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卷一~卷四→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第二義疏上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經
支那蕅益沙門釋智旭疏義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第五如來藏自性清淨門二。初疑問。二荅釋。
  初中二。初舉佛語。二疑同外。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轉。二皆作具。入。二皆作在。)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疏曰。前明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修多羅中。何故復有修多羅說。如來藏常住不變。亦是一切諸佛所演說耶。故問之也。轉入眾生身者。不變舉體隨緣。如水成冰也。常住不變者。隨緣舉體不變。如冰之溼性如故也。陰界入所纏。貪恚癡所污。此有二意。若即所纏所污而性本清淨。纏污無性者。圓教意也。若離所纏所污而清淨始露。纏污須斷者。別教意也。圓教如湯消冰。別教如鏡去垢。大方廣如來藏經。具此二意。
 

  二疑同外
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徧不滅。(魏云。不依諸緣。自然而有。周徧不滅。唐云。自在無滅。)世尊。彼說有我。(魏云。若如是者。如來外道說無差別。)
 

疏曰。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則與外道不同。說如來藏。恐同外道人我法我。故難之也。求那。此翻為依。即所謂不依諸緣也。夫如來藏性舉體隨緣。今云離於求那。則是別有一物矣。或執我人。或執相續壽命。或執眾緣。或執微塵。或執勝性。或執大自在天。而皆計常。是能作者。具如唯識廣破。初疑問竟。
 

  二荅釋二。初直明不同。二釋其說意。
  今初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二釋其說意三。初正明說意。二引譬釋成。三結成利益。
  今初
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疏曰。如來藏第一義心。蕩無一物。故說為空。非生死涅槃等相。故說無相。無可攀求。故說無願。非諸變動虛幻境界。故說為如實際。諸法之本。故名法性。諸法之體。諸法所依。故名法身。無生住滅。故說涅槃。諸法體空。故說為離自性。非自非他非共非離。前際無始。故說不生。後際無終。故說不滅。無可喧雜。故說本來寂靜。非由擇滅之所剋證。故說自性涅槃。凡此皆為對治我法二執而言之也。非斷無也。而愚夫聞已。妄生恐怖。畏此無我句故。作斷滅見。故又為說如來藏門。而此如來藏門。乃是離妄想無所有境界。不同外道所計之我。是故未來現在菩薩。不應於此如來藏而作我見計著也。
 

  二引譬釋成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疏曰。泥聚無性。隨諸方便作種種器。而種種器。無非泥聚。法無我如來藏。離一切妄想相故。亦復無性。隨諸方便。說種種名。而種種名。皆法無我如來之藏。豈同外道所說之我。或人。或相續。乃至或自在等耶。
 

  三結成利益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疏曰。正為外道妄計人我法我。故說如來藏以開悟而引導之。令離不實二種我見妄想。令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令其即得無上菩提。若不如是方便善說。則一向說有。一向說空。反同於外道矣。是故應知佛所說如來藏。正是二無我之所顯。而佛所說二無我離妄想境界。乃名為如來藏耳。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唐云。士夫相續蘊。眾緣及微塵。勝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別。)
 

疏曰。此重破外道所計二我。皆惟妄想分別。不同佛說如來藏也。人。即士夫。相續。即壽命。陰。即眾生。皆是人我執也。緣。謂四大虛空及時方等。微塵可知。勝。即冥初自性。自在。即大自在天。謂彼等為能作者。體實徧常。皆是法我執也。此人我法我二執。皆是妄想分別。不達自心現量如來藏也。第五如來藏自性清淨門竟。
 

  第六修行大方便門二。初問。二荅。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魏云。如實修行法。唐云。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疏曰。前最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然此如來藏第一義心。具何方便如實修行。乃能無間趣入。故問之也。
 

  二荅三。初標。二釋。三結。
  今初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唐云。觀察自心所現故。)觀外性非性。(唐云。善知外法無性故。)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魏云。樂修內身證智故。唐云。專求自證聖智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二釋四。初釋善分別自心現。(至)四釋得自覺聖智善樂。
  今初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唐云。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唐云。名言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唐云。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疏曰。此即唯心識觀也。三界諸法。皆由自心分別而有。非我亦非我所。法無自體。故無動搖。心滅法滅。故無所從去。心生法生。故無所從來。但是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被三界色行名言之所繫縛。而若根身。若資財。若所住器界。不過皆妄想隨入之所顯。現設非能緣之心。何有所緣之境哉。此且觀於三界由分別現。指第六識以為唯心。尚未明言藏識所變。正屬通教體空觀門。
 

