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唯識簡介-鍾老師 
阿彌陀經-吳老師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性識之別-法性篇
性識之別-八識篇
萬法概況-體相用
萬法概況-識與境
萬法概況-能所篇
唯識修觀
前言
學佛的五個原因
唯識之意
唯識脈絡-定義
釋識源於性
性識之別
法性如是
註解二
=========== 
回到首頁
網站導覽
 
 

前言

各位同學,我們很高興這個暑假期間能有這個機會來研究佛學唯識簡介。唯識,在佛法裡面是屬於教理,是佛教的一種哲學。古德曾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學佛。學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劫千劫萬劫都不一定有機會來遇到學佛的機會。所以我們能夠在這個短短的十五天,把萬緣放下來接觸佛法,可以說是我們一生當中最為珍貴的一個時段。所以我們從內心裡面應該珍惜.這些話呢?是我個人的一個經驗,因為我們以前在學校期間,能夠有這麼密集的一個佛法的課程,就是明倫講座。我們在明倫講座裡面開了六門科目,在十五天內,就能夠奠下學佛的基礎,然後開創以後我們生命的旅程,所以這十五天,這樣的一個學習,是非常值得的。學佛法就是要能夠清涼降火。我們說吹冷氣,可能只有身體上的涼爽而已,可以解身體的熱,但是心裡的熱怎麼解呢?心裡面有很多熱惱,就要來學佛法,研究唯識就是解心裡的熱:為什麼說學唯識就能解心裡的熱呢?因為我們學唯識之後,我們知道一個原理,就是境界和心理,境界和心理是一體的,我們現在要學唯識,第一個我們要學的主題就是外面的境界和我們的內心原來是一體的。那你會覺得很納悶,明明這個講堂就在外面,桌子就在外面,為什麼說在心裡面呢?所以,這當中就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我們第一個研究境界和心理是一體的,第二個我們要了解的是與其改變境界,不如改變心理。你要在外面怪我們的父母親如何,怪我們的環境如何,甚至怪我們的學校如何不民主,其實到後來你最好怪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你的心理,與其責怪境界不如責怪心理,所以我們中國人常有一句話說:「心靜自然涼。」心裡面這種靜是一種明靜,是一種寂靜,一種把煩惱降服下來的一種寂靜。那些把煩惱降服下來的時候,就沒有這些熱惱。所以說:心靜自然涼。有一個人他看一個鋸木頭的工人,一整天在鋸木頭,到後來他看不下去了,就建議這個工人說:「你可不可以休息一下?你的鋸子已經鈍了,你可不可以休息一下再鋸阿?」這個鋸木頭的工人怎麼說?他說:「說笑話!我還有這麼多木頭還沒鋸,時間不多了,我哪有時間休息呢?」結果他鋸到後來愈鋸效果愈差,什麼原因呢?他的鋸子已經鈍了。這是一個小故事,它在說明當我們忙著應付外面的煩惱,疲於奔命時,不一定忙得出結果來,不如靜下來,把心裡調整調整.就能生出新的力量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們學佛呢,尤其是學唯識.就是在學著調整心裡的分寸,我們隨時能保持一種很理智很清明的心來面對境界的時候,你的處事、你的生活、功課,各方面都會隨之而轉,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都要保持一種信心。第二個就是我們來這裡學佛,有時候我們要反省一下,為什麼來學佛。我們簡單把它歸納為三類,一種是為了了解佛法,這叫「知之」,想知道佛法而來學佛。因此我們看很多人學佛.學佛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例如電影明星李察基爾,他也是佛教徒:史第芬席格這位動作派的人也來學佛了,好像學佛已經是一種風氣了,我們也來學學。這種「知之」而學的,也不錯。第二種「好知」的,就是對佛法裡的內容有與趣。「好」就是「喜好」,就是有些人很容易想到一些事情,比如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在那裡?生從何來?而這個生命結束後又會到那裡去?死從何去?他會考慮這些事,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有些人會這麼想。另外有些人會想.這個宇宙怎麼形成的?宇宙森羅萬象是如何形成的?有人會想,用什麼母親天天邢在念個阿彌陀佛這個聲音,不會換換別的聲音來念嗎?他會去想這個問題,所以有興趣去學,這叫「好知」。那另外一種人叫「樂知」.就是以學佛為樂。什麼叫學佛為樂呢?就是一天不學佛就感到空虛,今天白過了.覺得今天的生活當中如果和佛法不相應的話.就覺得今天有愧於學佛的身份,所以他覺得一天沒有學佛就覺得很痛苦,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到達這種程度,如果有,就相當不錯了。這三種人就是在佛法裡講的,為「知之」而學佛的,他得到的智慧叫「聞慧」.聽聞佛法所得到的智慧,這是最基本的智祟。第二極「好知」而學佛的,得到的是「思慧」,從思維當中得到佛法的智慧,這屬於比較好.比聞慧好一點:而為「樂之」而學佛的.得到的是「修慧」.就是照著佛法來修煉實驗,然後得到的智慧。這是最上等的、最好的。所以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家能夠這麼有因緣來學佛的話,剛開始從「知之」.了解佛法的好,再用心來學佛法的道,把佛法的道理變成我們內心的智慧,不要只從課本上有到而已。因為思維,把它變成內心的智慧,最後在日常生活中.把它一一的應用出來。你練習一分就得一分真智慧,練習十分就得十分真智慧.所以這三個階段我們可以循序而上,目標很清楚。。

私立輔仁大學 大千佛學社 資訊工作小組  製作 聯絡信箱:spjh5bteacher@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