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講表→第十三講表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徐自民老師主講 八十五年七月            第十三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
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十三講表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十三講表「行門中一特別捷徑」,行是實行,針對解門講的,學佛整個的過程: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中間的一個解、一個行是非常重要。解是研究教理;行就是實行,有禪、律、密、淨四大宗,偏重在實行這方面。四大宗之中,現在專門介紹一個特別的捷徑,特別是跟普通的不一樣。捷徑,徑是一個路,這個路跟普通路不一樣。比如說,在大圓環這個路,開車子要繞這麼大一個圈子才能到達那邊去,捷徑不要繞大圓環,從中間直徑去,直的過去,也許車子還沒到,人走就走到了,多麼快啊,這就是捷徑,這個路最直的,不要迂迴。這張表就講這個道理,分成四個段落來講。

    (甲)、學者感想

    甲這一段,首先講講一般的學者,這個學者就是對於學佛的人來講,一般「學者的感想」,他對學佛有種感想。什麼感想呢?「欣羨理論」,欣是發歡喜心,羨是羨慕,發了歡喜也很羨慕。羨慕佛家理論解說得非常周詳,佛家講法門的方法非常精細。這是佛學,所以一般的學者大多數都是趨向於研究佛學—「多趨佛學」。研究佛學,如中國古時候六朝那個時代,那些文人口裡也有佛法,也談佛法,文章寫詩也有禪的味道在當中,但是他實行嗎?他沒有,六朝那些文人的清談,讀文學史就知道,那些文人很多都是這一類的,他研究佛學,佛學也懂了不少。在現代的話也有,現代寫文章的人也還不錯,從佛經裡面找了些故事,佛經裡面材料非常豐富,他寫的散文、小說::很多很多,那些文章用白話很淺的文字寫出來,一般人看了,非常歡喜。這個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對於接引一般人,把他引導起來讓他認識佛法也好;但是就他本人來講沒有什麼意義,本人只是寫寫文章、研究研究、看看佛學而已,自己不用功夫去實行的話,不能了生死,沒有用處。

    再講「畏視實行」,一般學者為什麼害怕真正去實行呢?把實行視為畏途,看做是個很可怕的事情。想想看,「斷惑」是好不容易,非常難,在佛經裡邊有一個比喻,四十里那麼長的流水,從高處往下流,要從中間把流水截斷,讓它不要流,太難囉。現在用科學辦法也難,不容易的,斷惑就是這麼難。見思惑,思惑就是最難斷的,這不必講它。就講見惑,見惑第一個叫身見,那一個眾生不把我們本身,包括自己的生命身體,全部在這裡,既是全部在這裡,對於這個身體珍貴得不得了,時時刻刻深怕受了損害,珍重自己、保護自己比什麼都要周到,人家隨便說他一句話,自己認為不對了,覺得是受不了了,這就是身見。身體某部分有了病,有人告訴他:你病的不輕,可能是得了癌症。一聽說得了癌症不得了了,心理就受到恐慌了,本來不是那個病,一個人告訴他是那個,兩個人告訴他是那個,有兩三個人告訴他,再加上一個醫生告訴他,那真的是有這個病了,那不得了了。這什麼呢?就是身見在那裡,身見就了不得。所以我們一個人有身見就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要把這個身見斷除,那好不容易啊!

    表面上人家說某某人修行得很好,他自己也覺得很好,有身見、有執著在那裡的話,用一個方法,一下就把他引出來了,不相信你試試看,越是老朽越是,用一句話把他激動起來,他馬上就不是那麼回事情了。但是你可不要真正地去試驗那老先生,這個不得了,罪過的。過去人家講:「寧動千江水」,寧可把千江水擾動起來,「不動道人心」,道人他修道的心,好不容易能夠定得下來,我們修道人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知道自己好不容易能夠把定能夠修得下來,不會發脾氣,長期不會發脾氣,功夫就一天一天進步。我們無緣無故地把人家激動,讓他脾氣發作一下,他功夫倒退了,這個罪過是了不得的,不要隨便試驗。了解是我們自己知道,知道斷惑就是這麼難,既是這麼難,所以一般人怕實行。