  二釋善觀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燄夢等一切性。(唐云。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燄。如夢境。如毛輪。)無始虛偽妄想習因。(唐云。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疏曰。三界諸法。旣唯心現。則如陽燄夢境等。實非外境明矣。豈有性哉。此亦體空觀門也。
 

  三釋善離生住滅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唐云。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入自心分齊故。(唐云。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性非性。(唐云。見外物無有故。)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唐云。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唐云。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唐云。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實體。)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唐云。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疏曰。旣觀三界皆唯心現。心外無性。則一切法生。同於夢幻。實本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也。又雖云心生法生。而心識亦本不生。以所藉眾緣亦無性故。無積聚故。是則三界唯是妄想緣起。而內外法。何有自性之可得哉。所以生見悉滅。證得無生法忍也。
 

  四釋得自覺聖智善樂又二。初正釋。二轉釋。
  今初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疏曰。第八菩薩地者。指三乘共十地中。菩薩所證第八支佛地也。正使斷盡。兼侵習氣。故名無生法忍。不墮心意意識虛妄分別。故名為離。旣離虛妄分別。則於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相亦無取著。便能從空入假。得意生身也。
 

  二轉釋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唐云。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意念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疏曰。意生身者。據後分別。共有三種。今指第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也。葢通教菩薩。觀空而不住空。從空入假。得見相似中道不空之體。故能受別圓接。或入別向。或入圓信。捨分段身。得意生身。堪證中道聖智善樂也。二釋竟。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疏曰。體空巧觀。大乘初門。能到圓住自覺聖智境界。故名修行大方便也。第六門竟。
 

  第七諸法緣因門二。初問。二荅。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二皆云因緣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唐云。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
 

疏曰。前已具明心外無法。今但請問唯心之緣因相也。達此唯心正因緣相。則知一切諸法。非有非無。旣非有無。則不墮漸生頓生之妄執矣。
 

  二荅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荅緣因相。二破漸頓生。
  初又二。初總明二緣。二別明六因。此中但以展轉由藉。名之為緣。力能辦果。名之為因。不同唯識因親緣疏之義也。
  初又二。初總標二名。二別釋二義。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
 

疏曰。前已廣明一切唯心。心外無法。今云外緣及內緣者。非謂心外及心內也。秖就唯心所現一切法中。約彼凡情所共見聞。名之為外。凡情所不覺知。名之為內耳。
 

  二別釋二義二。初釋外緣。二釋內緣。
  今初
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缾。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
 

疏曰。泥團非瓶。而以柱輪繩水等緣。則有瓶生。若約喻說。則泥團非瓶。而可作瓶。可譬如來藏心本非十界。而能隨染淨緣具造十界。是名為因。柱輪繩水等緣。可譬煩惱智慧漏無漏業。是名為緣。雖有瓶生。而瓶之四微。仍是泥之四微。可譬十界隨緣不變。當體唯是如來藏心。心外無法。不生不滅也。若就法說。則心中無始本具瓶之名言習氣種子為因。心中所現泥團輪柱等相分現行。及作意心所等見分現行為緣。故於現前一念心中。見有瓶生。而此瓶者。不異夢中所見諸物。不異翳目所見空花。還是自識所變色香味觸。心外無法。不生不滅也。如自心所現之泥。由自心所現方便。似有自心所現瓶生。而實無生。則自心所現之縷。以自心方便而成疊。自心所現之草。以自心方便而成席。自心所現之種。以自心方便而生芽。自心所現之酪。以自心方便而成酥。諸如此類。一一不離現前心識。但以凡情所共見聞。名外緣也。
 

  二釋內緣
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疏曰。十二緣生。其相微細。已非凡外之所能知。緣生無性。全妄即真。尤非二乘之所能悟。故名內緣。依此內緣。方有外緣。外緣秪就相分之中一分不執受者言耳。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者。所謂無明與行。為能引二支。愛取及有為能生三支也。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者。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所引五支。生及老死。為所生二支也。彼無差別者。如來藏第一義心。舉體而為惑業苦三。三皆無性。當體即是如來藏心。心外無法也。而愚夫妄想者。凡外則妄計從有種無種生。聲聞則妄計因果實法。唯求捨離也。初總明二緣竟。
 

  二別明六因二。初標。二釋。
  今初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
 

疏曰。彼因有六種者。即指內外二緣之中。分別能招果之因相。有此六種差別。皆非心外法也。
 

  二釋
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魏云。作因已。能生內外法。)
 

