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綸貫卷第9-16→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見寶塔品第十一
 
塔。具云塔婆。或云偷婆。新云〔窣-八〕堵波。此翻方墳。亦翻靈廟。亦翻高顯。亦翻浮圖。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舍利復論全碎。如釋迦碎身為八斛舍利。阿育王後造八萬四千寶塔以供養之。徧布天下名山。今多寶佛全身舍利不散。故唯一塔。又按律中四處起塔。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今法華實相。諸佛三身皆從此生。諸佛於此而坐道場。諸佛於此而轉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秪此法華。即是三世佛之四塔。先佛已居。今佛並坐。當佛亦然。此塔出來。明顯此事。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世界)瓔珞經云。供養一佛舍利起塔滿四天下。不如供養如來生身。由色身有舍利故。又起塔滿大千供養色身。不如供養法身。由法身有色身故。當知見色不及聞經。以由聞經有法身故。經有偏圓。即法身全碎。功德不等。今經純詮圓理。是全法身。故持經功深。宏宣力大。多寶佛塔。從地涌出。證明此事。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為人)三周說法已竟。從地涌出。出大音聲。再歎善哉。印成實說。即是證前。為開塔故。須集分身。旣開塔已。入塔並坐。大聲普告。召本弟子。由疑地涌方明壽量。展轉為由。即是請後。正為證前請後。從地涌出。四眾皆覩。故言見寶塔品。(對治)多寶示滅。全身舍利儼然不散。又聞其言。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分身雲集。可表應身。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眾覩。故言見寶塔品。(第一義)塔出有兩意。一發音聲以證前。三周說法。流通功德。皆是真實。不同兼但對帶之談。即約教義。二因開塔以起後。聲徹下方。召本弟子。乃明長壽。頓破寂場近成之疑。即本迹義。又久遠之塔從地涌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境智旣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大報圓故。則隨機出應。如分身皆集。由多寶出故。三佛得顯。由持經故。即具三身。普賢觀云。佛三種身從方等生。即此義也。
 

 (丁)迹門流通中。第二見寶塔品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戊)初中三。初明多寶涌現。二明分身遠集。三明釋迦唱募。
 (己)初又六。初現塔之相。二諸天供養。三多寶稱歎。四時眾驚疑。五大樂說問。六如來荅。
 (庚)今初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徧世界。其諸幡葢。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
 

七寶。表性德七覺。七聖法財也。塔表實相之境。法身所依處也。(四教各論七覺七財。今唯在圓。因位亦有七覺七財。今約極果。七覺七財皆是修得。今明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是無作性德。)高五百由旬者。是二萬里。豎表因中萬行。果中萬德也。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是一萬里。橫表萬善莊嚴也。地表無明心地。空表第一義空。以無所破。破無明地。以無所住。住第一義空。故言從地涌出。住在空中。此亦證前起後。七方便人藏理未開。無明所隱。如塔在地。今聞三周開顯。開佛知見。顯出法身。如塔涌空。此即證前。修得法身。久已明著。如塔在空。無能開者。表本地久成。眾所不識。若發迹顯本。了達無疑。此即起後也。若塔從地出。表法身顯。與餘經亦同亦異。菩薩顯法身則同。二乘顯法身則異。若塔在空。開門見佛。表發迹顯本。與餘經永異。若塔來證前。事已彰灼。蓋不須疑。塔來起後。則密有其意。眾所未知也。種種寶物者表眾多定慧而莊校也。欄楯。表總持。龕室。表無量慈悲室。亦表無量空舍。幢幡。表神通勝相。垂諸瓔珞。表四十地戒定慧陀羅尼功德。上嚴法身。下被眾生也。寶鈴。表八音四辯。四面出香。表無作四諦道風吹四德香也。七寶幡葢高至四天王宮。表神通慈力。皆是性德七覺七財所成。皆窮無作四諦之理也。
 

