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貼文
•
管理模式
全部展開
全部
的文章
瀏覽方式
今日文件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20】 人氣 1
文章內容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20
《八大人覺經略解》—蕅益祖師
【2005/1/13】 人氣 103
文章內容
《八大人覺經略解》—蕅益祖師
附件下載
•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13
《八大人覺經疏》—續法法師
【2005/1/13】 人氣 78
文章內容
《八大人覺經疏》—續法法師
附件下載
•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13
《八大人覺經講註》—寶靜法師
【2005/1/13】 人氣 96
文章內容
《八大人覺經講註》—寶靜法師
附件下載
•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20
《八大人覺經講表》—雪公老師
【2005/1/13】 人氣 7
文章內容
《八大人覺經講表》—雪公老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13
《八大人覺經述記》—朱鏡宙居士
【2005/1/13】 人氣 7
文章內容
《八大人覺經述記》—朱鏡宙居士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1/13
九十三年寒假明倫講座-陳雍澤老師講(八大人覺經)(1/10)經題與譯者-慧如記錄
【2005/5/22】 人氣 7
文章內容
第一段-前言
末學呢,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研究八大人覺經,阿這幾天天氣突然變冷了,記得我們星期天開學典禮,陽光還非常的豔麗阿!很暖和,今天突然這麼陰寒,這真的是無常阿,很無常,各位有沒有多穿衣服阿!阿吃得飽睡得飽,才可以抵抗嚴寒,阿今天我們還沒有研究經文以前,請問大家我們有沒有這講表,科判表,科會表,都有了喔!這科會表我們等一下介紹一下,做一個交代,那首先,還沒有講經文以前,我們先交代一下,為何要講這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呢?因為我們講座時間非常短暫,在這八、九天裡面呢,要把這麼博大精深,浩瀚無邊的佛法,我們一下子就要給它了解它的經義,諸位想一想,確實不容易,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們有方法,只要能夠掌握裡面的重點,那麼憑諸位都是一流的才華,相信我們明白重點以後呢,就可以類推,由歸納法再用演譯法,那麼我們知道方向,知道學佛的正確意義以後,我們學佛這一條路才會非常正確,而不會有一些迷惑迷惘,而且可以同時認識一些善知識,惡知識了,那我們這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經文確實很短,只有384個字,但是它裡面已經包涵佛法所講的小乘大乘這一些道理,如果詳細講呢,它有小乘、中乘、大乘,三乘,這個都有講到了,所以古代祖師,對於初學佛的人,到底要看什麼經,很多祖師都介紹這一部八大人覺經,比如說,明朝蕅益祖師,他呢精通天台、參禪又大徹大悟,後來又專心修持淨土法門,蕅益祖師注解的彌陀要解,印光祖師把它讚嘆說,古佛再來,假設有古佛再來注解阿彌陀經阿,不會超出蕅益祖師所注的範圍,憑印光祖師,這一位菩薩再來的祖師阿,他說的話,應當非常有論據,蕅益祖師又注解過佛教三經,第一部就是八大人覺經,再來四十二章經,還有佛遺教經,這三部都是初學入門的一個指南針,那麼我們為什麼談這一部經呢?因為這一部經具備有很多的特色,那麼諸位請看我們的發的講義,這一本講義,都有嗎?大家請打開第一頁,我們先介紹第一頁裡面講得,一、本經大致,這個講述筆記呢是雪公老恩師以前講這一部經的講表,很扼要的表解,那這裡提到大旨就是這部經最重要的宗旨,自度度他,出世了義,我們先說一下這個自度度他,這個度呢?