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倫讀書會 (http://www.haihui.org.tw)|五體投地
 我要貼文
 修改刪除
 系統管理

讀書會檢索   明倫讀書會佛法資源 → 初機學佛

五體投地
資源提供:洪志明  

  五體投地  藏 密     明倫月刊432期2013/2、3

   禮佛宜慢,頭至地,稍作停留觀想,才是名符其實「稽首禮」。(會性法師《普賢行願品講錄》)

   尋常人,要向佛像下跪禮拜,何其難也!視佛像為泥塑、木雕、畫像,自然不肯頭面接足頂禮。古德云:「歸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從一個佛法門外漢,願全心歸依投靠佛法僧三寶,身心行為已非昨日之我,而是踏出成佛的第一步,當下福增無量。見到佛像,願屈膝下跪,以最尊貴的頭面,接承佛的兩足,精誠作觀,一尊真佛如在目前,如此當下降伏我慢心,已滅如恆河沙數的罪業。

  

   (從一個佛法門外漢,願全心歸依投靠佛法僧三寶,身心行為已非昨日之我,而是踏出成佛的第一步,當下福增無量。)

   五體投地 最尊敬禮

    如何禮佛才算如法?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云,西域致敬的儀式有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最尊敬的儀式是五體投地。如何行五體投地禮?《阿含經》說:二肘、二膝,頂,稱為五體。禮佛時,先正立合掌,右手牽提衣服,然後屈跪二膝,再屈捲兩手,以手承接佛足,最後頭頂叩禮。拜完起來的次第,頂頭先起,其次手肘,最後收膝。

   七種禮佛 有取有捨

   禮佛如何除我慢呢?南北朝北齊時,有一位從天竺來中土的勒那三藏,他「睹此邊方,不閑禮法,情同猿馬」,中國未有佛法,如邊鄙之地,不閑熟禮佛方法,舉止如猿猴野馬,故依佛經譯出七種禮佛方法,了解這七種禮佛法,方能改除惡習,蒙受法益。七種禮佛法是: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心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如碓上下。」禮佛時,爭搶位次,執著位置,心不恭敬,攀緣外境,不能頭、面、手、足五體投地,禮拜時如用杵臼搗米,快上快下,欠缺殷重心。如此禮佛,只能稱我慢禮。

   (二)唱和禮:「謂粗正威儀,心無淨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墮心疲。蓋心散而口唱也。」威儀粗疏,心不清淨,周遭有人就身輕急禮,沒人時就懶惰懈怠。如此禮佛,心散亂而口漫唱佛號,稱做唱和禮。

   (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無厭怠。」口念耳聞佛號,便想是真佛在前,手摩我頭,此時身心內外恭敬,不敢厭倦怠惰。如此身心恭敬禮,功德雖大,因未開啟智慧,往後還會退轉。

   (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以智慧觀想佛的境界,禮一佛等於禮一切佛,禮一拜等於禮拜十法界,因佛的法身圓融無礙。如此禮拜,淨業無窮,果報無限。

   (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是遍禮法界諸佛。」自觀身心等法,從無始以來,不離法性實相,生佛眾生平等平等。今禮一佛,就是遍禮法界諸佛。如一室之中,懸掛百千面鏡子,有人觀鏡子,所有鏡子都現他的像。從體起用,觀想能禮之人、所禮之佛,猶如影像,普遍一切。

   (六)正觀禮:「謂禮自佛,不緣他佛,何以故?一切眾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覺。」禮拜自身本有的佛,不緣他身佛,何以故?因一切眾生,佛性平等。只因迷惑煩惱,不知己身原有佛性,故專禮他佛。若能返照自佛,則解脫有期。

   (七)實相平等禮:「謂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禮所禮性空寂。」前頭六種禮佛,仍存有禮有觀的我,及所禮所觀的佛,此「實相平等禮」,則觀凡聖一如,體用平等,無自無他,如文殊菩薩所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故又名實相禮。

   前三種是就事相上的禮佛,後三種則是就理體的觀想禮佛。第一第二種,不合禮儀,所以除去不用。

  身心恭敬 發願作觀

   勒那三藏所譯七種禮佛,後三種「發智清淨禮、遍入法界禮、正觀禮、實相平等禮」,禮拜時還須觀想,然凡夫心粗境細,觀想難成。今僅就「身心恭敬禮」一法,談如何禮佛?