 (庚)二諸天供養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葢技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事解可知。更約理者。三十三天。即表住行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一。妙覺為一。合為三十三。同依實相第一義境也。雨天曼陀羅華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後心亦爾。皆以四十地所有因華歸向法身也。餘諸天龍下。即表內凡外凡等。亦依實相。向果行因也。
 

 (庚)三多寶稱歎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善哉善哉。歎其契理契機也。平等有二義。一法平等。即中道理。二生平等。一切眾生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廣義也。如是如是者。一如法性實理之是。二如眾生根性之是。故皆是真實也。此正證前開權顯實不虛。
 

 (庚)四時眾驚疑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
 

皆得法喜。顯領證前。怪未曾有起住一面。密助起後也。
 

 (庚)五大樂說問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准下荅意。問亦有三。一問何因有此塔。二問何故塔從地出。三問何故發是音聲也。
 

 (庚)六如來荅為三。初超荅何故涌出。二追荅何因有塔。三荅何故發是音聲。
 (辛)今初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此明寶塔為證法華所以從地涌出也。問。前云地涌。今曰東方。何耶。荅。東是述其本緣。涌乃申其昔願。不相乖也。若約表法。則東方為群方之首。所以表開。地涌。所以表顯。
 

 (辛)二追荅何因有塔。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辛)三荅何故發是音聲。由有神通本願故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讚言善哉善哉。
 

釋論明多寶佛不得說法而取滅度。南嶽師云。彼佛告諸比丘。比丘即受化之人。何謂全不說法。當是但得施三。不得顯一。故云不得說法耳。以是義故。雖復滅度。在在處處有說法華。便皆隨喜作證也。問。十方世界。豈無他佛不得開顯。若不開顯。皆應發願。何獨多寶。若不發願。佛道不同。若發願者。皆合聽經。又諸佛化。皆預照機。豈待成佛不得開顯。方始發願。荅。同與不同。開與不開。有願無願。皆是隨緣。若宜有願。皆悉盡來。何慮不集。後方發願。亦是鑑機。初明多寶涌現竟。
 

 (己)二明分身遠集七。初大樂說請見多寶。二明應集分身。三大樂說請集。四放光遠召。五諸佛同來。六嚴淨國界。七與欲開塔。
 (庚)今初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欲開塔。須集佛。集佛即付囑。付囑即召下方。下方出即應開近顯遠。此是大事之由。故是如來神力令問也。
 

 (庚)二明應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須集分身。乃可開塔。正密示本地功德也。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分身旣爾橫徧十方。本地寧不豎超塵劫。
 

 (庚)三大樂說請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庚)四放光遠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徧張寶幔。寶網覆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徧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分身諸佛。多是淨土。惟此娑婆。乃是穢土。佛能於此娑婆穢土說法華經。蓋是難中之難。然因茲穢土。所以必須為實施權。又因施權。所以必須開權顯實。因此顯實。方得具明如來設化之妙。原始要終。罄無不盡。可謂蓮出淤泥也。又復應知。此土釋迦。則指諸佛為分身。各土之佛。又指餘佛及釋迦為分身。此土說法華經。諸佛旣來與欲開塔。各土有說法華經處。諸佛及此土釋迦亦必同往與欲開塔。是則淨穢交徹。彼此互融。賓主歷然。能所不二。一乘實相之旨。法界無礙之宗。昭昭在視聽間矣。
 

 (庚)五諸佛同來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幷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庚)六嚴淨國界三。初變娑婆。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辛)今初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徧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其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徧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辛)二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辛)三更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葢。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徧滿其中。
 

