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世法資源 佛法資源 大視界 心視野 因果善行 |
讀書會檢索 明倫讀書會 → 因果善行 → 因果善行 | |||||||||||
淡淡的日子裡,生活中沒有特別的漣漪,心中也沒有特別的喜悅,反而有一股愁悶,因為整個時局及社會風氣,彌漫著動亂不安吧! 幾位朋友成立一個即時通訊的群組,共同研讀詩文,某天友人寫到:「深得詩筆,能抒胸中塊壘。」接著又有一人寫到:「讀詩讀文,讀到共鳴處,心有戚戚焉,就能一抒塊壘。」反覆咀嚼這句話,甚有同感。 約一年前,經師友策勵,發心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閱微草堂筆記》。偶爾讀一則、二則不等,每則讀三遍,細究作者下筆的文理脈絡,如何在短短的字裡行間中,完整闡述一則故事,抒發見聞。 剛開始讀時,沒有特別期望得到什麼收穫,甚至是有點打發時間的性質。由於連續的讀,發現每篇都有所隱喻,作者以經年累積的閱歷,藉人、藉事、藉物來影射當時的民情風俗,一發胸中的塊壘,躍然紙上。筆者每讀完一則,或莞爾一笑,或對照現在社會人事,發現有一些相似與共鳴處,帶給生活些許抒懷的效應。 謹從〈灤陽消夏錄二〉,舉兩則故事: 故事一:相傳有位私塾先生,在一個夏天月明的晚上,帶領幾個門生到河間獻王祠堂前的田埂上納涼,並講述《詩經》及科舉可能要考的題目,聲音琅琅如雷鼓鳴鐘;然後,先生要門生,先誦讀經文再講解。 這時,忽然看到祠堂前的古柏樹下隱約有二、三人,試著靠近看,形狀奇異,知為神鬼。先生想祠堂前不會有妖鬼,便上前請問姓名,知是漢代傳注《詩經》的大儒,因謁見獻王來到這裡,先生即請求講授《詩經》的經義。大儒說:「您所講的,我們已聽到,但都不能理解。」 私塾先生自謙是愚人,一再拜請講解精微的詩旨。一位大儒說:「您的學生讀誦的經文,文字漏落顛倒,全然不是我的傳本,我沒有說話的餘地。」語畢,悄然離去。 一會兒,聽到傳來河間獻王的曉喻說:「門外好像有人喝醉酒說話,已經喧嘩很久,可以趕他走了。」 作者說,這都是淵博高雅之士編造出來的玩笑話,用來譏諷只為科舉的庸俗儒生。 短短的故事裡,似乎可反應到現在有世智辯聰者,讀了幾本佛經,博得好名,不辭啟請就宣講佛法。為迎合凡夫眾生的口味,不依祖師註解,臆斷妄測加上許多材料,錯解佛經,還沾沾自喜,聽者、講者都以為得到自在,怎不令人感慨痛心! 故事二:有一位老儒,參加鄉試,晚間來到鎮上,客店已住滿,唯獨一間小屋,因正對馬廄,沒人願意住,老儒只好將就。等住下後,夜深只聽見群馬跳躍,擾得無法入睡,他忽然聽到馬說起話來,就屏住呼吸聽著。 一匹馬說:「我今天才知忍飢挨餓的痛苦,生前靠欺瞞隱藏起來的草豆錢,現在究竟在何處?」 另一匹馬說:「我們都是由養馬人轉生來的,死了才知前生的罪過,現在活著的養馬人卻依然不覺悟,真令人嘆息!」眾馬聽了都嗚咽哭泣起來。 又一匹馬說:「陰府判案也不公,何以王五可以投生為狗?」 有一匹馬說:「陰曹鬼卒曾向我說,王五的錢被偷,少了一半積蓄,所以罪就抵消了一半。」 另一匹馬說:「確實這樣,罪有輕有重,姜七墮落豬身,要受屠宰切割,更不如我們呢!」 老儒忽然咳嗽一聲,眾馬安靜無聲了。鄉試後,老儒經常用這故事告誡養馬人。 這則因果故事,勸人修善要在生為人時,一旦死後做鬼就遲了,鬼心鬼鬼祟祟如何修呢?「死了才知前生的罪過」,這包含了多少懊悔和警世。若能聽入心,應當即刻啟發善心,長養慈悲心;否則,殘忍刻薄定惹人怨恨,必遭果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