就是三點水的渡,渡河的渡,原來就是掉到河裡了,我們游泳游到對岸,游到對岸,起來了,由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指我們這裡的娑婆世界,娑婆苦海,有這生死煩惱的地方,經過煩惱中流,這河水就是代表煩惱,煩惱中流,那我們呢要過河一定要坐船,除非你會游泳的技術技能嘛!那船或者是你游泳的技術技能就比喻佛法,那對岸呢,很安穩的地方,就比喻涅槃彼岸,或者是極樂世界,因此這個渡呢,梵文叫波羅密,波羅密,中文翻譯為渡,自渡就是自己渡脫生死苦海,斷除無量的煩惱,到達涅槃寂靜安樂的彼岸,這個叫做渡,那自己呢渡脫苦海了,得到最真正安樂以後,我們發現眾生非常可憐,他就在這裡醉生夢死,所以我們要發願渡他,使眾生也跟我們一樣的,解脫生死苦海,到達究竟安樂的對岸,也就是最後能夠成佛。
那我們這一部經有自渡的法門,屬於小乘所修的,斷除見惑思惑,而證到阿羅漢果,這是我們第一覺悟跟第二覺悟,第一覺跟第二覺講自渡的法門,那麼第三到第八覺,這六個是講渡他,也就是大乘菩薩的法門,所以本經包涵了自渡渡他,那麼渡脫生死苦海,在佛學來講叫出世,出世間,世間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出世間就是出離娑婆世界,那怎樣才叫做出離呢?並不是我們坐了太空梭,到了火星月球去就叫做出世,我們縱然到了月球火星,還是在世間,為什麼還是在世間呢?等一下我們講經文,諸位就可以了解了,所以出離世間呢,重點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可以超脫一切的現象界,這個叫出世,再徹底講呢,出世就是我們明心見性,圓成佛道,這怎麼講呢,諸位聽過唯識,都很了解,唯識裡面有那個圖解,有兩個圖,諸位應該都知道,一個圓圈圈裡面,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另一邊呢,是圓圈圈裡面呢,密密麻麻,烏點一大堆,開學的時候呢,我們的×××師姑,88歲的×××師姑,她說阿她一聽我們雪公恩師說法,老恩師就在黑板劃兩個圈阿,就是這兩個,圓圈圈空空洞洞的,就叫我們的本性,真如本性,裡面呢什麼都沒有,可是什麼都有,一塵不染,清淨光明,因為空才能夠容納有,假設我們的屋子,裝得滿滿的,請問還可以裝東西嗎?除非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淨空了,才可以再搬進來,那如果是真正空,那什麼都可以來阿,像鏡子一樣阿!什麼人來都可以現出他的相貌,離開了,鏡子也不會把我們黏住在裡面,不會,所以福來福現,旱來旱現,這樣才能朗照一切阿!才能夠什麼都呈現出來,所以我們的本性,它是真空,真空才能有妙有,可以我們現在本性在那裡,暫時消失,並不是沒有喔!暫時隱藏起來,就是被這個無明煩惱蓋住了,有這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麼多給蓋住了,所以呢,鏡光無法顯現,就像鏡子蒙塵,鏡子有了塵埃,我們要知道古代鏡子是用銅,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現在玻璃鏡就不準了,銅鏡呢,生了銅鏽了有灰塵,我們再來磨一磨,用銅油把它磨一磨,擦一擦,它自然就放光,非常明亮,就可以當鏡子來用,所以這個本性裡面有煩惱,什麼時候有啦!不知道,無始無明,沒有一個開始,沒有一個開始,大乘起信論講,一念不覺而無明,不知道什麼時候呢?突然有一念不覺,而有了無明了,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有一有就二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量無邊,煩惱都來了,那本性原來是如如不動,本性如如不動,可是一念不覺有煩惱以後呢,這個,動了以後,就變成一個名稱了,叫做識,本性就要改名稱了,叫做識,識就是神識了,分別心呢,所以叫做識神,佛學叫做第八識,我們一般民間叫做靈魂,那第八識裡面,它是一個總體,總報體,裡面呢,能藏所藏,它能藏各種的種子,什麼印象都落到八識田裡面,而所藏的呢,所藏的很多東西,它有能力接受各種的印象進去了,所以它所藏的很多很多,那要出來呢,它也能夠出來,所以第八識出來前夕,第七識啦,第七識出來前六識啦,就這樣了,因此呢,本性變成識以後,它就紛紛擾擾相出來了,一切的苦就發生啦,那唯識呢,鍾老師會很詳細講,我們現相界的成因,為何有苦,都會說明,那麼我們學佛很簡單,簡單說,叫斷惑證真,把那無明煩惱一團烏黑擦掉,把它去掉,你不要說再給我佛性不畢,自然你的佛性就現出來,就像銅鏡一樣,銅鏽擦掉,自然有光明,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所以能成佛,沒有佛性,你再怎麼修,也無法成佛,就譬如說這個銅有光明的性對不對,所以你再擦它會亮會顯現光明,我們磨磚好啦,各位拿一個磚塊,你磨吧,磨一磨會變成銅鏡嗎?