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開示→民國六十一年慎齋堂元旦講話(二) 淨法解脫要義

●雪廬老人述/淨業整理 此表原在桃園講過,那一回講的較淺。今年元旦三天假期,預計講三天,講到昨日發生了變化,故今天拿出此表來講,有特別因緣。二十年來,余在臺灣講經,凡有特別事,必有感應,近年來則多無感應。昨天有一位素不相識的臺北陳居士,忽然持蘇州靈巖山寺所供的西方三聖像來結緣。而昨天余亦有特別感應,忽得二字:一「成」一「果」,「成果」二字正好。此皆是好感應,足見諸位一定有所成就。

今日講表題目:「淨法解脫要義」。學佛就在求解脫,佛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其中以解脫德為第一,不解脫,則不得法身,亦不得般若。佛說八萬四千種解脫法門,而今天所講的「淨土宗解脫之要義」,是淨土宗的解脫法門。淨土宗念佛能往生,往生即得解脫,淨宗為八萬四千法門外一特別法門,其特別處何在?今即講其特別處。請看講表:(講表見第十四頁)知病先不講特別處,恐人不信。先講普通法門,所謂普通者,只此一種解脫方法,佛權巧變化為八萬四千法門來說。普通法門,第一步須信「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何以仍是凡夫?因為心起無明而造業,故佛性顯不出來,在六道中輪迴受苦,不斷起惑造業受苦,凡夫不明此理,反以苦為樂,糊塗至此。

瞭解此理後,就須學佛起修,最後成佛。祖師云:「不修是佛,修也是佛。」不修行,則佛性藏之不顯;依著佛法修,不過是將佛性顯出來而已。如何顯出?本性無法修,包住本性者皆是凡情,故祖師云:「但去凡情,別無聖解」,然凡夫絕不放棄凡情,不僅不肯放下,而且日日往上增加。只要去了凡情,當時便成功,無有佛法,無有秘密,實際道理就在此。

何謂凡情?情者,三字經有說:「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條,即是凡情。世間的聖人主張,發乎情,止乎禮,如此還能保住人身;洋人則縱欲,不得解脫。無情則業盡情空,就成功了,如道家講的「太上無情」,情沒有了,即是佛。

凡情的情,如小說中常見的迷情、癡情,都是沒有聖人的智慧。佛家說「情」為惑,佛法教你斷惑,就是在教你斷情。惑、迷、癡、情四字,指的同一回事,各家說法不同而已,像變一變戲法,大家就不知道了。「但去凡情,別無聖解」,凡夫能知「凡情」者甚少,知者即不投胎了。痴情即惑,吾人認識「痴情迷惑」否?不認識。何以不認識?因為「情」千變萬化,認識這一條了,它又變為另一樁,故佛家想一辦法,將惑歸納為十條,無論惑如何變化,總不出此十原則。十惑如十條樹根,只要找到這十根,砍掉即可解脫。如何砍掉十惑?有自力、自他二力兩種方法。

知方斷(甲)表「自力成就之難」,第一條斷見惑,見惑有「身、邊、戒取、見取、邪見」五種,第二條斷思惑,思惑也有「貪、瞋、癡、慢、疑」五種,見思二惑合計十條。老同修們能把這十條講明白者有幾人?講不明白即不認識,不認識即認賊做子。

先簡介見思十條惑。這十條惑皆能驅使眾生去造罪惡,不能為善去惡,這就是為情所蔽。凡夫有了迷情,人皆不知,現在說斷迷情的方法,只要不為情所蔽、不作惡事,深信因果,就能成功。

何謂斷惑?斷惑須先認識惑,如治病必先診病。病為惑,大夫即念頭,藥是佛法。前五條「身、邊、見取、戒取、邪」為見惑,即思想上的錯誤,一旦改正錯誤思想,就斷了見惑,為「見所斷」,故稱見惑。後五條「貪、瞋、癡、慢、疑」為思惑,思惑為舊名詞,新譯為修惑。修惑很難斷,只聽明白教義,也不能斷,修惑是與生俱來,必須十分用功,漸漸修養調理久了,為「修所斷」,故稱修惑。斷見思二惑,首先必須明理,必須修養,否則不成功,無修養功夫而能成功斷惑,無此道理。

有惑即生死輪迴不斷,欲斷惑甚難,以多生多劫薰染習氣太深,改不了。如蝴蝶見花聞香,糞坑的蛆喜歡接近臭氣,要改變生物的習氣都不太可能,習氣使然的緣故。吾人難斷惑,也是習氣使然。

斷否試驗法不但吾人不明白迷惑,斷不了,二十八天的上帝也斷不了,還在六道輪迴。由此可見,見思惑之斷,必須加功修行,自欲界第一層到三界頂,見思惑共一百九十三品(注),一品一品斷,何其難斷?又如何知道斷了?說一比喻:如汽油桶中,有汽油時一點火就爆炸,若點火不爆炸,則無汽油,欲知油之有無,以火試之便知。但是引火多麼危險啊!油多火大,油少火小,若不危險就表示無油了。

