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摘注接蒙→聞法信願分第十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鈔擷】 不可思議功德。釋迦所讚。其義已明。他佛所讚。增此八宇。故徵其義。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 【疏鈔擷】 勝鬘經寶窟云。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日持。

【疏鈔擷】 聞即信義。受即願義。持即行義。

【句解】 聞即聞慧。受謂執受。即是思慧。持謂任持不忘。即修慧也。

【按】 聞思修、名三慧學。信願行、乃淨土三要素。 及聞諸佛名者。 【疏鈔擷】 上六方佛名也。華嚴愒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 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則知聞佛名大非易事。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鈔擷】 諸佛護念。令不退。阿此云無。耨多羅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覺。 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義。但前言生彼國者。皆得不退。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也。

【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順於古不翻。此句正覺之覺字。見釋於經前題中。茲略釋正等。一、其智無邪曰正。無偏日等。二、等者也。合正等正覺而釋。即各經中如來十號之正知義。三、以自利言。揀二乘雖覺而著空。權乘著邊亦非正平等。約利他言。揀權乘雖能利他。未能怨親平等。必以正平等心。怨觀普化。方謂正等。

魏譯大本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眾生。瑜伽師地論云。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無能念全。或能一字。或能二字。有能念全四宇者。即為天人師。法苑珠林言。餓鬼地獄有菩薩憫之。教以念佛。皆不成聲。或以佛號。寫其手掌。字不能現。

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者。以其雖是佛名。亦是經體。又是真言。一句兼備數義。故其功德不可思議。宜其流傳至普且悠久也。以言佛號。大慈菩薩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云。持此名號。即是持一切佛名號。以言經體。經者法也。眾生依法而獲度脫。持此一句。便可了脫生死。視諸通宗通教者。有何遜焉。以言真言。真言本屬秘密。而阿彌陀不加翻譯。固含有多義生善等。實以尊重秘密。為其主因。此句真言。乃世尊金口所宣。更無偽託錯訛等虞。豈非無上秘密乎。師地論云。劫盡之時。能持一二字。或念全四字。即為天人師。聞者或未必信。予謂不必劫盡之時。不必念全四字。今人果能持得一阿字。即能受用不盡。福慧齊資矣。大日經疏曰。阿字是一切教法之本。又曰。阿字是一切字︵悉曇五十字門︶之種子。作觀者。以阿字為一切真言之心。將阿字布於行者之心間。名心作心。數息者。以阿字為出入息三時思維。又大日經疏中。更謂阿以本不生故。具有四用。一、有息災用。二、一切功德具足無缺。即有增益用。三、無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四、 更無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復有釋阿字之義。為菩提心、法門、無二、法界、法性、自在、法身者。研究悉曇聲字者。言之尤詳。難以盡舉。是此一字。已備萬法。況四字乎。可知師地論之語為不誑。而贊者曰萬德洪名。為有由矣。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鈔擷】 此第三重勸也。

【摘要易解】 汝等者。指舍利弗及現前大眾。兼未來一切諸眾生等。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鈔擷】 此言信已生願也。已願今願當願。該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也。先言不退菩提。起下往生。 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鈔擷】 已願已生。佛說經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也。今願今生。佛正住世時也。當願當生。聞經以後。至今日後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鈔擷】 此第四重勸也。經中反覆勸聞、勸願、勸信。約有四重。首言眾生聞者。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而發願也。二言聞是說者。是聞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三言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信受也。四言若有信者。是總結聞已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