疏曰。作無明業因。能生未來識等生老死果。譬如植種於地。能生芽莖及穀麥也。此是現行熏種子義。
 

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
 

疏曰。由第八識受熏持種。令法種子相續不滅。譬如地為穀種所依。漸次生長也。此是種引種。及種生現義。
 

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魏云。能生相續次第作事而不斷絕。唐云。作無間相生相續果。)
 

疏曰。由諸境相。令能緣識相續生起。即所緣緣及等無間緣也。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魏云。能作增上因。如轉輪王。唐云。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轉輪王。)
 

疏曰。由增上緣。能作生住成得等事。譬如轉輪王力。能令世間成辦諸事也。
 

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唐云。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
 

疏曰。此即心王心所之見分。各為自相分境之增上緣也。
 

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魏云。相待因者。於滅時不見虛妄生法。相續事斷絕故。唐云。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
 

疏曰。由前五因。能令自心虛妄法生。生則有滅。能令自心妄想斷絕。對生說滅故名為待因也。初答緣因相竟。
 

  二破漸俱生三。初總破。二別破。三結破。
  今初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魏云。如是諸法。凡夫自心虛妄分別。大慧。是諸法非次第生。非一時生。唐云。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
 

疏曰。此明上文所言二緣六因。皆是妄心分別。其實心外無法。法本無生。不可妄計。或漸或俱也。
 

  二別破二。初破俱生。二破漸次生。
  今初
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魏云。若一切法一時生者。因果不可差別。以不見因果身相故。唐云。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疏曰。設使諸法非唯心現。而是心外因緣生者。若因與果。一時俱生。則果與因。相難分別。以二相同時頓現。不可表示誰因誰果故也。
 

  二破漸次生
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唐云。求其體相。亦不可得。)慚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唐云。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疏曰。若心外因緣漸次生心外果。因果不同時者。譬如末生子時。不得名父。未生果時。云何名因。
 

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魏云。愚癡凡夫。自心觀察次第相續不相應故。作如是言。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等。能生諸法。大慧。如是次第諸法不生。唐云。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等。所生能生互相繫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
 

疏曰。此明四緣漸生諸法。但是妄想計著之相。而生本不生也。因者。親因緣也。攀緣者。所緣緣也。次第者。等無間緣也。增上緣。如常可知。問曰。瑜伽唯識。盛明四緣生一切法。今云皆是妄想計著。何耶。答曰。迷一真心。舉體而為五位百法。於百法中。假說色心種子。名為因緣。假說相分。為所緣緣。假說見分前念現行。為等無間緣。假說色心諸法。互相為增上緣。其實五位百法。並皆無性。故唯識論云。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又云。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夫心意識。尚無別相。況四緣而有實體相耶。故知瑜伽唯識。與此經同是一切佛語心也。二別破竟。
 

  三結破
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魏云。自心中現身及資生故。唐云。但有心現身資等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唐云。外自其相皆無性故。)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魏云。但虛妄識生。自心見故。唐云。唯除識起自分別見。)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魏云。汝當應離不正見因緣生事次第一時生法。唐云。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
 

疏曰。根身器界。皆自心現。譬如夢境。本非有生。如何妄想分別或漸或俱生耶。瑜伽唯識。且依眾生自心所現。方便分別自相共相。及十因四緣五果或俱不俱。以破心外我法二執。然後遣相證性。結成勝義。今經直顯勝義。不惟外性非性。當知自心所現。皆如幻夢。不可謂其實有漸次及俱生也。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魏云。因緣無不生。不生故不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唐云。於彼諸緣中。分別生滅相。)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痴惑妄想緣。(唐云。非遮諸緣會。如是滅復生。但止於凡愚。妄情之所著。)有無緣起法。(唐云。緣中法有無。)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唐作生有現。)真實無生緣。(唐云。本來無有生。)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唐作有無。)猶如虛空華。攝受及所攝。捨離惑亂見。(唐云。離能取所取。一切迷惑見。)非己生當生。(唐云。無能生所生。)亦復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唐云。但隨世俗故。而說有生滅。)
 

疏曰。心外無法。故因緣生法。即是無生。以無生故。亦無滅也。當知因緣亦唯是心。生滅亦唯是心。眾生於唯心生滅之中而計因緣。或於唯心因緣之中而計生滅。不知因緣生滅悉皆無性。故佛破之。然遮撥唯心之生滅因緣。唯為斷除凡愚之執著妄情耳。譬如翳目。妄見空花。不可謂實有。不可謂定無。今非遮其華相生滅。唯為斷其妄生執著也。若知能取所取已生當生能生所生。一一唯心。一一無性。則隨世俗說有生滅亦何礙哉。第七諸法緣因門竟。
 