    再者「時間」,就算不怕難,我們去修行吧,修行修好長時間,修羅漢小乘只能夠出六道輪迴而已,還不能成佛,就算他出六道輪迴了,那時間多長呢?要先把見惑斷得乾淨,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要斷見惑要多生多劫修,修到成熟了,這一生到人間來,到人間來就一次斷,見惑八十八使,也叫八十八品。思惑貪瞋癡慢,分成欲界貪瞋癡慢、色界貪癡慢、無色界貪癡慢,分成三界九地,斷盡思惑要多久呢?人間修壽命完了到天上去,天上修壽命完了又到人間來修,修滿又到天上,來來回回有七番生死。普通人斷了見惑,證了初果以後,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斷盡思惑,才能證到羅漢果。這個時間多麼長啊!成佛修大乘菩薩法的,「三僧祇劫」,是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數的長時」,阿僧祇就是無央數,就是無止境的數目字。劫就是年月日時的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時間計算單位,阿僧祇劫就是無央數、計算不清楚的那個時候。阿僧祇劫計算的方式有很多。所謂磐時劫,一個大磐石,也許比地球還大,有一個仙人,一百年來一次,來磐石上坐在這裡,仙人輕飄飄的衣服在磐石上掃一下子,一百年來一次,把一座大的磐石掃得沒有了,這個多麼長的時間?這叫磐石劫。若一定要計算數字,那一萬萬為一個億,一萬個億為兆,一阿僧祇劫就是一千個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三大阿僧祇劫有這麼長,所以畏視實行。

    所以「嘗疏學佛」,一個是佛學,一個是學佛,佛學只研究佛家的學問、理論;學佛當然對佛家理論要學,佛理佛法都要學,學了之後還要照這個佛法去實行,這才是學佛。一般學者就怕那樣實行的難,所以「多趨佛學,而嘗疏學佛」。

    這樣嘗疏學佛「等於說食數寶」,我們人饑餓,跑到大飯店裡面,這個菜、那個菜數了半天,你沒有帶錢,人家不讓你吃,不能夠充饑的。數寶,跑到珠寶店數吧,數了半天你沒有帶錢的話,一樣寶你也得不了,沒用處。佛法說「禪悅為食」,不僅參禪叫禪悅,佛法三藏十二部佛理研究,裡面滋味都是禪悅,照這樣實行,到一定的功夫,就得到禪悅了,禪悅為食,比普通飲食更好。寶,佛法僧就是三寶,要真正得到這個寶,就不是數寶了,自己實行,寶就是屬於自己了,這個還是方便講,寶是外來的。像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那就是外來的。其實我們自己有佛寶,自性的真如本性、實相般若這就是我們本有的佛寶。法寶,三藏十二部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文字記載下來的,我們自性中就含有那些道理,真正明瞭通了,像六祖惠能大師,他一個字都不認識,他到黃梅跟五祖學,五祖用方法教他,成天到廚房裡邊做舂米這些工作,結果是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之後,五祖半夜跟他講金剛經,五祖口裡講,他用耳朵聽,也不是把經本攤開,讓他自己看,他不識字怎麼看,最後把衣缽傳給他。傳給他以後,後來人家拿金剛經、任何一部經來問他,他不用看,有問題的話,人家把文字一唸出來,他馬上就跟你解釋,解釋得非常透澈,這就是他自己心性開發出來了,那裡面道理都是從他心性出來,而且是般若智慧,觀照般若、方便般若他都有了。這就是寶,佛寶、法寶、僧寶都在自性中。我們開始學的時候要恭敬三寶,見到僧寶我們要禮拜,這是必須地。講到最究竟就是自性三寶,自性之中就有三寶,只要不說食數寶,實行之後,自性之中就有三寶。當然開發自性三寶難,普通法門當然是難,四十里截流、三大阿僧祇劫,當然難。

    (乙)、門餘大道淨業

    第二個項目「門餘大道」,門餘是八萬四千法門之餘的,普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比如說六度,學那一度、那一法,凡是菩薩道都要學,都要照那樣做,另外那一宗它有它的正當的功夫,用法門修止觀、修參禪,那個都是各有各的法,都難。門餘之外,在那個以外的大道,大道就是淨業,就是淨土宗,修淨業就是門餘大道。雖然前面那麼難,時間要那麼長,這個大道一明瞭,肯這樣修,這一生就能夠了分斷生死、出六道,到極樂世界,六道自然就出去了。到了極樂世界,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成佛,所以這叫做捷徑。