   (一)須五體投地。為示虔誠,禮佛時應五體投地,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頂。五體投於地上,稱為「稽首」,會性法師在《普賢行願品講錄》云:「禮佛宜慢,共修亦然,頭至地,稍作停留觀想,才是名符其實『稽首禮』。有人拜佛似撈魚,膝未著地即起,毫無意義。以前曾見獅山一老人,為貪多,僅手摸墊,膝、首皆懸,甚不如法,五體縱沒投地,也須投墊,否則,就是我慢禮。」

   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動作緩慢柔軟,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二)須一一發願。依《華嚴疏鈔義疏》說,禮佛時有「總願、別願」。

   剛禮佛時,發總願:「我今五輪,於佛作禮。為斷五道,離於五蓋。願諸眾生,常得安住。不壞五通,具足五眼。」

   別願:

   「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

   「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

   「願我右手著地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瑞,證大菩提。」

   「願我左手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

   「願我首頂著地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上菩提。」

   一堂功課前後的三拜,如何發願?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但每一拜都應發願,絕不能像「碓上下、雞吃米、搗蒜頭、撈魚兒」,點到為止,也不是像木頭人拜上拜下,毫無感情。

   (三)須至誠作觀。佛像雖是泥塑、木雕、畫像,然不離佛的法身,應視為真佛,這須藉助觀想。會公在《普賢行願品講錄》云:「每一身拜無量佛,非凡夫能為,古德註疏多說作觀。若德業深厚,具大智慧,或能做到。不能,則盡己力,恭敬禮拜,一身禮一佛。進而一身禮多佛,再多身禮一佛,終則多身禮多佛。」禮拜時,盡力強觀如佛親臨,則緩緩如法拜去,必定罪滅河沙。

  

   (每一拜都應發願,絕不能像「碓上下」,點到為止,也不是像木頭人拜上拜下,毫無感情。)

   淨土念佛 禮敬諸佛

   參加念佛共修,每支香前後都要拜三拜,道源老法師教人:「在念佛七中,當然以念佛為主。可是在起香之前,要拜三拜。每一支香念完之後,也要拜三拜。尤其在晚上『大迴向』之時,要拜很多拜。這都是用的禮敬諸佛的功夫,但是切不可禮而不敬!必須至誠作觀,方見功效!一定要依著文殊菩薩所說的『禮佛觀想偈』來作觀想。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如是用功,即是將念佛名號與禮敬諸佛融而為一了。

   拜佛可除「我慢障」,未成佛前,身相端嚴,依正殊勝,眾生歡喜親近,未來則畢竟成佛。佛具三明、六通、十力、 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什麼位置都是好地方,唯須「身心恭敬禮」,避免「我慢禮、唱和禮」,方得禮佛真實益。

(道源老法師云,共修前後都要三拜,都要用禮敬諸佛的功夫,不可禮而無敬。)



來源:
閱讀:8265
日期:2013/3/12

【 螢幕捲動 】 【 收藏 】 【 列印 】 【 關閉 】 【 字體: 】 
 
  >> 文章迴響
  網友 鍾清泉2013/3/22 上午 08:43:26 我的迴響  
對佛誠否,僅拜佛一端,可知一斑。
於佛誠者,禮佛時,一舉一動觀佛如在目前,
舉止如法,嚴嚴謹謹,絕不絲毫苟且。
如此一佛一佛拜去,恆沙之罪,焉能不滅?

某些常在佛門出入者,熟諳禮儀,
拜佛時,眼觀八方,身上身下,快如搗葱,
且有餘暇,拉蓋腿布、疊拜墊。
禮云禮云,拜上拜下云乎哉?


首頁 | 前頁 | 後頁 | 尾頁分頁 1/1   
 
文章搜索:標題內容作者 
發表評論


點  評: 字數0



 
授權使用:青創網絡 Http://www.qcdn.net Powered by:QCDN_NEWS Version 1.5.2.23.7.0
Copyright (c) 2001-2002 Qc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