多數都住在外面,能來七天,就必須斷葷酒男女之事七天。即使能來一天,也最好斷一天,自有好處。這是屬於形式上的;二、要緊的還有內心的,心必有所戒慎,打佛七是什麼意思?本來在家中也是念佛,何必多此一舉?因彌陀經上有七日得一心不亂的話,所以結七要希望得到一心不亂;若要得一心不亂,則必須三業清淨,得不到清淨就不能成就;蓋心能一就是佛性,現業清淨,就是佛土清淨。三、入道場念佛,必須放下萬緣,就是家裡的事,外面的事,暫且不要想他,一句佛號以外,甚麼都不要想,若不如此,就恐沒有相應,即使喊破喉嚨,也是徒然;古人語:「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四、還有要注意的,就是入道場念佛不可再存著貪瞋癡慢疑邪見的念頭,若起這些心都是妄念,一起妄念,就是昏沉,若昏沉發展下去,則口雖念彌陀,亦要出毛病的。現有一偈如下:
同修們,放下萬緣,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第二日諸位老師!諸位同修!我人為何要念佛?現在學佛的習尚多知為世間謀利益,偏重在人間佛教,佛法固然離不開現實,但僅如此便非佛法圓義!不能因著迎合時潮便不講出世法;蓋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此大事即為生死大事。如將此事澈底解決之則天下自然太平矣。尤其結七念佛,更是為的解決此事。生死有何大處?大即指受苦,一生一死,這便是苦中最大的,無論地位財產怎樣高貴,對死之一事,即毫無辦法,人人既是怕死,便要追究其來源,因為有生才有死,就是死由生來,人但知死苦,卻疏忽了生苦。實在一生便帶來一切苦矣。再要追求生從何來?這問題不是簡單可以講清楚的,好在大家正聽大乘起信論,曉得本性平等不動,因一念成迷,展轉而有此身,身是苦本,越苦越迷,一念起迷,便越迷越起念,越念越迷、我人自多劫以來,一直迷到現在,若問迷的什麼?就是內起貪瞋癡慢疑,外緣財色名食睡,迷即由這些東西將內外皆迷住矣。假若念善,便是人天兩道,念惡則墮三途。但不問善惡,終不能跳出輪迴。要知善報盡時,縱在人天,亦仍需再墮三途受苦報的。
其他宗教並非不好,但只懂世間法不能澈究本性;佛教獨得之妙,即是此「性」字,講的無欠無餘,以上說過性者平等不動,起念即動即迷,即入輪迴矣。假若不起念頭,即能成佛跳出輪迴。試問諸位誰能不起念頭?能一天不起念頭嗎?或一時一分或一秒間不起念頭嗎?況念頭有三細六粗,沒說細念連粗念我們尚且不覺,所以是迷。縱然了覺自己起妄念。要去斷他大非易事,那麼怎麼辦呢?因為斷念不易,所以叫諸位念阿彌陀佛,因為不能斷,所以不叫斷而叫念,這念不是念貪瞋癡,也不是念財色名食睡,而是念阿彌陀佛。因為除了念六字,以外均係污穢念頭,一概把他排去!此六字稱為萬德洪名,包括著三藏十二部的妙義,念念則具萬德。但在七中念佛不比平素,為的是剋期求證,所以要萬緣放下,如心亂不能放下,則僅得福報種善而已。
不叫斷,只叫念的意思是把佛號來代替雜念;但如雜念不能去時則如何?當用心想清楚,口念清楚,耳聽清楚,三輪一體,週而復始,自然可以打掉雜念。雜念去時,不要放鬆,要追頂念去,則為淨念相繼,甚好境界也。這樣,則內心之貪瞋癡等被六字洪名壓住了,外面之財色名等亦被六字擋斷了。此時與三途人天等均不相應,既與六道不相應,即已跳出六道而超凡入聖矣。是成了羅漢嗎?辟支佛、菩薩嗎?不是,比羅漢、辟支佛、菩薩等都高,這就是佛的境界。一念十法界,念地獄畜生即是地獄畜生,念佛當然即是佛。如在此打佛七,萬緣放下,淨念相繼的時候,心即是阿彌陀佛,心即作佛,自己還不是阿彌陀佛嗎?此一段尚是自力,更要知阿彌陀佛的法身,充滿虛空;我們的心量也充滿虛空,但能念佛,便能感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況且彼佛曾發四十八願,其中的十八、十久、二十等願,大意就是:十方眾生聞我名字,至心發願繫念我名,乃至十念以壽終時即現其人之前接引往生,此是他力。