    這個門餘大道就是淨土宗的法門,就是淨業,淨土法門所修的就是淨業,淨業成就了就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修淨業要知道的就非常多,這裡有兩個要點。第一修淨業需要依靠佛的力量—「佛力」,這和一般的佛法不相同的。一般的佛法就叫普通法門,除了淨土宗以外,其他的各宗都是普通法門。普通法門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修持,然後成就,那個時間非常慢的。門餘大道,就是特別法門。佛的力量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在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發心修菩薩道,他遇到一尊佛,叫作世自在王佛,在那尊佛前面發了四十八願,其中有一條大願,他要造成一個非常理想、最完美的國土。他又發一個大願,凡是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他的名字、發願,壽命終了的時候,阿彌陀佛願意來接引到他的國土裡面去。因此我們知道,阿彌陀經裡面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往西邊來看,這個中間要經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土,然後就到達一個國,這個國就是極樂世界樂。看起來好像這麼遙遠,我怎麼去啊?這個不要擔心,我們修得好,到時候阿彌陀佛就來了,親自來接了,他一來接的話,再遠也就到了。就等於我們現在世界上,飛機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時候,要想從中國到美國去,或是到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去,那個多困難啊!說有人到那邊去過了,有的人真是不相信,那裡有這回事情?那裡還有什麼國家?中國就是一統天下,中國以外那還有什麼?講起來人家不相信。可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從我們這裡,或者是從中國大陸到美洲、到歐洲、到那一個地區去、非洲,很快就到了。快到什麼程度啊?就好像從我們這個村莊這一邊到那邊一樣地,所以現在有人說是地球村,地球是縮小到一個村莊一樣,現在大家都相信,在這個之前都不相信。西洋有邏輯,佛學有因明,以這個因明學三支,以我們世間的事情來比量的話,再擴大以我們娑婆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同一個道理。那就是說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就如同我們坐上飛機,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很快就到了,不是太遙遠,這是他的「宏願接引」。

    另外講「示現佛國」,就是當初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他那時候已經出家了,發菩提心,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願,他的名字叫法藏比丘,就要求世自在王佛提供他最理想國土的一個藍本,要求之後,世自在王佛就用佛眼來找,找到之後,就給法藏比丘說,說了二百一十億的諸佛國土,就是從無窮無盡的那些佛土當中挑選出來,都是最好的佛土,然後說給法藏比丘做參考,法藏比丘一聽了之後,就把那些佛土所有的好處、優點,都把他採取過來,就按照理想他自己修,首先要自己修成功,正報修成佛,依報國土也修成功了,這叫「示現佛國」。各位不要認為示現這個可靠嗎?這是真實的世界嗎?一般世間的建築都是憑著建築師設計出來的,設計以後,然後有種種的材料、人工,然後把它建築完成的,這不也是示現的嗎?各種建築物是如此。建築物除了房屋的建築以外,外國有個金字塔,中國的是萬里長城,還有各種的橋樑,都是運用建築的力學、美學種種的學術建成功的,那些力學、美學、工程的學理,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是設計的人心理出來的,沒有那個心思,怎麼能夠設計得出來呢?那不是心理設計的嗎?講到整個地球器世間,唯識講的五法三自性,心所四分,四分講的相分,地球就是相分,整個一個大地球就是我們眾生的相分,這個相分從那裡來的?眾生相分就從我們眾生的第八識和合共同造成的,共同的業力造成大家的第八識,構成大的地球。業力造成,真正是不可靠的,它隨時在變動,任何一個因素一變動的話,它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變化,確實是假的。反過來講,法藏比丘發的願,是願力造成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後來大願完成了,這是願力造成的。諸位想一想看,究竟是願力可靠,還是業力可靠?大家看山永久是山,其實山隨時在變動的,人道眾生死了,他各別的山就帶走了,隨時有死,隨時有生,死了這一個人道眾生,又有一個人道眾生又來了,所以在我們一般看起來的話,這個山好像是不增不減的,其實隨時在增減,大家生死凡夫肉眼看不出來,等到開了天眼通,就看得出來,沒有一時一刻不在變化。反過來講,在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變化,這一層各位要特別注意的。這是示現佛國,宏願接引。