  第八言說妄想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魏云。名分別言語相心法門。唐云。言說分別相心法門。)世尊。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
 

疏曰。前明一切皆是言說。而言說妄想。必有其相。又能說所說二義。必須通達。方可自覺覺他。故問之也。
 

  二許說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三。初正明四種相。二明所現境界。三辨第一義。
  今初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唐作分別。)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魏云。妄執言說。唐云。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想言說。(魏云。無始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魏云。執著色等諸相而生。唐云。執著自分別色相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己境界無性生。(唐云。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依不實境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魏云。念本所聞所作業生。唐云。憶念怨讎先所作業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魏云。從無始來執著戲論煩惱種子熏習而生。唐云。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疏曰。言說妄想雖多。以四種收之。無不盡也。
 

  二明所現境界二。初辨言說生。二辨異不異。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魏云。唯願為我重說四種虛妄執著言語之相。眾生言語。何處出。云何出。何因出。唐云。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云何而起。)佛告大慧。頭胸喉鼻舌唇齗齒和合。出音聲。
 

疏曰。何故即何因。故二譯上有三句也。頭胸喉等。是答其何處出。和合出。是答其云何出。不答何因者。因唯妄想。易知故也。
 

  二辨異不異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魏云。因彼虛妄法相。生言語故。唐云。分別為因。起言語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魏云。說彼言語。能了前境。)是故非異非不異。
 

疏曰。言說旣因妄想。故須辨異不異也。若云異者。妄想不應為言說因。今旣為言說因。故非異也。若不異者。言說不應顯示境義。今旣能有顯示。故非不異也。二明所現境界竟。
 

  三辨第一義二。初問。二答。
  今初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
 

疏曰。因上文云語有顯示。故問言說即第一義耶。抑所說者乃是第一義耶。
 

  二答又二。初長文。二偈頌。
  今初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
 

疏曰。言說但是名句文身。故非即第一義所說。唯於諸法共相而轉。不能親得法之自相。如說第一義諦。則於意識之上。變現第一義之影像以為所說。亦非即是第一義也。譬如說火。火字固無熱性。心中知所詮者是能燒性。而亦末嘗即熱也。
 

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唐云。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唐云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說妄想覺境界。(唐云。非言語分別智境。)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唐云。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唐云。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性。悉皆無有。)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疏曰。言說所入。不惟非言說。亦復非所說。如親觸火畤。不惟非火字。亦非意中所緣之火相也。是故言說所說。總不出於妄想。以由妄想而起言說。復由言說起所說相。生滅動搖。有自他相。何能顯示第一義耶。唯是隨順證入自心現量。則心外無法。言說即非言說。所說即非所說。如翳盡時。無花可滅。故名離耳。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性(唐作諸法)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魏云。空及與不空。凡夫不能知。唐云。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唐云。一切法無性。離言語分別。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槃。又有偈云。如王及長者。為令諸子喜。先示相似物。後示真實者。我今亦復然。先說相似法。魏亦有。)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唐云。後乃為其演。自證實際法。魏云。為諸佛子喜。後說明實際。)
 

疏曰。甚深空空義者。旣空生死。亦空涅槃。二邊俱空。即是中道不空正體。所以凡外二乘。皆名為愚。不能了達此實際也。非真佛子。何能因言證入。不滯言說及所說哉。第八言說妄想門竟。
 

  第九離四句門三。初請問。二許宣。三正說。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唐云。以無功用本願力故。如如意寶。普現一切無邊境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唐云。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見差別。)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
 

疏曰。言四句者。謂不達自心現量。心外無法。妄想分別諸法各有自相共相。或言定一。或言定異。或言亦一亦異。名之為俱。或言非一非異。名為不俱。此是一種四句。又或言有。或言無。或言亦有亦無。或言非有非無。復是一種四句。又或言常。或言無常。或言亦常亦無常。或言非常非無常。復是一種四句也。若離此種種四句。則一切外道所不行。惟是自覺聖智所行。以了達心外無法。實無自相共相可得。故得入於笫一真實之義。從歡喜地。至如來地。自覺已圓。能以本願覺他無盡也。
 