三變土淨。正由三昧。三昧有三。初變娑婆。是背捨力。能變穢為淨。次變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勝處力。轉變自在。三變八方更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是十一切處力。廣普無礙。又初一變。表淨除見思。第二變。表淨除塵沙。第三變。表淨除無明也。問。華嚴經中。十方同名諸佛菩薩。來證所說法門。但云充滿十方。不云變穢為淨。正顯淨穢平等。淨穢無性。又顯自他不隔。大小無礙也。今變穢為淨。則淨穢未忘。移諸天人。則自他相隔。欲容分身而更變土。則大小宛存。得無不及華嚴耶。荅。諸經所用神通。不論多少廣狹。貴在被機顯理。華嚴獨被大機。直顯圓理。故神力境界。雖多且廣。未是難事。今經開小成大。即偏明圓。如破勁敵。故為希有。況淨穢設實有性。何能變穢為淨。自他設果有隔。何能安然被移。大小設果有礙。何能通為一土。當知融絕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顯理者。猶是事理無礙門也。不壞淨穢彼此大小之事。而即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雖顯無淨無穢無彼無此無大無小之理。而淨穢彼此大小之事仍歷然者。正是事事無礙門也。是故若約平等大慧。則華嚴方等般若法華。不應妄計優劣。若約開權顯實開迹顯本。則法華獨擅其功。善讀經者。貴達體宗用相。不當徒以事迹而妄較評。致於如來所說大法。一讚一毀。如讚帝釋而毀憍尸迦也。問。三變土淨。應是首楞嚴三昧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禪。荅。小乘背捨。僅變小千。勝處。僅變中千。十一切處。僅變大千。今開權顯實。即小事禪是首楞嚴。故名雖附小。力用則大也。問。若爾。則隨一三昧。便能三變。何必定用三三昧耶。荅。亦正不壞諸法假名故也。問。若小乘三種三昧。不能徧破三惑。若佛果三種三昧。不應次第破惑。荅。旣首楞嚴即理之事。自能一一圓破三惑。今約三昧。正論功用。復約所表。故云破惑。功用在佛。所表在機。機雖三根已破三惑。後來仍當更破故也。六嚴淨國界竟。
 

 (庚)七與欲開塔又五。初諸佛問訊說欲。二釋迦開塔。三四眾皆同見聞。四二佛分座而坐。五四眾請加處空。
 (辛)今初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大集明若干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云即是釋迦分身。準今經者。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不顯說耳。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咸來與欲也。
 

 (辛)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以右指開。表用權也。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將開後。故以如卻關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迹也。
 

 (辛)三四眾同皆見聞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辛)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辛)五四眾請加處空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問。眾俱在空。分身何故猶處於地。荅。時眾已聞迹門開權。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分身示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各有其致。不須疑也。二明分身遠集竟。
 

 (己)三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於此娑婆。二明付囑時至。謂當入涅槃。三明付囑有在。此復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涌本弟子眾。令觸處流通。又發起壽量也。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三。初頌多寶。二頌分身。三頌付囑。
 (己)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此佛滅度。無央數劫。處處聽法。以難遇故。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住。常為聽法。
 

 (己)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如恆沙等。來欲聽法。及見滅度。多寶如來。各捨妙土。及弟子眾。天人龍神。諸供養事。令法久住。故來至此。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淨。諸佛各各。詣寶樹下。如清淨池。蓮華莊嚴。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徧十方國。眾生蒙熏。喜不自勝。譬如大風。吹小樹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上明分身遠集。共有七文。今頌甚略。初三偈。頌第二應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三請集。次一偈。頌淨國界。後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己)三頌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
 (庚)初中三。初募覓其人。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三釋勸意。
 (辛)今初
告諸大眾。我滅度後。誰能護持。讀說斯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辛)二正舉三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辛)三釋勸意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為是經故。亦復供養。諸來化佛。莊嚴光飾。諸世界者。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即為供養三佛。若說此經。即為具見三佛。所以釋勸意也。初舉三佛以勸流通竟。
 

 (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
 (辛)初中三。初誡勸。二正舉難持以勸。三釋難持意。
 (壬)今初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壬)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壬)三釋難持意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餘年。未曾顯說。即無量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之深談佛意者。此經體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初正舉勸竟。
 

 (辛)二釋勸意三。初重募持經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壬)今初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壬)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湻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此化他勝行也。見寶塔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