    再講「自力」,我們也不是說學了淨土宗,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自己不用力,這也不行。完全靠佛力,自己不用功的話,就變成外道了。必得要自己的力量,自力加佛力這是二力法門,這個特別法門是二力法門,它才管用。普通佛法完全講自力,自力不是不能成功,是時間太慢了,用功也用得非常辛苦。自力方面加上阿彌陀佛的佛力方面,這個二力,那就非常輕鬆,成就非常快。

    現在介紹自力法門,念佛有很多種,大致講有四種的念佛方法。在台中道場雪公老師傳授的就是持名念佛,而且持名念佛是從明朝蕅益祖師他老人家開始,就專門教我們修持名念佛,因為這個是在末法時代最契理契機,可以真正是三根普被的。其他觀想念佛、觀相念佛、還有實相念佛,那個都不是普通根器的人能夠辦得到的。再講到持名念佛,在上上根持名念佛成就得非常快,中等根器的話,持名念佛也是非常快,下等根器就是一個字不認識的人,只要肯跟著一個善知識來學,照樣也很快就成就,這叫三根都能夠普度,所以持名念佛是有這個好處。

    持名念佛好處在那裡呢?比如說上等根器的人,持名沒有好久的話,就能夠斷惑,阿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一直若七日,念佛念到一念的時候,最快一天他就能夠得一心不亂,或者是到七天之後得一心不亂,從一天到七天他能夠真正得一心不亂的話,就是斷惑了,見思惑就斷了;就是不斷的話,見思惑也是能夠伏得住了,伏得住是不會起現形了,那就跟斷是差不多的,有那個功夫,就可以斷惑了。學習能力比較差一點、根器差一點,包括我們中等根器,以至下等根器,沒辦法很快就斷惑,但是「伏惑」,伏惑就是把見惑、思惑都能伏得住,不讓它起現形。所謂不讓它起現形,就是外界色身香味觸這些個五塵怎麼樣來引誘,我們的心也引誘不起來,我們不受誘惑,這就是伏得住了。能夠伏得住就很了不起了,在我們沒有往生之前,在有生之年,我們一切平安。只要不起惑,伏得住,我們所到之處,一切生活、工作,一切天災人禍於我們沒有份的,為什麼沒有份呢?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的,什麼是緣呢?就是說我們受不住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引誘的話,我們往上面攀緣,外面火災,或種種災難、天災人禍,就把我們過去的因,有這個緣,我也參加一份,就結了果,災難就來了。絕了那個緣,過去生死罪業造的因始終伏在那裡,不會起現形,不會結果的,在我們這一輩子有生之年,一切平安自在,心裡也平安、身體一切都平安,這多好啊。

    當壽命終了的時候,雖然沒有斷種子,惑沒有真的斷,「帶業往生」,為什麼帶業呢?業是業種子,種子沒有斷,在這個娑婆世界,如果不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這個業種子在,生死沒有了,他還要轉,轉到那一道自己不知道。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儘管我們有很多過去的多少業種子在,佛一來接的時候,再多的業,只要我們不起現形,臨終不起顛倒的話,就把它一切帶去了,往生到極樂世界了;一到極樂世界,再多的業種子,到那個環境很快就斷了,自自然然地就斷了。就等於在學校裡面上課,那些師資、研究設備這樣完美,各人家庭裡面再好也沒有學校這樣完備,在學校學習的效果當然好,比自己在家裡自修當然好,在家裡自力自修,到學校裡邊學是二力,一方面是自己用功,一方面學校裡的設備或老師幫助你,這就是二力。帶業往生的二力就是這樣,所以一到極樂世界,當生成就。

