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世法資源 佛法資源 大視界 心視野 因果善行 |
讀書會檢索 明倫讀書會 → 大視界 → 大視界 | |||||||||||
*人文心 中華情 世界觀 科技腦 * 第 259期 98 年5月2日
用「心」掂出書的重量——談閱讀與寫作 林廣 一、 走入閱讀的世界 對任何想要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人,閱讀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寫作能力有一大半是來自閱讀的「高度」。所謂「著作等身」是說一個人著作很多,如果閱讀也能「等身」,寫作的筆力會變得更加犀利。 一般人都比較喜歡讀選集,然而閱讀不能停留在選集的層面。選集最大的意義是讓讀者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與閱讀的方向;但這只是第一步,讀完選集後,最好能挑選 如果說選集是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看風景;閱讀作家則是找一個定點,盡情飽覽其勝。兩者可以兼容,不必互斥。 在閱讀時,儘量不要抱著成見,最好能以空白的心進入一本書,去翻閱隱藏字行間的內頁風景。這樣的閱讀可以讓人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擴大心靈的視野。除了隨興閱讀之外,也可以進行主題閱讀。先選定一個主題,如以「旅行」為主題,可以蒐集名家的旅行作品,編輯成冊,進行比較。經過比較,各家的風格會變得更加鮮明。如果有參加讀書會,或班上有讀書小組,還可以進行討論,甚至編出一本旅行家的文選,這對想要從事主題寫作的人幫助更大! 閱讀可以空著進去,但可不要空著出來。隨手畫線,做讀書札記,標示對每篇文章的評價,會讓閱讀留下深刻的印痕。同一本書,在不同的時空閱讀,可能就有不同的感應,不妨用不同顏色的筆去註記。在寫札記時,也可註明時間,這樣前後比較,不同年代的閱讀心情,就會很奇妙地呈現出來。通常我在閱讀時,都會打星號(☆),三顆☆以上我會再讀一遍。讀第二遍時,我會進一步去探索作品的獨特創意,或分析意象表達的方式,以期有更深刻的領會。 二、 閱讀與寫作的連結 寫作跟閱讀是緊密扣連的。如果要寫散文,最好去買年度散文選來閱讀。這是了解散文趨勢的好方法。從70年到96年,散文風格變化的軌跡,可以從年度散文選看出端倪。如果以十年為分界線,那種區隔更加明顯。我曾思考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把70年的散文放在90年,不知道主編會不會採用?反過來,如果有人在70年就寫出90年的作品,主編是否會有慧眼看上它?表面上,優秀的作品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然而時空因素所形成的「流行」現象,再加上主編的好惡取捨,多少也會壓抑某些好文章,而形成了閱讀的「盲點」。所以,除了年度散文選,還要再閱讀 閱讀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覺與體會。當你在讀一本書時,往往你讀的是你自己。沒有閱讀,書只是單純的存在;你去閱讀,書的生命意涵就會擴大。一本書至少要讀兩遍。讀第一遍,要像走入山林一般,盡情去領略,沒有經過領略的階段,不可能有真正的鑑賞。「領略」是「入」,需要的是「感性」;「鑑賞」是「出」,需要的是「理性」。在鑑賞的過程中,可以先觀摹作品取材的角度,再進一步探索作者處理材料的方法。 主題→取材→寫法(鑑賞的層次) 假設主題是母愛,看作者選了什麼樣的材料?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一篇文章的「創意」就表現在「取材」和「寫法」上。取材有特色,寫法又不凡,自然是一流作品;但這不容易達到,兩者至少要有一項很突出,否則就會流於平淡。例如: 「雖然這是一把老舊的梳子,可是看起來還很光滑,以前母親總是用它來梳頭。現在我用它來替母親梳頭髮,看到她的頭髮都變白了。」 取材還好,可惜「梳子」、「母親」、「我」三者的連結太弱,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平的。