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綸貫卷第9-16→持品第十三

持品第十三
 
二萬菩薩奉命宏經。故名持品。重勸八十萬億那由他宏經。故名勸持品。
 

 (丁)此迹門流通第四品也。文分為二。初明受持。二明勸持。
 (戊)初中三。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三諸尼請記。
 (己)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己)二聲聞發誓他國流通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問。此諸聲聞。已成大士。何故不能此土宏經。荅。為引初心始行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復欲開於安樂行品也。
 

 (己)三諸尼請記四。初記大愛道及六千尼。二記耶輸陀羅。三諸尼領解。四諸尼發願。
 (庚)今初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欲汝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憍曇彌。亦云喬荅摩。即瞿曇也。梵音輕重耳。此翻地最勝。乃是剎利尊姓。故以呼之。
 

 (庚)二記耶輸陀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庚)三諸尼領解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幷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庚)四諸尼發願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謙讓此土。意與上聲聞同。又或尼及聲聞。皆是他方緣熟故也。初明受持竟。
 

 (戊)二明勸持二。初長文。二偈頌。
 (己)初中四。初佛眼視。二菩薩請敕。三念佛默然。四順佛意發誓。
 (庚) 今初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眾視默勸而不告敕者。上來雖不別命。而舉持經功德深厚。引證分明。多寶分身。遠來勸發。此之殷勤。事義已足。有欲應命。宜即發誓。不煩復言。又為將護聲聞他方之願。故不稱揚也。
 

 (庚)二菩薩請敕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
 

 (庚)三念佛默然
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庚)四順佛意發誓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幷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二明勸持中。初長文竟。
 

 (己)二偈頌。是孤起。諸菩薩等請護宏經。所以自述宏經方軌。葢由佛於法師品中說方軌竟。寶塔募覓用方軌人。達多引往用方軌者。釋迦即是稟法軌眾。故云以身為牀坐等。今品即是惡世方軌。安樂行是始行方軌。故云住忍辱地等。如後廣明。若不爾者。則宏經無軌。如赤身入陣。自損不虛。被鎧之言不徒設也。就文為四。初明著衣宏經。二明入室宏經。三明坐座宏經。四總結請知。
 (庚)初中三。初總論時節以明著衣。二別明所忍之境。三明著衣意。
 (辛)今初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辛)二別明所忍之境三。初通明邪人。即俗眾也。二明道門增上慢者。三明僭聖增上慢者。於中初猶可忍。第二過前。第三最甚。以後後者。轉難識故。
 (壬)今初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壬)二明道門增上慢者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壬)三明僭聖增上慢者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遂乃)輕賤(在)人間(宏法華)者。(彼為)貪著利養故。(誑妄)與白衣說(相似)法。為世(間無知人之)所恭敬。(外現威儀猶)如六通羅漢。(然而)是人(雖居阿練若。實)懷惡心。常念世俗(名利之)事。(但是)假名阿練若。(耳彼徧)好出我等(宏通大乘人之)過。而作如是(謗)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議。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彼等)常在大眾(之)中欲毀我等(宏法華人)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阿練若。亦阿蘭若。亦阿蘭那。亦阿練兒。此翻無諍。亦翻無喧雜處。凡居阿練若處。為調煩惱。今自舉蔑他。非無諍行。故云假名阿練若也。毗尼藏中。及大寶積經寶梁聚會。並寶雲經。佛藏經等。一一廣明阿練若行。若未相應。且宜尋師進道。何遽守愚自是。願諸行者審自思之。二別明所忍之境竟。
 

