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綸貫卷1-8→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為也。以神力故。無而倏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譬二乘涅槃。(城)權智所為也。(化)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蘇息引入。(三藏蘇息。二酥引。法華入。)實未究竟。(化)而言滅度。(城)權假施設。故言化城。喻如前釋。此因緣釋也。(若從機說。無而倏見。見已生喜。卽世界益。得入蘇息。卽為人益。防非禦敵。卽對治益。而言滅度。第一義益。若從應說。權立此城。卽世界化。為生小善。卽為人化。且除見思。卽對治化。終引入大。卽第一義化。)約教者。三藏於涅槃生安隱想。生滅度想。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釋論云。如父過險。一腳入城。一腳門外。憶其子故。從城入險。誓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別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將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也。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圓教言化者。在昔斥奪。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動執開權。方云是化。乃至顯實。化乃成真。卽寶處故。故知藏通謂極非化。別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與藏通教言同意別。言今是圓教意者。亦從破計。故且云化。若開顯已。無非真實。)本迹者。若從機說。應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若從應說。則迹示說化也。觀心者。觀因緣生法卽空。是入化城。因緣卽假。是出化城。因緣卽中。是歸寶處。又觀空卽中。則了化非化。卽權而實。又化城寶所。通論六卽。心性本空。無不空時。理卽化城也。心性本中。無不中時。理卽寶所也。聞此理性。能生信解。為名字化城寶所。圓伏五住。為觀行化城寶所。乃至究竟。例此可知。問。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答。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若從初。應稱宿世。經家從末。故言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思惟以明機緣。中根疑厚。加以譬喻。深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明機緣。下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遠機緣。若從久遠之始。則名宿世。若從中間。則言化城。若從究竟。則言寶所。經家處中標品。收得初後。從此義便。故言化城喻品。(正法華名往古品。所以有此問答。)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標化不失實也。


 (戊)三因緣說週二。初正說因緣。二授下根記。其領解述成二意。文或前後不定。又領解或默念發言不同。文少不足分品。故皆入授記段中。
 (己)初正說因緣二。初先明知見久遠。二正明宿世因緣。
 (庚)初中二。初長文。二重頌。
 (辛)長文為三。初出所見事。二舉譬明久遠。三結見昔如今。
 (壬)今初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壬)二舉譬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壬)三結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顯如來三達遠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虛。然後說宿緣也。當知十世古今。的確始絡不離當念。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由無明故。妄計遷滅。于遷滅中。有憶有忘。就彼所憶。有遠有近。然所憶若遠若近之事。並是現前一念所變相分。非于心外別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憶十年二十年事。亦復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來豎徹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遠見。佛旣無明斷盡。心性洞朗。故豎極三際之始終。橫極法界之邊際。炳然知見。何足致疑。長文竟。


 (辛)二重頌三。初頌所見事。二頌舉譬明久遠。三頌見昔如今。
 (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壬)二頌舉譬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共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壬)三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卽空故淨。卽假故微。卽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體圓滿故無漏。用通達周徧故無所礙。初先明知見久遠竟。


 (庚)二正明宿世因緣二。初廣述。二重頌。
 (辛)初中二。初結緣之由。二正結緣。
 (壬)初又二。初遠由。二近由。
 (癸)初又二。初明大通智勝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子)初又五。初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五請轉法輪。
 (丑)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丑)二成道前事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現前。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苦行六年。彌勒卽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前。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也。但緣宜賒促。應示長短耳。一切八相垂迹之處。皆先破魔。準說法華。亦應先漸。復云破魔。似同穢土。若準壽長。復非穢土。故知同居淨穢。其相葢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爾時(佛未坐道場前)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咸作是念)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逮佛)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丑)二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後眷屬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十六王子若約表法。卽自行化他八正道也。
 

 (丑)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旣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結云當轉無上輪。當知卽是請滿字教。如今佛華嚴也。初明大通智勝成佛竟。


 (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二。初威光照動。二梵王來請。
 (丑)今初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佛降神時。初生時。成道時。法爾世界震動。大光普照。但有緣者遠在他方亦覺。無緣者。近亦不知耳。觀心釋忽生眾生者。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暗。若修觀慧。本性理顯。又兩山是二諦。其間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無分別智光。照本有三諦洞明也。


 (丑)二梵王來請五。初東方。二東南方。三南方。四總舉餘六方。五上方。
 (寅)初東方六。初覩瑞驚駭。二互相問決。三尋光見佛。四三業供養。五請轉法輪。六如來默許。
 (卯)今初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卯)二互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卽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徧照於十方。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卯)四三業供養
卽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卽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問。梵天雨華如須彌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答。不思議事。彼此不礙。


