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講表名相解釋→第十二講表 六度萬行




1 布施―梵語曰檀那,譯為布施。以福利施與人也。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惙己惠人,目之為施。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三、無畏施,以無畏施於人,謂救人之厄難也。(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一切眾生之無畏無過於此,名曰無畏施。)

2 慳貪―惜物而不與人曰慳,貪求而無飽足之心曰貪。

3 持戒―梵語曰尸羅。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也。

4 律儀―律者,法律;儀者,儀則。所制之法律,以防遏過非,因而立身之儀則也。持律儀戒即守諸律儀離過非之戒行也。

5 惡業―乖理之行謂之惡,身、口、意三者作事謂之業。即十惡五逆之所作。

6 善法―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7 忍辱―梵語羼提。譯曰忍辱。忍受諸侮辱惱害而無恚恨也。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忍有三種: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

8 精進―梵語毗離耶。譯曰精進。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昇進,不懈怠故。精進有三種:一、被(同披)甲精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了鎧甲,不怕衝鋒。二、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倦也。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而不倦也。

9 不退―功德善根愈增進而無退失退轉也。

10 懈怠―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也。

11 禪定―禪定是止住散亂的妄心,使他寂靜觀照;亦即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禪定有三種:一、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之四禪八定也。二、出世間禪,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禪定也。三、出世間上上禪,即佛之大定也。

12 靜慮―為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靜即定,慮即慧也。

13 見性―徹見自心之佛性也。

14 散亂―謂凡夫之心流蕩於六塵之境,一剎那亦不止住者。

15 般若―亦譯云智慧,謂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也。通常以其具生善,含多義故不翻。般若者,圓常之大覺也。般若有三種:一、實相般若,為般若之理體。本來為眾生所具,離一切虛妄之相,般若之實性也。是為所證之理體。二、觀照般若,觀照實相之實智也。三、方便般若,分別諸法之權智也。又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詮上二般若之言教,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般若經是也。

16 大覺―佛之覺悟也,即究竟覺也。

17 四弘誓願―諸佛有總願、別願,四弘誓願為總願,一切菩薩初發心時必發此願。以所願廣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緣四真諦而發此四願也。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也。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也。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諦而學無量法門之願也。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而成無上佛道之願也。

18 眾生―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

19 法門―佛所說為世之則者,謂之法。此法為眾聖入道之通處,故云門。又諸法並通於一實,故名為門。又為如來聖智遊履之處,故名為門。

20 佛道―道者,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故名之為道。佛道即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