   「當生成就」,兩方面的意思。一個我們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這一生就了了分段生死。所謂分段生死就是專門指脫離六道,若沒有離開六道,一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每一生的生命有一定,各人的生命不同,誰能活到幾十年,誰能活到一百年,誰很早就死了,這不一定的,各有各的壽命長短不同。再說身體,人有人的身體,畜生有畜生的身體、身段,一般人講放下身段,人有人的身段,這叫「分段生死」。一期的生命就是一個分段,了分段生死,離開娑婆世界,就了了分段生死。但了分段生死還沒有成佛,到極樂世界還有生死,那叫「變易生死」,變就是變化,易是轉變的意思。變易生死就是一個境界轉變、一個境界轉變,它不是分段生死,是境界上的轉變。如果在娑婆世界要了變易生死也非常難,要不難的話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呢?也很難。但是到極樂世界也是當生,一生就能成就。所以當生成就是兩個意思,一個是了分段生死,一個是了變易生死。了分段生死也是當生就了,到極樂世界了變易生死也是當生就了,就成就。

    所以下面講「超出三界輪迴,了脫分段生死」,後面說到極樂世界之後「皆不退多補處」,不退是不退轉了。不退轉在我們這個世間來講,所謂不退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就是「位不退」,比如說,修小乘的斷了見惑,證了初果,證到初果就不會再退轉,就一步一步地往上證,初果證了以後,按照這個修的話,證二果、三果,一直證到四果,這個位子他不會退了。第二是講「行不退」,行是修行,指的是什麼行呢?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六度萬行,菩薩的行為一方面自度,一方面度化眾生,這種行為不會再退轉了,這是大乘的佛法,他不會退為小乘。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學大乘法不容易,遭遇到種種困難,自己一灰心,這個大乘法不要修了,還是修小乘吧,關起門來在家裡自己自了好了,菩薩道就退了。在這個娑婆世界眾生不好度,修的法也不那麼容易,退的很多,到極樂世界這個大乘菩薩行為不會退的。再說「念不退」,天台宗講教,有藏通別圓四教,就拿別教來講,別教是純粹講大乘佛法,別教菩薩要登初地的時候,才是念不退,初地沒有登上,前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賢位,三十個賢人位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修滿三十個賢人位。修滿了以後,再修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從初地到十地叫聖人。所以修到聖人的地位才叫念不退。我們凡夫起的念頭都是生死念頭,登上初地的時候,那個念頭一轉,生死的念頭斷除了,就是證到真如本性了。證到本性的時候,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跟本性完全相合,念念都是真如本性,這叫念不退。在我們這個世間要修滿一大阿僧祇劫,然後再修四加行登上初地,證到一分法身大士的時候,這才是念不退,否則的話還是有退轉的。但是一到極樂世界就三種不退,皆不退。只要帶業往生,沒有帶業往生就更不必說,任何帶業往生到那邊都是三不退。

    還有很多補處,補處什麼呢?他的程度修得跟佛的智慧、能力、一切一切都是同等的地位了,但是同等的地位,還沒有正式做佛。比如說,現在民主國家是選舉總統,總統當選了,還沒有舉行就職典禮,還沒有成為正式總統的話,只能稱你為總統候選人、總統當選人,必得行過總統就職大典,正式就位了,才正式成為總統。就是在他沒有就職總統之前,他當總統的資格、能力、選民的基礎完全一致的了,他就職就可以當總統了。補處菩薩一切就跟正式的佛是同等的,所以也叫作等覺菩薩,成佛叫大覺,他就是等覺,跟大覺相等。補處什麼呢?他在那裡還沒有做佛,在那兒候補,候補佛。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教化區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雖然現在他的教化已經圓滿,已經不在娑婆世界,轉移到另外一個時空地方去教化,可是現在還是他教化的時機,正法、象法、末法,現在還是他教化的時代。必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滅法之後,再經過多少年的時候,再出一尊佛,那一尊佛來的時候就正式來接任佛的地位。那一尊佛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兜率天彌勒內院,就是彌勒菩薩,現在是補處菩薩、也是等覺菩薩。我們娑婆世界到現在就是這麼一尊彌勒菩薩在那裡候補;而在極樂世界像彌勒菩薩這樣的地位補處菩薩,多得沒辦法計算,多補處。多補處這些菩薩一到極樂,雖然是帶業往生的眾生,到那兒去都可以成為補處菩薩。