 (辛)三明著衣意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雖)為斯(人之)所輕言。汝等(自作此經悉)皆是佛。(然於)如此輕慢(之)言。皆當忍受之。(又)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世尊自當知。濁惡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嚬蹙。數數見擯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鎧者。甲也。忍辱鎧者。以能忍辱。則雖入惡世而不受傷。猶入陣有甲。不被刀箭之所害也。須知四教。皆各有忍辱鎧。如中阿含經。黑齒比丘訴佛云。舍利弗罵我說我。佛即喚舍利弗問之。汝實罵說黑齒比丘不。舍利弗言。心不定者。或說罵。我心已定。云何說罵。如折牛角。不觸嬈人。如殘童子。恥不惱彼。我心如地水火風。淨與不淨。大小便利。涕唾。受而不罵。心如掃箒。淨不淨俱掃。又如破器盛脂。置之日中。渧渧恆漏。自觀九孔常漏不淨。云何罵說於他。又如死蛇狗等繫淨童子頸。慚恥自愧。不罵說他。佛問。如是惡人。汝云何觀。舍利弗荅言。人有五。一身善口意不善。但念其善。不念不善。如納衣比丘。見糞聚弊帛。左捉右舒。截棄不淨而取於淨。念用其身淨。以規我身。棄其口意。以誡我口意。二口行淨身意不淨。亦念其口。棄其身意。如熱渴者值多草池。披草掬水。涼身止渴。三意淨身口不淨。亦念其意。不用其身口。如行路熱渴。唯牛跡少水。若用手掬。水則渾濁。應兩膝跪。兩手憑地。口就吸之以除熱渴。四三業皆不淨者。雖無可用。當痛念之。如路見病人。安置使穩。念此不淨。使得值善知識治其三業。勿令墮落三塗。五三業皆淨。常念是人以自訓況。念齊。願齊。如清涼池。多諸華草。熱渴入中以自蘇息。常念境界以去我惡。此是三藏教中。用苦無常不淨無我空為鎧也。儒者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亦此義也。毗婆沙云。念罵是一語。餘皆喚聲。終日喚聲。於我何為。(阿拘盧奢。此言罵。拘盧奢。此言喚聲。我今不應念其阿字。若有阿字。是名為罵。若無阿字。即是喚聲。)又此方是卑陋語。他方是稱讚語。我若念此卑語。無處得樂。(此例甚多。如尸羅羼提。於此未為美辭。彼方乃是二波羅蜜。又就此土。南北異稱。浙閩殊喚。於彼為讚。於此為毀。不可枚舉。)又觀此字罵。若顛倒此字。即成讚。(如見客去。若云去早。即名為留。若云早去。即名發遣。發遣是罵。留即是讚。又如正食遇客。若云來早。即是罵也。若云早來。即是讚也。世人執覽定有前後。共為讚罵。妄情積聚。言聲性空。)又罵是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罵少不罵多。(十八界中。是聲界少分。十二入中。是聲入少分。於五陰中。是色陰少分。縱此少分是罵。其餘非罵。)又誰成就罵。罵者成就。成就自彼。於我何為。(彼自攬聲以成名句而謂是罵。如醜在彼面。於鏡何干。)又罵是一字。一字不成罵。二字成罵。無有一時稱二字者。若稱後字。前字已滅。又能罵所罵。一時同一剎那俱滅。於我何為。如是等用析空為鎧也。又能罵所罵。皆同幻人。罵字罵聲。皆同谷響。諦觀實我實法。了不可得。云何不忍。此即空為鎧也。又凡夫不了罵空。起諸憂惱。增長三毒。故有三塗法界。或強制安忍。故有人天法界。聖人了罵是空。自斷結使。故有二乘法界。復於罵者生大悲心。念拔其苦。如子狂迷而罵其母。母常憐念冀子病癒。故有諸佛菩薩法界。如此次第觀察罵中出生十界差別不同。用即假為鎧也。今經明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佛即佛寶。告敕即法寶。佛法不二。即僧寶。一體三寶凡聖平等。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翻迷歸悟。持說此經。了知我心。上等諸佛。下等眾生。諸佛之悟。即我心悟。眾生之迷。即我心迷。如此之鎧。即慈悲室。即法空座。一鎧一切鎧。乃圓教鎧也。初明著衣宏經竟。
 

 (庚)二明入室宏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庚)三明坐座宏經
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
 

 (庚)四總結請知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持品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