  二許宣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三正說二。初破外計。二申正法。
  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又三。初總明邪計所起。二別說十二譬喻。三結勸應離。
  今初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內外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魏云。愚癡凡夫。不能覺知唯自心見。執著外諸種種法相以為實有。是故虛妄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因自心熏習。依虛妄分別心故。唐云。凡夫無智不知心量。妄習為因。執著外物。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等一切自性。)
 

疏曰。此總明凡外邪計。由於不達唯心也。
 

  二別說十二譬喻。又分為二。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計。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計。
  今初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魏作熱陽燄。唐作熱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
 

疏曰。初群鹿逐燄譬。譬三毒取境而起邪計也。
 

如乾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唐云。非城。非非城。無智之人。無始時來執著城種妄習熏故。而作城想。)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疏曰。二計著乾城譬。譬妄習取不實境也。海氣所現。不可登臨。故非有城。令起城想。故非無城。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己憶念。大慧。於意云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疏曰。三追憶夢境譬。譬不達依正皆唯心也。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餘(唐作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唐云。欲求勝法。當速遠離。)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
 

疏曰。四畫像有無譬。譬斷常邪見也。正法念處經具明心為畫師。畫作六道種種五陰是六道皆如畫像。本無實法。而彼反計為有高下。起四句執。至於出世聖人不復畫作六道五陰。乃離有無無生之論。而彼不能見故。反說為無。夫說六道實有。如計畫像高下墮建立常見也。說出世無生為無。如不見畫。并說畫師紙筆膠色皆無。墮誹謗斷見也。
 

譬如瞖目。見有垂髮。(二作毛輪)謂眾人言。汝等觀此。(魏云。為他說言。如是如是青黃赤白。汝何不觀。)而是垂髮。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疏曰。五瞖見垂髮譬。譬邪執不達性空也。餘人不見。故非性。瞖者妄見。故非無性。二界依正。亦復如是。聖眼了知本空。凡愚計為實有也。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
 

疏曰。六火輪非輪譬。譬相似相續法中。凡外妄計為常為一。不知諸法念念滅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二皆作玻瓈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於無所有說有生。(魏云。說非有法依因緣生。唐云。說非有為生。)緣有者言滅。(魏云。復有說言實有法滅。唐云。壞於緣有)
 

疏曰。七水泡似珠譬。譬外道取不實法。起生滅執也。世間戒定慧法不能出離生死。如水泡無摩尼用。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計著。故非非摩尼。當其有本非有。而彼妄說有生。逮取之而不可得。又復妄言有滅。豈知水性無生滅哉。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計竟。
 

  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計。又二。初正顯俗諦是隨情說。二以五譬譬其非實。
  初又二。初斥世間因明不應攝取。二顯隨情俗諦是化佛說。
  今初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魏云。彼諸外道建立三種量五分論。)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唐云。立三種量已。於聖智內證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別。)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於彼作性非性想。(唐云。諸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於有及無。不起於想。)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想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唐云。若於境界起有無執。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疏曰。三種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五分論者。宗因喻合結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結不過成之而已。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說。而魏譯直云外道建立。宋唐二譯。雖不直云外道。觀其文意。亦是有性妄想計著之由。當知法無邪正。邪正在人。佛本以三量五分破有無執。若依之更執有無。則佛法亦成外道也。離二自性事者。遠離徧計及依他執。即圓成實之體性也。此圓成實。性離有無。非能所取。若執有無。便成能所。則有法相及我相矣。
 

  二顯隨情俗諦是化佛說
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唐云。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說。非法佛說。化佛說法。但順愚夫所起之見。不為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疏曰。諸阿含經。亦說諸法自相共相。以破愚夫虛妄我執。葢彼旣不能達唯心境界。故亦不能即於化身而見法身也。初正顯俗諦是隨情說竟。
 

  二以五譬譬其非實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
 

疏曰。自心如水。諸法如影。水外無影。故非影。水中顯現。故非非影。撈不可得。故非樹形。宛然是樹。故非非樹形。當知自心現量。本非有無。不應計著也。
 

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唐云。譬如明鏡。無有分別。隨順眾緣現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魏云。有緣得見。無緣不見故。)妄想愚夫而作像想。(魏云。自心分別。見像有無。)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疏曰。自心如鏡。諸法如像。對緣顯現而非有。離緣不現而非無。外道不達。妄作有無計著也。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魏云。譬如諸響。因入山河水風空屋和合而聞。彼所聞響。非有非無。何以故。因聲聞聲故。唐云。譬如谷響。依於風水人等音聲和合而起。彼非有非無。以聞聲非聲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疏曰。諸法如響。緣生無實。非有非無。不應計著。計著則成外道也。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燄用流。洪浪雲湧。(唐云。日光照觸。燄水波動。)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唐云。彼非有非無以倒想非想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唐云。無始戲論惡習所熏。於聖智自證法性門中。見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性。)亦復如彼熱燄波浪。
 