見所斷的惑,第一種錯誤見解為「身見」。吾人都不認識自己,以身為自己,造一切損人利己的罪業,皆是為了此身,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去了小我,才有大我。此為見惑第一。次為「邊見」,或以萬法皆常,或以萬法皆斷,常、斷二見,皆造罪業。「戒取見」,未接觸佛法前,相信的俗情俗理。「見取見」,我看如何如何,自以為是。「邪見」,不與佛法相合,與佛的見解對不上。見惑易斷,難解說。思惑易解說,卻難斷。

再說思惑,「貪」即貪愛,男女飲食名利等一切的愛欲。「瞋」,稍有不順意則發脾氣,所謂:「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癡」,不明理,講正理也不聽,心裡接受不進去。「慢」,自以為誰皆不如我。「疑」,佛說的話也不肯信。

見思十條,即為十大賊寇,為吾人的大冤家,學佛斷此十惑就成功了,並無格外有一佛法。念佛者若仍行此十事,如何成功?甚至能講三藏十二部,而所行者皆此十事,也必無成就之理。

斷見思惑者,如何叫斷了惑?自己可以試驗。前面舉的比喻,汽油比喻十種見思惑,順逆境比喻為火,遇火不燃,表示十惑都斷了。如何斷?要修四諦觀法,逐條斷,一般人必須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斷得盡,證到羅漢果,至於成佛則須三大阿僧祇劫。

注:見思惑:見惑一百一十二品,思惑八十一品,合計一百九十三品。

(一)見惑一百一十二品:欲界之四諦下各有貪、瞋、痴、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惑,合為四十。於色界無色界之各四諦下各除瞋(上界總無瞋毒)為九惑,故合為八九七十二。加上欲界的四十,而為一百十二。唯識述記九末曰:「見所斷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二)思惑八十一品:思惑在九地分九品,而分斷之也。三界分為九地,九地各地之思惑,由上上品至下下品分為九品,故為八十一品。

四尋思要斷惑證阿羅果甚難,怎麼辦?有巧妙方法,叫「四加行」,上來修「四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先觀察萬法的名相,法相宗云萬法名相都不實。次為「義」,即諸法所詮釋的道理,亦不實。第三「自性」,萬法的本體,也無自性。第四「差別」,一些對待比較之事,也是差別假立。此四法所取之境與能取之識,皆由自己的內心所變,假有不實,在加行位時,先修四尋思觀。

四尋思皆明白了,能發禪定,第一叫「明得定」,比喻為「煖」位,火好比是所修的道,漸有暖氣表示接近火了,意謂近道了,這才得了「善根」。再進一步發「明增定」,光明更加大,叫「頂」位,如初四、初五的月光。過了「煖、頂」二位,漸開智慧,叫「如實智」,如實了知諸法之「名、義、自性、差別」。再問自己如何找出此理,分別出來,能印可隨順,此得「印順定」,這叫「忍」位。再進一位得「無間定」,叫「世第一」位。利根者依此法斷惑,一生就直證阿羅漢果,不必如鈍根者須經七番生死,才斷惑證果,但是見惑很難斷。四加行的說法,在小乘緣生論、唯識宗,說法皆不同。

念阿彌陀佛為淨土宗,但禪宗及他宗也有念阿彌陀佛者,何以故?利根者依四加行,當生可成就,但不容易,須得四種定,能否入四種定,還成問題,故有人加念阿彌陀佛,淨土宗的一句阿彌陀佛,即代表了四加行法。

有人會起疑問:「他宗念佛可以斷惑,吾人日日念佛,而不斷惑,豈非矛盾?」其實在彌陀要解、圓中鈔,皆有說到斷惑。但是淨土宗是三根普被,上根念佛能斷惑固然好,中下根人不照此法斷惑,就必須「淨念相繼」,如此則無閒功夫起見思惑了。若不能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便起迷惑,好比還有汽油,遇火就燃燒起來。斷惑甚難,必須依法自己斷,佛只說斷惑的方法,斷不斷全在自己。修學佛法者,離此別無二法。這一百九十三品的見思惑,(注)要一品一品斷,縱使斷了一百九十二品,還有一品惑未斷,仍入六道輪迴。

伏惑即能感佛接引淨土宗特別處在那裡?不斷惑也能了生死。此種方法無人相信,故稱為「難信之法」。淨土宗雖不斷惑,但必須伏惑,如以石壓草,臨命終時,惑被「阿彌陀佛」壓著,阿彌陀佛即來接引往生。如果佛號正念壓不住惑,佛便不來接。這方法他宗沒有,是淨土宗的特別處。有人說:「淨念相繼,在家人辦不到,怎麼辦?」有方便法,只要天天觀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念一動即以佛號壓伏。起貪念時,佛號念到不貪;起瞋心時,佛號念到不瞋,如此就成功了。

已知此特別法門,必得自己實行。昨日臺北有蓮友請來靈巖寺所供的三聖像結緣,正如西方三聖降臨,大家勿辜負了三寶的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