自力易解,他力難明。且說一喻:眾生心如地上的江河,彌陀如天上的明月。江河若起波浪,天上的月雖來照,也印不清楚,這波浪如眾生心起妄念,向外攀緣。佛雖慈悲,你自不求感,也無法來應矣。假如水不起波,天上的月自然印入水裡,這就是說心不外馳,一意念佛,如水澄清,佛自來應。更不可疑多人念佛,佛何能遍知。也有一喻,佛智如大海,盡虛空的森羅萬象,無不印在海內,這名海印三眛。
放下萬緣,提起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第三日諸位老師!諸位同修!念佛這樁事,總得不緩不急,否則易出毛病。當初釋尊有一弟子,擅彈七弦琴,此人學佛後很是用功,不肯休息。在一般人見之自然甚好,但世尊視之則不對。因凡事得取中道,不用力固然不行,用力過了,怕難持久易生退轉。釋尊知其情形,遂於一日召此弟子來前命試奏一曲,但囑須將琴弦放緩,彈來不成聲調;又命上緊至緊到極點,這樣非但也不成聲調,且不到三五勾托,弦卻斷了數條。此人謂師不知琴法。釋尊問是何故?此人謂琴弦緩則不成聲,過緊則斷矣。釋尊謂汝明此方可修道,用功緩而不進固如琴弦緩不成聲,但用功過急非但事不能成,將如此琴一樣斷絃耳。
諸位同仁念佛,不祇七天來此念,定要天天在家念。若在家不念,則如琴弦太緩;來了這裡拼命地念,又如琴弦太緊易出毛病。或有人說:常聽你講剋期求證,又說要精進,怎麼又說急了出毛病呢?這須分清,剋期是不休息,精進是不昏沉不散亂,常寂常照要是外頭拼命的喊,心理一股勁想什麼好現相好境界,那是躁急不是精進。躁急是要出毛病的,因著心不能淨故,心不能安故,不淨不安是大不合法的。精進是不斷,不退,常寂常照,雖是唇舌不住,但是心要安閑,若工夫不到時候,便求有境界瑞相,是躁急,是二心多心,躁急與多心,便與「一心不亂」毫釐千里矣。故念佛必須要心身輕安,念到心氣和平就是好境界。否則太急躁,即使念上三個星期,也是不能得到好處的,尚會著了魔。有偈云:
下二句是說端油過市而不傾出,皆由心意安靜的緣故。這卻有一段故事,是說古時有一國王,要試驗一個人的智慧,與他約就,要他端一滿缽油向鬧市中去走一遭轉回來要他一滴不傾,否則殺頭。國王事前卻在街上擺佈下醉象和美女樂隊,意在攪亂這人的心思。此人只得遵旨前行,剛走過去前面來了醉象,好多人都驚惶不已,喊著退開。此人因生死關頭,惟有不慌不忙,鎮靜自持,端平缽,看清路,一心無二用,從人群中過去。前面卻又來了一群樂隊,個個都是如花似玉的美女,一陣脂粉香氣和嘹喨的音樂,路旁的人又齊聲喝采。此人因想到死上,仍是把心安在油缽上,放平了步,目不邪視,耳不旁聽,走了過去。結果回到國王的面前,果然一滴油也沒有傾出來,安安全全,免了死罪。
諸位要知此一缽油一滴也沒傾出來的緣故,一者就是心要專一,二者就是心要安閑。吾人念佛得力處,也就是要心專一及安閑。明此方能有成就,方能救得生死。諸位諸位,吾心喻缽,六字洪名喻油,五欲六塵喻醉象歌女,國王殺頭喻生死輪迴,諸位諸位,要把缽持平照顧缽內的油,莫教他一滴傾去!如此方能保全性命,一切醉象歌女都不要去理他,我們走一遭試試看,莫要使油傾出缽外,專一專一,安閑安閑,一直念下去!(原載民國四十年覺生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