疏曰。光燄本非波浪。無貪倒者。知其非性。有貪倒者。則非非性。愚夫於法性中。妄見生住滅等。亦猶是也。
 

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毘舍闍鬼方便合成。動搖云為。(魏云。譬如有人。依咒術力。起於死屍。機關木人無眾生體。依毘舍闍力。依巧師力。作去來事。唐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屍。以毘舍闍機關力故。動搖運轉。云為不絕。)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疏曰。死屍木人。皆無執受。名為非眾生數。毘舍闍。此云噉精氣鬼。又云顛鬼機關以運木人。則木人動搖云為。顛鬼以合死屍。則死屍動搖云為。識情執著四大六根。則四大六根妄有動搖云為。當知本與木人死屍無異不應妄計有眾生也。二別說十二譬喻竟。
 

  三結勸應離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畤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幻夢水樹影。垂髮熱時燄。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唐云。諸識蘊有五。猶如水樹形。所見如幻夢。不應妄分別。三有如陽燄。幻夢及毛輪。若能如是觀。究竟得解脫。)譬如渴鹿想。(唐作熱時燄。)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唐云。如翳者所見。愚夫生執著。)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唐云。無始生死中。執著所纏覆。)如逆楔出楔。捨離貪攝受。(唐云。退捨令出離。如因榍出榍。)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於彼無有作。猶如燄虛空。(唐云。此中無所有。如空中陽燄。)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唐云。諸蘊如毛輪。於中妄分別。唯假施設名。求相不可得。)如畫垂髮幻。夢乾闥婆城。火輪熱時燄。無而現眾生。(唐云。實無而見有。)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痴妄想。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燄。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唐云。心識亦如是。普現眾色相。如夢空中燄。亦如石女兒。)
 

疏曰。初四句。唐作八句。先頌遠離觀也。次十句。頌愚夫計著如渴鹿也。次如逆楔等十句。重頌對治觀也。次言教等十二句。重頌愚夫計著之非也。後明鏡等八句。結顯諸法有即非有也。初破外計竟。
 

  二申正法
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於有無建立誹謗分別。
 

疏曰。唯心所現諸法。故非一。諸法並是唯心。故非異。唯心諸法不相違故。故非亦一亦異。諸法唯心非戲論故。故非非一非異。又諸法唯心。故非有。唯心諸法。故非無。不相違。故非亦有亦無。非戲論。故非非有非無。又念念滅。故非常。念念生。故非無常。不相違。故非亦常亦無常。非戲論。故非非常非無常。不執心外有法。故離建立。不撥唯心諸法。故離誹謗也。
 

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唐云。諸佛說法。以締緣起滅道解脫而為其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為說法。(唐云。非與勝性自在宿作自然時微塵等而共相應。)
 

疏曰。真諦。謂苦集滅道四聖諦也。緣起。謂十二因緣也。道滅者。四諦所歸重也。解脫者。十二因緣還滅門也。四諦則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不同。而意顯出世道滅。因緣亦有思議不思議生滅不生滅之不同。而意顯還滅解脫。然世出世間因果。皆不離心。流轉還滅。亦不離心。故非外道勝性等妄計也。無因。即唐譯自然。自性相續。即唐譯宿作。阿含破外道宿作因論。謂現見有人。作善即得善報。為惡即得惡報。何得一向但委於宿作耶。餘如他處廣破。
 

復次大慧。為淨煩惱爾燄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唐云。諸佛說法。為淨惑智二種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眾人。)
 

疏曰。若不知百八句皆無所有。則無以淨二障。若不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亦無以淨二障。今由了達百八句皆無相故。則有即非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故。則無即非無。是謂佛正法也。第九離四句門竟。
 

  第十明四種禪門二。初長文。二偈頌。
  初中二。初總標。二別釋。
  今初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魏云。念真如禪。唐云。攀緣真如禪。)如來禪。
 

疏曰。上云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故遂明四種禪也。初即世間禪。及藏教事禪。二即通教。及別三賢所修禪。三即別地所行禪。四即圓住以上所行禪也。
 

  二別釋
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唐無外道二字。)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鏁無常苦不凈相。(唐云。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鏁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唐云。如是觀察堅著不捨。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魏云。次第上上。乃至非想滅盡定解脫。)是名愚夫所行禪。
 