 (卯)五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縏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旣云度苦眾生。卽是請半字教。如今鹿苑。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諸佛受請之儀。法爾皆是默許。隨順先佛規則故。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擊道存故。初東方竟。


 (寅)二東南方六。初覩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
 (卯)今初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卯)四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卽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卯)五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此亦同前請半字教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二東南方竟。


 (寅)三南方六。初覩瑞驚駭(至)六如來默許。
 (卯)今初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埸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卯)四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卽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饑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鉢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卯)五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旣云無上法輪。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卽是請對半明滿之教。如今方等也。


 (卯)六如來默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竟。


 (寅)四總舉餘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列十方梵。正法華中。先四方。次四維。次上下。並是隨譯者意。不詳梵本次第如何。


 (寅)五上方五。初覩瑞驚駭(至)五請轉法輪。十方請竟。世尊卽說。故無默許也。
 (卯)今初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卯)二互相問決
卽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卯)三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目*矦〕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卯)四三業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卽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卽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前東南方云百八十劫空過無佛。南方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見。今云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機緣不同。見佛奢促若此。蒙光並集。豈偶然哉。以古例今。理無二致。一見一聞。咸從感應。聞法之士。宜何如作欣幸難遭想也。


 (卯)五請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旣云以大微妙音敷演無量劫習法。又云度苦眾生等。卽是請帶半明滿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道同。不應偏請。如今佛自始至終。具轉五味法輪。一一皆是酬梵王請。彼亦應然。今寄文便。十六王子初請華嚴。乃至上方請于般若。十六王子後請法華。節目宛然。今古一致也。初明結緣遠由竟。


 (癸)二近由。由佛受請說法。故得覆講結緣也。文為二。初轉半字法輪。二轉廢半明滿法輪。
 (子)初中三。初受請。二正轉。三聞法得道。
 (丑)今初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丑)二正轉。此中應說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說者。正為下根論結緣開顯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成道。亦必演大華嚴。以非結緣正由。故略不說。就文為二。初明四諦。二明十二因緣。
 (寅)今初
卽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三轉者。一示轉。二勸轉。三證轉也。示轉者。謂此是苦。三界二十五有果報。皆是生死苦法。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苦不樂是行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此是苦集。三界見思煩惱。及有漏善不善不動三業。的是招苦之因。更無異因。此是苦滅。謂見思滅故有漏滅。有漏滅故生死滅。惟有此處寂靜安隱更無餘處。此是苦滅道。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依四念處。具足三十七品。入三脫門。乃為滅苦之道。更無餘道也。勸轉者。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也。證轉者。謂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也。何故三轉。諸佛說法。法至于三。為眾生有三根故。為生聞思修三慧故。為生見修無學三道故。十二行者。一約教。二約行。約教者。卽示勸證是也。(三四十二)約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苦類忍為明。苦類智為覺。餘三諦亦爾。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且約一諦。名十二行也。十二諦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教十二為能轉。行十二為所轉。教輪則能轉唯是一權智。所轉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約一人。今就見諦道。三乘利根聞示轉。卽各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也。輪者。轉也。將佛心中所悟法門度入彼心。故言輪也。又輪者。摧碾也。眾生聞教起行。摧破諸惑。故名輪也。沙門不聞。尚不能知。何況能轉。支佛雖悟。口不能說。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天魔梵等亦爾。故云所不能轉也。然此四諦。義通大小及以偏圓。所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隨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義中明華嚴經有四聖諦品。文殊承佛力所宣。豈可判作但聲聞法。