磚面光明的性嘛,對不對,光明的特質,所以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那這個真如佛性裡面,具足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真空裡面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當然這個很深啦,各位知道以後,慢慢去參,你們就可以慢慢了解了,這裡面有萬德萬能,這萬代表很多啦,很多能力,很多美德,舉凡我們想要的都有,各位要不要智慧,要智慧,好,心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要不要神通?要阿!好,裡面有無量的神通,我們要口才好,對不對,好,裡面有無量的辯才,阿我生得很醜,怪父母,不必怪,我要美容,來整型,不必,無量的相好莊嚴,真如本性裡面無量的相好莊嚴,學佛三十二相,八十八隨行好,本來就有了,所以這麼多,你想的什麼能力裡面都有,所以王陽明他說嘛,良知良能,孟子也說良知良能,陽明先生學孟子,良知良能,良是天然,本性裡面天然具足這些智慧,具足這些能力,所以我們去了一分無明,就現一分光明,就開一分佛性,就增一分智慧,就多一分的福德,多一分的莊嚴,不求自得,等待有一天,無明煩惱全斷盡了,你就佛性全部開顯,就像農曆,後天,農曆正月十五,元宵,如果晴天就可以看到一輪明月高掛天空,天心月圓,把一切煩惱都斷盡,我們就是像農曆十五晚上,一輪明月一樣就叫做成佛啦!成佛所以斷除無明,迷惑,煩惱,就可以證到我們本具的真如本性,傳統裡面講的,更簡單,本性是如如不動,可是迷不覺以後它就動啦!動啦,所以我們在這裡受苦受難,就是我們八識心,在那裡分別,在那裡造作,無中生有啦!只要把這個分別心,都把它除掉,把它免除啦,自然就你看水一安靜它就可以照,對不對,水靜嘛!所以你的心妄念停下來,自然性光顯露,所以禪宗說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就是胡思亂想啦,虛妄分別這一些念頭,停下來啦,一停你不必求什麼,只要你心能停下來,有定,有定一定生慧,自然有照的能力出來,都不必求,很簡單,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嘛,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在這裡講初識就是明心見性,徹底開顯我們的佛性,出離世間種種的束縛,出離世間種種的生死痛苦而得到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那麼佛呢講這一些道理,有了義經還有不了義經,了義經就是,了就是完全嘛,完全嘛,徹底,佛講這個道理,非常徹底,非常完全,非常圓滿,一個說究竟講到成佛的法門,這叫做了義經,反之,就是不了義經,就是說的不徹底,不圓滿,而且沒有那樣詳詳細細的說,那佛為什麼還要隱瞞呢?他要這個藏私啦,不是,佛說法要契機啦,眾生程度呢不夠,你跟他講深法,他就是像這樣,聽不懂啦!而你講的太淺,程度高的,他又聽得索然乏味,所以要契機,那麼了義經跟不了義經,它是一種對待的啦,對待,那佛也講這個世間法啦,譬如說,佛有五乘佛法,人乘,天乘,人要修五戒,升天要修十善,這都在世間,這叫世間法,人乘,天乘,跟這個出世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天乘,跟這個後面聲聞緣覺菩薩來對比,人天就是不了義,不徹底,還在六道輪迴,好,後面三個就是了義經,徹底可以解脫的,再來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來對比,聲聞他小乘,大部份都是為自己啦!