疏曰。觀人無我及骨鏁無常等。本是愚法二乘所修。故唐譯無外道字。然設修至滅定解脫。則是觀練二法滿足。名為聲聞緣覺。若誤取無想及非想證。則便成外道矣。故宋魏二譯。皆有外道二字也。
 

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唐云。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
 

疏曰。知人無我。及離外道自他俱作。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正是通教。及別十住體空觀門。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即別十行十向。修於相似假觀及中觀也。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唐云。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如禪。
 

疏曰。唯識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即今妄想二無我妄想之謂也。又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即今如實處不生妄想之謂也。此別教通達位也。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魏云。入內身聖智相三空三種樂行故。)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疏曰。魏云三空者。即圓融三解脫門也。生死涅槃二邊中道不可得故名空解脫門。此空離一切相。名無相解脫門。此無相者。即是實相。無有作者。無可願求。名無作解脫門。亦名無願解脫門。入此不思議三脫門已。親證三德秘藏之樂。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此圓教發心住已上境界也。別教證道同圓。應亦得此。而教道別故。姑未許之。又如來禪。須辦六即。則六根五品。亦得此名也。問曰。如古人云且喜師兄會如來禪。祖師禪未夢見在。則祖師禪。應更勝於如來禪耶。答曰。乘言者喪。滯句者迷。汝欲以古人一時應機之談作實法會。何異刻舟求劍。恐香巖大笑汝在。初長文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凡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攀緣如實禪。如來清淨禪。譬如日月形。鉢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唐云。修行者在定觀見日月形。波頭摩深險。虛空火及盡。)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禪。(唐云。墮於外道法。)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疏曰。此先頌總標。及訟愚夫禪之相也。鉢頭摩。此翻紅蓮花。謂若於禪定中。見有神我如日月形。或如紅蓮在深險處。則墮外道。若於禪定中。見苦斷集。歸於虛空。如薪盡火滅。不受後有。則墮二乘也。
 

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唐云。捨離此一切。住於無所緣。)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唐云。是則能隨入。如如真實相。十方諸國土。所有無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頂。)
 

疏曰。此頌後三種禪相也。捨離彼一切。即觀察義禪。則是無所有。即攀緣如禪。隨順入如相。即如來禪。以此摩訶衍三種禪相。對斥二乘及諸外道。所以名為方等部也。第十明四種禪門竟。
 

  第十一般涅槃門二。初問。二答。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
 

疏曰。前云如來禪者。得自覺聖智三種樂住。夫三德秘藏常樂我淨。即是如來大般涅槃。而此涅槃。畢竟是何等法耶。故問之也。
 

  二答為三。初正明大涅槃義。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三明如來神力建立菩薩。
  今初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唐作一切識自性)習氣(及)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唐云。我及諸佛說名涅槃。即是諸法性空境界。)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唐云。自證聖智所行境界。遠離斷常及以有無。)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疏曰。一切識自性習氣者。即有支習氣也。藏意意識見習者。即名言習氣。我執習氣也。轉變者。由無漏智熏令彼妄習無寄也。自性空事境界者。諸法無性。當體即是真空實相也。此諸法性空境界。唯是聖智自覺所行。故非斷常及有無也。非斷非常。經文自釋可知。言非有非無者。死。壞。則無。受生相續。墮有為相。則有。今離壞離死。故非有無也。非捨者。諸法性空。無可捨故。非得者。真如無物。無可取故。非斷非常。如前可知。非一義者。不與多對故。非種種義者。不墮諸數故。又即一切法。故非一。離一切相。故非種種。又是即非即。故非一。離即離非。故非種種也。
 

  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二。初示二乘涅槃。二示外道計著。
  今初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於彼作涅槃覺。
 

疏曰。覺陰界入自相差別。無我我所。共相苦空無常不淨。不習近六塵境界。則斷思惑。不顛倒見。則斷見惑。三界妄想不生。出分段苦輪。便作安隱度脫之想。休息化城。所以不達如來所證大涅槃也。
 

  二示外道計著
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云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疏曰。此即名相二種計著。皆徧計所執性。妄計實我實法。不惟違背大涅槃。亦不能證二乘涅槃也。二兼示二乘及外道相竟。
 

  三明如來神力建立菩薩二。初正明神力。二問答釋意。
  初中三。初總標二力。二別釋二力。三結歎二力。
  今初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唐云。諸佛有二種加持。)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唐云。謂令入三昧。)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疏曰。一者令初地菩薩入三昧已。身語加持。為二神力。二者令菩薩滿十地已。手灌其頂。為二神力。故總名二種神力也。
 