    那為什麼皆不退、多補處,不說皆補處,而說多補處呢?比如說我們大家要是發願往生,我們是帶業去的,一去我們也可以在那一生就能夠到達補處的。但是我們一想,我們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的生生世世的父母,計算起來不知道有多少,有父母、有眷屬、有親戚朋友,跟我有緣的眾生那麼多,我們雖然到那裡去,我們要發慈悲心,到補處之前,我們趕快乘願再來,度化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還沒有等得及修到補處的時候我們就回來了,回來在這個世界度化眾生,就不是補處了,就不是一生到補處了。雖然沒有到補處,我們從極樂世界回來的時候,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我知道自己是從極樂世界來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沒有什麼辛苦的,別人看起來你多麼辛苦,自己知道自己一點辛苦也沒有,度化眾生的願也非常深,情況皆不相同。所以在極樂世界因為有很多慈悲心很重的人,他願意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其他十方世界的眾生,類似的情形也是很多的,因此這裡不說皆補處,而說多補處。

   (丙)、方法略舉

    我們怎麼去?用什麼方法?怎麼能夠把淨業修得好?這就要講「方法略舉」。修淨業的方法也是概略地舉出來這三種,也就是信願行這三個字。信,要確確實實地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在那裡說法、阿彌陀佛將來必然來接引我們去。願,是必須要發大願。行,就是持佛名號。這三個就是三資糧,資是船資,資產那個資;糧是糧食。我們古時候要是行路遠,出門到遠處的話,要帶口糧、種種的資糧。在近代的時候不是那樣的,搭飛機要飛機票,各種錢財要預備,這就是資糧。到極樂世界不要其他的,就是信願行。

    信是什麼呢?「如聖言量真實不虛」,信淨土法門,說易就最容易,說難也是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呢?信就不容易,所謂淨土法門叫做難信之法。所謂難信之法,不是說我們普通人,就是懂得很多教理的人,他把普通的佛法、教理都研究明瞭了,比如說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些惑,都研究明白了,斷一品惑如斷四十里流那麼難,他一聽說淨土法門這麼容易,那有這回事情,他不相信,這叫難信之法。能夠確信,那是最好,智慧不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用因明學的比量,剛才講過,用我們娑婆世界建築物也好、用眾生業力造成的山河大地也好,用這個來比極樂世界那個願力造成的,這就是用比的方法。這個如果再不相信的話,那就信佛的言語,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是聖言量,再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也是佛,兩尊佛所講的話,叫聖言量,聖言就是佛講的話。佛講的話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所說的話不實在,或是他的智慧程度不夠,或者是另有企圖,想貪名圖利,說些騙人的話。佛要騙人的話,要騙什麼人?就以釋迦牟尼佛來講,他是一個國家的王子,可以合法合情合理地來繼承王位,他一切都不要,出家修道,他憑什麼要說些騙人的話呢?所以他成佛的話是實語者、如語者,真實語一切都是實在可靠的,所以我們相信聖言量真實不虛。這在阿彌陀經裡面蕅益祖師講這個信有六種,是信自、信他、信理、信事、這種種,我就不再講了,反正就是信。

    願,就是「專修淨土宗,乘願再來」。為什麼乘願再來?這是大乘佛法,一方面修法,一方面要行菩薩道,我們要宏揚佛法,我們才能夠成就,這是不錯的。但是沒有這個弘法的能力,那怎麼辦呢?就要發願,發乘願再來,就是說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不管是集體的也好、是個別的也好,我沒辦法把法門表達出來,沒辦法勸導人家,那就是沒辦法行菩薩道了,沒關係,發乘願再來的心,我現在等於是先透支,等於跟佛講。所謂透支什麼呢?等於助學貸款,繳不起學費,先向政府申請貸款,等我畢業之後,我就償還這個錢,這道理差不多嘛!現在就先讓我自己念佛,念成功,一往生之後我就回來,回來之後我就普度眾生,那就跟申請助學貸款是一樣的。乘願再來,發這個願、這個心,也是大菩薩,也是發菩提心,必得要發這個願。不發這個願,我就感覺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一到那個世界我就享受了,那是小乘,小乘去不了的。