都為自己自度,斷煩惱證阿羅漢,可以解脫這個三界苦海,就覺得很滿足了,當然也有這個大心的菩薩,大阿羅漢也有,可是呢,大部份他們都是,局限於這個世間,因為小乘經典不講他方佛名,就講我們娑婆釋迦世尊講的佛法,他方世界佛名小乘經典沒有說,所以小乘的教法跟這個大乘菩薩法來比,小乘就是不了義,大乘就是了義這樣子,那我們這部經是了義經,徹底講的這個心性,徹底講的大乘菩薩道,徹底講的成佛的法門,要修六度萬行,最後圓成佛道,所以是了義經,那本經具足以上,自度度他,出世間了義法,這麼多的重點最後三百多字,就概括了,那裡面的文字,除了幾個生詞以外,生字以外,沒有什麼,我們一看很簡單,很了然,所以有同學就說,這麼簡單何必講,我看就好了,當然這個也可以,我們自己自修,那何必來講呢?因為裡面還含藏一些妙義,而且裡面有修行法門,這個修法呢,就是要大家互相經驗交流,互相來切磋著磨,我們光看當然可以明白,你還是自己要有修功,自己沒有根據佛的法門,自己實踐的話,早晚實踐怎麼練心,怎麼來控判這個煩惱妄想,怎麼來體會那個定靜,我們看這個佛法還是可以成,所以為何我們學佛,現在很多佛學家啦,佛學家不一定真正徹底明白佛法真義了,我們看梁啟超先生,他人也很好,他在北大就開哲學系這個佛學,佛學十八篇,就在哲學系課程講的,哲學為何要講佛學?那他也了解佛法啦,可是到了後來他有沒有得到佛法好處阿,有沒有,你們可以看嘛,好像沒有吧,那怎麼樣得好處,最起碼我們台中,我們看這個,過年前後有幾位菩薩往生,都非常的殊勝,臨終很自在,身體好端端的,一百零三歲,昨天還在送親友,還樓上走到樓下咧,第二天,中午睡午覺,ㄝ~就安然走了,也沒有苦惱,很安詳,而且沒有留下什麼都平常她就打點的非常好啦,沒有掛礙,無掛礙了,無牽掛,瀟灑走一回,假如梁啟超先生有這個工夫那就不錯了,所以咧,現在社會上很多這個佛學概論的書,末學也看了一些,不看還好,越看我們那個煩惱,越多啦,瞋恨心越大,為什麼呢?裡面說一面說一面批判,一面說一面批判,那各位想,當然你可以,其他你可以來辯論批判,可是你判了要有理呀,不是不可以在那裡閉門造車,所以我們看書要很小心,好,我們這部經,言簡意賅,言語簡單,可是包涵義理,這個賅是義理完備,義理完備非常的重要。
接著我們看這部經的特色,大旨特色,它是早期譯法,因為這部經它是東漢皇帝建和二年,它是安世高法師翻譯的,大約是西元一百四十八年第二世紀啦,西元第二世紀翻譯的,這個時候距離東漢明帝,派大臣到西域求佛法,請來兩位高僧,乘蒙藤、竺法蘭,用白馬馱經,馱到我們這個洛陽,這個洛陽去了,所有白馬寺,東漢明帝那個時候是佛法正是由皇帝之尊啦,請來了,而請來的這一些法師,都是證果的,最起碼都阿羅漢祖師,那經過他們精通法文,精通梵文,翻譯出來的,都是非常的地道,跟現在翻譯,中翻英,英翻中,這不一樣,各位要知道,那早期翻譯當然不很完整啦,各種體譯各種格式還沒有具備,可是這部經已經很跟後來的翻譯沒有兩樣,沒有差別,只是一些名詞不同,內容都一樣,那麼翻譯呢,我們中國就有兩大異常,第一大異常就是,南北朝,北邦姚秦鳩摩羅大師,鳩摩羅大師他翻譯的,在逍遙園翻譯的,他翻譯出來的也是非常好,現在我們研究阿彌陀經嘛,就鳩摩羅大師翻譯的,第二大異常就是,唐朝唐太宗玄奘法師在長安翻譯,翻譯的,那前面鳩摩羅大師翻的叫做舊譯,玄奘大師翻的叫新譯,有一些名詞不同,等一下我們也會說,那麼經過這兩大異常,而且都是皇帝護持出錢,請當時全國最優秀的這些大學問家,大修行人,根據這個文宣的記錄,有時候一次異常八百個人,八百個人群聚一堂,懂梵文的念梵文,梵文念出來,馬上這個法師們,還有我們這個在家的這些大學問家,他們就馬上翻譯出來,翻譯出來以後呢,你念你的,我念我的,大家都念出來,大家平比,八百位,大家想一想真的很民主,所以說有人就反對,中文的佛經要閃一邊,我們要怎麼樣的把理文的才對,這個他都不懂,為何佛法傳中國,各位看印度佛法,已經剩下多少,有啦,寥寥無幾了,唯唯一個,一個一燈奄奄一息而已呀,現在在中國,反而發揚光大,所以經過這個很嚴謹,而且都是正務的,有正務的人,他才可以,當然不能夠跟佛的心,完全百分之百嘛,能夠懂得佛的心百分之八十就很不得了啦,況且裡面還有一些再來的,再來的這些再來人,菩薩示現的再來人,當然講這個有些太玄妙了啦,故弄玄虛,這個你,你看多你就會了解,就會很心平氣和來了解這些道理。