  二別釋二力又二。初約初地。二約十地。
  今初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二作光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唐云。及餘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薩者是。)大慧。是名初菩薩地。
 

疏曰。此二神力。具如華嚴十地品初廣明。
 

  二約十地
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唐云。此菩薩蒙佛持力。入三昧已。於百千劫。集諸善根。漸入諸地。善能通達治所治相。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蔔日月光明。(唐云。身如黃金薝蔔花色。如盛滿月。放大光明。)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唐云。十方諸佛舒蓮花手。)就大蓮花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
 

疏曰。此二神力。亦如華嚴第十地中廣明。薝蔔。此翻黃花。餘可知。二別釋二力竟。
 

  三結歎二力
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瘖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疏曰。菩薩必藉如來神力加持。力能入定現通說法。以佛徹證自心現量。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得大自在。故能以同體法性之力。加持菩薩。乃至加持山石及宮殿等。令演法音。加持聾盲諸苦眾生。令得解脫。皆是大般涅槃之力用也。初正明神力竟。
 

  二問答釋意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於)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佛告大慧。為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禪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唐云。世尊清淨願。有大加持力。)三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唐云。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頂。)
 

疏曰。意顯神力加持。令離二乘涅槃外道計著。令證大涅槃聖智自覺境界故也。第十一般涅槃門竟。
 

  第十二緣起門二。初難問。二答釋。
  今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魏云。如世尊說十二因緣。從因生果。不說自心妄想分別見力而生。唐云。佛說緣起。是由作起。非自體起。)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唐云。外道亦說勝性。自在。時。我。微塵。生於諸法。)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唐云。今佛世尊。但以異名說作緣起。)無間悉檀。(唐云。非義有別。)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魏云。外道亦說從於有無而生諸法。唐云。外道亦說以作者故。從無生有。)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魏云。世尊說言。諸法本無。依因緣生。生已還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唐云。此說無因。非說有因。)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唐云。世尊所說。果待於因。因復待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唐云。如是展轉成無窮過。又此有故彼有者。則無有因。)
 

疏曰。此難世尊平日所說十二因緣。亦犯種種過也。謂無明等能生諸法。何異勝性等能生諸法。此但言說不同。而義無不同也。又說無明緣行。而無明更無所因。何異外道從無生有。又說十二因緣此有故彼有。何異外道從有生有。此皆與外道同也。又外道說勝性等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則因果不亂。世尊說待因名果。待果名因。則因果雜亂。外道說因不從緣生。則尚可窮詰。世尊說因更復待因。則展轉無窮。此皆不如外道說勝也。
 

  二答釋二。初正釋因緣無過。二轉破言說無性。
  今初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唐云。我了諸法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
 

疏曰。宋譯是西土文體。以後成前。唐譯是此方文體。以前生後也。由覺自心現量。則知能攝所攝無性故云此有故彼有。此是唯心因果。非無因也。此是假立因果。不雜亂也。旣非無因。亦非心外有因。旣不雜亂。亦不展轉無窮。旣知無性。則本無生。亦非俱生及漸生矣。
 

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唐云。若不了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及以所取。執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疏曰。此明不達唯心。乃有諸過。達唯心者。秪約一心而論因緣。旣非邪因。亦非無因也。初正釋因緣無過竟。
 

  二轉破言說無性二。初疑問。二答釋。
  今初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魏云。有言說應有諸法。唐云。有言說故。必有諸法。)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唐云。若無諸法。言依何起。)
 

疏曰。佛明諸法唯心所現。心外無法。故疑若無諸法。不應起諸言說也。
 

  二答釋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唐云。彼非有。非非有。)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魏云。汝言以有言說。應有諸法者。此義已破。)大慧。非一切剎土(皆)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唐云。假安立耳。)或有剎土。瞻視顯法。或有作相。(唐云。或現異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唐云。嚬呻。)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魏云。無瞬。唐云。不瞬。)及香積(魏云。眾香。唐云。妙香。)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唐云。非由言說而有諸法。)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二皆作石女兒。)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唐云。妄計法如是。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生。)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疏曰。先明無性而有言說。次明無言而能顯法及能辦事。後頌計著言說及計著有諸法者。不如實知自心現量常受輪迴也。言非性非非性者。兔本無角。故非性。有此言說。故非非性。餘並可知。第十二緣起門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義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