    講到行的時候,有正助雙修,這前面講過了。正功夫就是「持佛名號」,持佛名號你要是持得好,持得「一心不亂」,那就可以斷見思惑的,沒有到那種功夫的話,帶業也行。助功夫就是「止惡修善」,平常的功夫要注意了,不要被外面的五欲色身香味觸那種境界來引誘我們,我們不要受誘惑,心理要保持平靜,不要隨便發脾氣,不要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我們一生平安無事,心理平靜。到臨命終了的時候,平時訓練有素,到那時候心理還是平靜的,這個時候「心不顛倒」,沒有障礙。如果平時功夫不好,沒有助功夫的話,到那時候就會起障礙,起障礙心裡就顛倒,那就不能往生了。所以這個助功夫很重要的,助功夫就是止惡修善,就幫助我們心理平衡,讓我們在任何時候,心理都是很輕安自在的,一般人講心安理得,我們只要是能幫助人,盡量幫助人,罪惡的事情一切不做,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我們都是心安理得,這就是在平常心也不顛倒,壽命終了的時候也就不會顛倒,這就一定能夠往生。

    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就不再詳細講了,各位對這方面要深入研究的話,就看阿彌陀經的註解。

    (丁)、事有特別

    最後這一段「事有特別」,「設喻」先設個比喻。比如說一棵竹子,竹子裡面從根部有一個小蟲在裡面,這個小蟲想從竹子裡面出來,因為在竹子裡面不好受,出來怎麼個出來法呢?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從竹子裡面,從下面根部一個節一個節咬破,咬破一個節就是通過一個節,一直咬到頂上面去。另外一個辦法,不必一個節一個節咬穿,就從竹子旁邊把竹子一咬破就出來了。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都是竹子裡面的蟲,修他宗叫豎出,豎出三界,那個很不容易;修淨土宗就是橫出,從竹子旁邊破了就出來,這樣一講就明瞭了。豎出那麼難,從旁邊咬破出來就容易。因有二力在裡邊。我們自己念佛,好比我們在裡邊咬把竹子咬破,單一的咬破也很難,外邊有外力,正好這個竹子旁邊有個大石頭,外邊有風,我們在裡邊咬,外邊的風搖搖晃晃碰到這個石頭,外面石頭一碰,我們在那邊咬,裡外夾攻,很快就把竹子咬破了。外面石頭的外力量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在裡面就是我們自己念佛的自力,二力法門,所以這是很容易的。

    還有就是「比較」,「其他各宗要先解而後修」,無論那一宗法門教理不解,不能夠修的,一修就是盲修瞎練,若走火入魔的話,往往是學壞了。禪宗不叫人家研究教理去參,他不先研究教理,他參透了,明白了以後,還是要研究教理,不研究教理,他還沒有辦法弘揚佛法。所以都要研究教理的,然後才能夠修。

   「淨宗是先修隨分解」,淨土宗可以先開始修,能夠自己隨分,隨著自己能夠了解什麼程度,隨著個人學習的能力,自己隨分隨力地去求解,這個當然就容易多了。就是不能解的話,跟一個善知識來學,遇到什麼問題,善知識就告訴你,幫助你了解也行,不過這樣的人,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也沒有修這個能力,也沒有求了解的能力,他不能夠離開善知識,他一離開善知識,他自己就不能夠單獨地自修了,所以這個比較要特別注意的。其餘的人就是先修隨分解。

    還有,「他如步淨如車」,他宗就等於說是自己徒步走路,淨宗上車。要到一個地方去,是走路來得快還是乘車來得快?當然乘車子快。這個就是說,他宗了生死成佛,就跟走路自己靠自己兩個腳來走,又累而且又慢。我們淨土宗了生死以及成佛,乘上車子。過去只好用車子來比喻,現在來講就是坐了火箭,一坐上火箭那多快,一升空那太快了,就跟乘火箭是一樣的,所以容易。

    難與易比較的話,其他各宗難是「萬中難得其一」,一萬個人修普通法門,難得一個人成功。淨土宗「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都能去,去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不過這裡要注意的就是說,所謂萬修,注意這個修,要如法而修,如果不如法而修也不行。怎麼如法而修呢?就是切切實實地正助雙修,這一定是萬修萬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