好,我們看講義,早期翻譯的呢,沒有分出,經題有七例,這七例顯題,人法喻,題目裡面就具足人法喻,因為經題裡面它是全部經文的精華,懂的經題,所有經文你就可以掌握一半了,那麼經題呢,它的設計就很科學啦,有的一定要居住人,這一部經誰說的,佛,還是菩薩,就是人,還有法,它講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法,有用比喻,我們簡單說,譬如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全名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好,大方廣,這是什麼,這是法,也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真如,又大,又方,又廣,大有三大,體大,相大,用大,廣大無邊,好,這個法,講心性的奧妙,誰說的呢,佛,佛,心性這麼奧妙無窮無量無邊,誰具足了佛,佛已經呢成佛啦,佛性徹底開顯,證到啦,證到了佛性啦,所以佛,人,佛是人,好,花呢這是比喻,這個萬勝因花,莊嚴一勝果得,我們佛前供花,是不是,因為開花而後結果,植物這樣嘛,開花是因,而後結果,當然不是所有都是有因,有花有果不一定,無花果它是沒有開花的,不過這是特例,一般情況就是先開花後結果,一般的,當然也有先果後花也有啦,所以不要來拿這個來批判,這個就是,我們是講一般的,因地修了菩薩道,果地就成佛了,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具足了人法喻,那我們這一部經呢,佛說是人,這個大人也是人,活菩薩,覺就是法,覺是法,這個方法所有,這部是人法立題,人法立題,華嚴經是人法喻,立題具足,還有單人立題,單法單一立題都有,時間的關係,我們無法介紹,好,再來文三分,經裡面有三個部分,剛剛說的,經題有七個立題,這是隋朝智者大師他創立的,他根據佛經創立的,智者大師隋朝,才具足這個七例選題,但是我們這個東漢呢,雖然沒有七例選題格式的出現,可是暗示高法師已經知道啦,就是人法立題,也是具足了七例格示了。
再來,經文分三部份啦,一般我們知道有這個序分,序分就是介紹的話,再來正宗分,主題經文內容,最後流通分,最後一個交代,一個流傳,一個贊歎鼓勵的話,這三分,那我們這部經雖然沒有三分的名稱,也具足啦,也有呀,這個五臟具全啦,前面呢,就是總標,中間八覺就是這個主題,後面有那一段經文,就屬於總結,總結束就屬於流通分,都有,那麼經文三分是呢,東晉道安法師創立的,他創立以後有人也不以為然,你自做聰明,可是後來有那個親光菩薩的這個佛地經論傳來了,佛就有講啦,每一部經都要具足三分,教起因緣等等這三分,所以道安法師創立經文三分,那我們這一部經也都具足了,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這個經題,一般天台,這個一般講經的規矩阿,道場講經講八週都要根據天台五重玄義,先講五重玄義,講完再講經文內容,不然的話,就按照那個華嚴經啦,玄宗的十門談玄,十玄門,這個十門玄義講完再講經文,那我們只是這個短期研討嘛,但是也要呢講一下重點,這個五玄跟十玄,也是有解釋經題,所以我們經題要來說一下,經題是佛說八大人覺經,這個佛我們知道佛是印度話,這個佛陀不達呀,簡稱佛陀,再簡稱佛,那中文呢,佛就是這個覺者智者,諸位如果研究過十四講表,第一表就有啦,佛就是一位有智慧的人,而且有大智慧的人,為何他有大智慧呢,因為他是一位大覺悟的人,徹底覺悟,宇宙萬象跟我們的人生過去現在未來的這一位聖人,叫做佛,那麼佛是覺的意思,那難道學佛才會覺嗎?才會明白嗎?一般都不明白嗎?我們知道,一般也有覺呀,可是一般覺是錯覺,很多都錯覺,譬如說,下雨啦是不是,這雨條什麼那麼粗,各位想下雨有雨條嗎?它一條一條下的嗎?一點一點下嘛,然後因為很快呀,我們視覺暫留阿,認為是條狀的,好,太陽升起來啦,太陽下山了,如果各位研究科學或者叫他來聽一聽很不習慣,太陽那有上下,有嗎?太陽恆星嘛,地球自轉再公轉呀,所以覺得太陽有升落呀,那如果你說現在幾分鐘,現在八點,現在呢,地球自轉幾度呢,公轉幾度啦,誰聽懂,所以我們看電影,你看愛恨情仇,很熱鬧,很不幸啦,很悲傷啦,你也哭啦也笑啦,電影那有真的,會看電影不是看前面螢幕,他往後看,當然現在電影放映機也是很進步了,以前他是用一個盤狀的,盤狀的有那個交卷,交卷這個幾十個交卷,才一個動作出去,一個這樣的動作出去,它就是幾十個交卷嘛,我們看它的交卷裡面有哭的嗎?沒有呀,所以你要看電影往後看,所以一般錯覺很多啦,這個簡單例子啦,那麼佛講的是正確的覺悟,也就是說對於宇宙萬法他徹底知道它的真相,宇宙萬物都在我們的前面我們的旁邊啦,可是我們知道它的真相嗎?