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五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淨土玄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寍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又云。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入法界品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菩薩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云。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恆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發勝志樂會云。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淨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云。若種種善願。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速滅盡者。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相。專精繫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哆絰咃○毘視林婆毘視林婆○鬱頭波馱避耶○毘視林婆○斯那婆頗羅斯那婆頗羅阿〔少/兔〕那多他恀○阿〔少/兔〕那多他恀○復噓多俱致毘視林婆○毘視林婆○莎訶○如是一相。在於前心。〔骨*力〕〔骨*力〕專念。不起亂想。然後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於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慎莫驚怖。於自身中見於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於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徧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於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是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又云。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C2
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云。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淨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捨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汙。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五得清淨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云。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大乘入楞伽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又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月燈三昧經云。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云。若有書寫此法印。讀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云。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婬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以生彼者。可發誓願。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云。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又云。若菩薩暫一覩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捨於念佛作意。 又云。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餘世界。現說正法。即以願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聽受正法。 又云。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捨一切內外所有。彼迴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云。若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加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辨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辨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不著。 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宏能度人。 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 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諸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 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恩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 菩薩得無生法忍受記。更無餘事。唯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云。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有宋高僧傳云。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志誠祈請。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死心新禪師云。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法海觀瀾卷五終
弟子等眾。從無始來。雖有善根。皆墮偏小。無非誤己誤人。今得遇此書。開正知見。徧遊法海。如得指南。一方既正。方方皆正。初步不迷。步步不迷。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可以直抵寶所。得歸故鄉。
我佛必然遙伸右手。慈悲攝受矣。眾等一心上叩。
常住三寶。懺悔屢生以來邪知邪見。為利為名不知出要。但增生死。思之思之。永斷貪瞋癡愛。誓戒殺盜邪妄。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莊嚴淨土。早見彌陀。速離濁惡。成就慧身。再迴娑婆。普利塵沙。同歸正覺。惟願。彌陀世尊。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冥中加被。
滿茲微願。所有一沙一滴。同歸法海。一字一句。化作光明。燈燈無盡。展轉無窮。伏願屢生父母。歷劫恩冤。早往蓮邦。同為菩提眷屬。是為至願。
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十九日觀音聖誕之期圓滿
板存揚州藏經禪院微塵室
--------------------------------------------------------------------------------
p1
紙本作「隨」。
C2
疑為〔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