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有一小段這麼寫: 「這一把用了多年的舊梳子,滑潤無比,上面還深染著屬於母親的獨特髮香。母親背對著我坐著,花白的每一莖髮根都清清楚楚映在我的眼裡。唉,曾經多麼烏黑豐饒的長髮,如今卻變得如此稀薄,只餘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手掌裡。」 文中,背對女兒的「母親」與為母親梳髮的「女兒」,就被這把深染著母親獨特髮香的「梳子」串連起來。「梳子」同時映現母親過去的豐饒與現今的稀疏,當作者在小小一握的花髮裡窺見歲月的足跡,彷彿進入了母親生命的深層。這就是「每一莖髮根」所要傳達的訊息。 文學的天地是廣闊的,但是只淺嚐不深入去品味,終究無法提升寫作的境界。簡媜說:「一粒稻穀嵌在黃泥上,猶能導出整個夏天的酷熱;一粒橘子掂在掌中,還秤得出全年雨水的重量。」在最單純的存在裡,她照見了宇宙運行的律動。假使掂在你手上的是一本書呢?你會看見什麼,又會聽見什麼? 你真正掂得出一本書的重量嗎? 三、寫作的四個進層 任何藝術的創造都有四個進層: 1.接觸 touch 2.選擇 choose 3.探索 search 4.發現 discover 我將這四個進層,稱為「TCSD」法則。 對寫作來說,接觸非常重要,接觸的是上品,薰染就是上品;接觸的是下品,薰染就是下品。接觸的面可以廣,但一定要做出選擇。例如現代文學三大領域:新詩、散文、小說。一般來說,世界文學主流是小說和新詩;西方比較不重視散文。但每一個作家都須具備寫散文的功力,以此為基準,往上虛構可變成小說,往下精簡可寫成新詩。台灣文學界重視散文,是很特別的現象。散文可以做為小說或新詩的基底,也可以獨樹一幟成為主流。所以,我認為「散文」是所有作家的基本執照。 你可以嘗試各種不同文類的表現方式,但還是得選擇專攻的文類。一個人不大可能三種文類都精通,所謂「一峰突峙眾山環」,要先將這一峰凸顯出來,其他諸峰就會順勢產生幫襯的效用。像詩壇巨擘余光中先生,戲稱自己用右手寫詩,用左手寫散文,他在這兩大文類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卻幾乎不涉及小說創作。初學者在接觸過程中,要反思自己的興趣與創作屬性,這樣或許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 再談探索,前輩作家大都是自己摸索;但全然黑暗不可能走路,過程中總會有「燈」出現。往往走越遠,出現的「燈」就越多。閱讀是一盞燈,老師的指導是一盞燈……,這些燈是明的;還有一盞暗的燈是「自我心靈的探索」,這是任何人無法給你的,只有你能給自己。但是如果沒有經歷這一段摸索,你就無法有真正的發現。有了自我心靈的探索,探索才是完整的。在從事閱讀、創作時,要狠狠的去碰幾次壁,才能體會生命的「硬度」與「深度」。 像簡媜,每一本書就呈現一種不同的風格。她不願耽溺在過去「成品」的陰影裡,不斷去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探索的心,就是她創作的原動力。「總必須跋涉過漫漫黃沙,才覓得著汩汩綠流。」每一個寫作者都要有這種堅持,才能在明暗交替間,創造自己的圖騰。 對探索來說,「冒險」是很重要的。不敢冒險,往往就無法創新。與其寫一篇平凡的作品,不如敞開胸懷大膽去創作。冒險,不只是一種活動,更是一種態度。敢去冒險,探索才會有發現。發現有強、中、弱(冒險的程度會影響發現的強弱),但一定要有發現才圓滿,發現就是創意的呈現。如此,由接觸、選擇、探索到發現,就完成了一趟心靈的旅程。 四、結語:靈魂在傑作裡的冒險 雖然在旅程中,難免會有「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感受,然而當你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時,霍然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又是何等喜悅!最後我要以「靈魂在傑作裡的冒險」(朱光潛談美),來與所有想在閱讀與寫作路途「披荊斬棘」的朋友共勉,希望在這科技、網路昌盛的時代,我們仍然能以文學的光來相互取暖。 讓我們用手掌掂著一本書,去感知歲月的風華與生命的重量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