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人生,到底怎麼回事呢,現在在做什麼啦,那我們怎麼來的呢,我們生命結束以後要,有沒有,有的話到那裡去,那我們現在拼命的讀書,現在追求高學歷,學歷再高也得到啦,你想要滿足,都給你滿足,你就是很快樂嗎,財富有啦,地位也有啦,你滿足嗎,不滿足,我們可以看看,中外這一些都一樣,如果他滿足的話,他一定非常心裡很和平,心地很安定,一定心裡都想到蒼蒼眾生,絕對不會為自己,想各種辦法,所以佛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我們不是只有這輩子的生命,既然生下我們,為何父母生了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為何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很漂亮我很醜,他很聰明我很笨,為何會這樣,都在同一個學校讀書,為何出去結果不一樣,今日好友同窗聚,他年后王相並齊,出去以後,你當后,他當王,我當個僕人,不一定,那是什麼原因?我努力,我努力的要命,別人加倍好幾倍,為何還是如此,所以,就是政治再好,那個歐洲啦,歐洲社會非常好,可是為何還有乞丐,為何還有那個冰天雪地凍死人的,為何,照道理它的設備都很好啦,為何還有這一些不幸呢?科學這麼發達,為何還有這個地震,你那個美國那麼厲害,那麼精明,為何還有恐怖攻擊,你還要怕他,怕的要命,為何?坐飛機還那麼不自由,要偵測等等,要脫鞋子脫褲子要檢查才可以登飛機,所以我們要知道,人力是有限的,所以人要謙虛,佛告訴我們這些道理,我們才會真正了解,我們人是怎麼,怎麼尊貴,人是多麼尊貴呀,那人要怎麼做大家才會相安無事,很安樂,得到我們想追求,想追求的結果,所以這個佛,指釋迦牟尼佛,因為他已經徹底斷除煩惱,證到真如本性啦,說就是言語,這個釋迦牟尼佛他說的話,說也可以當作悅,喜悅,佛看到眾生一聽到這個法門,機緣成熟了,他就很樂意,很高興的說啦,因為佛本意就是要廣度眾生嘛,好,八呢,就是數目字,有八條覺悟法門,第一覺,第二覺到第八覺,那麼大人呢,一般呢,我們世間人說呢有這個道德很崇高的大人,譬如,論語裡面,君子有三畏啦,為天命畏大人,那這個大人是指有道德崇高的人,再來有地位的,這些公親大人呀,譬如說,我們說啦,這個警察叫做大人有沒有,大人,做大官的是大人,這個包青天是包大人,這是有官位的叫大人,還有我們的尊長,尊親長輩啦,父母親大人,這大人,或者是成年啦,成年的大人小孩,這個相對的大人,那麼我們經文裡面的大人指什麼呢,這個筆記裡面有寫啦,做大雄辦大事就是大人,就是做一位大英雄啦,那麼這一位大英雄呢,他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人包涵凡夫一直到等覺菩薩,由凡夫地到等覺都屬於人,知道連等覺不知道他都可以知道,這是指佛啦,而且能夠做一些所無法做的事,譬如說有一次那個虛達長者要替佛蓋這個精舍,這個土挖挖挖,挖到螞蟻在裡面爬來爬去,佛就問旁邊的弟子阿羅漢,這隻螞蟻壽命多久你知道嗎,阿羅漢說啦,說有八萬大劫了,壽命有八萬大劫,佛說還不止,這隻螞蟻呢,七佛出世以來還是螞蟻身啦,成一尊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啦,乘以七,二十一大阿僧祇劫,還是螞蟻,各位想想,佛看一杯水,裡面有八萬四千蟲,很多微生物,佛不用什麼顯微鏡,他眼睛佛眼一看就可以看出來啦,佛看的這個宇宙世界也不用哈伯望鏡,什麼儀器不必啦,他用佛眼一看世界多少,不用,什麼銀河系啦,這個星球,星雲啦,超星群,不必,這個數目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的能力,能夠知道人家不知道的,我們休息一下,起立,問訊,請坐。
研討問題:
一、為何要研究此部經?對吾人有何幫助?
二、此經為介紹八條諸佛菩薩自渡渡他之法,對於博地凡夫的我們適用與否?為什麼?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5/5/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每頁
20
筆 / 共
7
筆 / 第
1
頁 / 共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