 (寅)二明十二因緣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者。十二因緣。還是別相說于四諦故也。無明行愛取有五支。還是集諦。其餘七支。還是苦諦。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還是滅諦。觀因緣智。卽是道諦。故云及廣說也。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圓。所謂思議生滅。思議不生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滅。略如玄義中明。華嚴經六地菩薩。十種觀察十二因緣。成就般若無分別智。豈可判作但辟支法。今且依唯識。稍示思議生滅之相。一無明者。謂發業無明。卽是異熟果愚。不了善惡定有果報。及真實義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發正招生死之業。雖瞋慢等。皆能發業。無明是主。故偏說之。二行者。卽彼無明所發善惡不動三種有漏之業。能感將來真異熟果。此二共名能引支也。三識者。由無明行為能引故。所引將來總報種子。四名色者。由有總報識種子故。卽具將來初受生時歌邏羅等種子。受想行識四陰為名。色陰為色。五六入者。旣有識名色種。卽具將來六處種子。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者。旣有識名色六入種。卽具將來六根觸境之時觸心所種。七受者。旣有識名色六入觸種。卽具將來領納違順等境三受心所種子。此五皆名為所引支。以無明不發引業則已。旣發引業。法爾卽引此五種子。不失不壞。故名為所引支也。八愛者。謂由無明與行。旣引將來識等五種得成就已。復由迷事無明。不了境虛。妄于所受而生貪愛。雖于逆境。亦起瞋等。而愛習如水。最能潤生。故偏說之。九取者。謂由愛故。種種追求所愛境界。深生染著。十有者。謂由愛取所起業力。數數滋潤識等。五支之種子故。種子被潤而生有芽。定感將來異熟果報。此三共名能生支也。十一生者。謂後有之芽。旣已成就。捨此生已。卽受彼生。十二老死者。謂旣生已。漸漸衰變。名之為老。終歸無常。名之為死。此二皆名所生支也。前十是因。同約現在。後二是果。別約未來。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今世十支。復感後世生死。三世因果。輪迴不絕。故名十二因緣生相。卽苦集二諦而廣說之者也。若厭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卽厭生。知生由有。知有由取。知取由愛。愛由于受。受由于觸。觸由六入。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識。識由于行。行由無明。無明止是妄想顛倒故有。更無所由。正念觀察。不愚于異熟果。深信為惡得殃。為善得樂。不愚于真實義。深信三界內是苦。出三界是樂。是名觀因緣智。以是智故。無明則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故名十二因緣滅相。卽道滅二諦而廣說之者也。料簡十二支義。更有多門。非此所急故不備錄。分段生死旣爾。變易生死亦有緣生緣滅之相。分段十二。卽思議生滅也。若達卽空。卽思議不生滅也。變易十二。卽不思議生滅也。若達卽中。卽不思議不生滅也。又復若悟不思議不生滅者。則分段十二。亦卽不思議不生滅也。故曰。惑卽般若。業卽解脫。苦卽法身。當處清淨。當處自在。當處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二正轉竟。


 (丑)三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受一切法者。卽不受四見。證初果也。於諸漏心得解脫者。卽脫盡見思諸縛。證無學也。深妙禪定者。觀練熏修諸禪。卽俱解脫也。問。四諦十二因緣。旣通四教。亦有證大者不。答。例如釋迦初說三歸五戒。尚有八萬諸天悟無生忍。佛佛道同。彼安得無。今文意在略敘結緣之由。何暇廣述往古祕密不定等益。初轉半字法輪竟。


 (子)二轉廢半明滿法輪七。初諸子出家。二請法。三所將亦出家。四佛受請。五時眾有解不解。六時節。七說已入定。
 (丑)今初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根通利。卽六根清淨也。又六根互用曰通。證佛境界曰利。智慧明了。卽開示悟入也。(初約相似位釋。次約分證位釋。)


 (丑)二請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已具足。愍諸方便。重請佛開權顯實也。聲聞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我等志願如來知見者。此法華經。但明佛之知見。唯志於此。卽正請滿字廢半之文也。


 (丑)三所將亦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卽聽許。


 (丑)四佛受請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過二萬劫者。上施三旣久。不容中間無事。朢下頌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頌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諸方等經。多明不可思議事行也。頌中又云分別真實法。卽是大品明實相般若意也。


 (丑)五時眾有解不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信受則能宏通。信解則能入實。疑惑不解千萬億眾。卽與十六子結法華緣者也。問。自佛受請以來。已過二萬劫矣。何故十六王子。猶不進具而稱沙彌。旣是沙彌。云何復稱菩薩。答。十六子本是菩薩。急于學大乘故。無暇進具。始終現童子身也。沙彌得受菩薩大戒。自是諸佛常規。何足致疑。雖受大戒。位仍沙彌。未嘗僭越比丘。以亂住持僧寶之體。例如文殊大聖。一切行坐。皆讓摩訶迦葉。經有明文。人自不察耳。問。千萬億眾旣不能解。何不令如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答。生疑亦得作結緣眾。故不遺也。若生謗墮苦。乃須遺耳。卽今佛說法華時。安保無生疑者。


 (丑)六時節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問。相傳釋迦說法華經。僅得八載。已自難信。謂開權顯實。開迹顯本。要言不煩故也。彼佛于八千劫未曾休廢。不知所說云何。答。只此開權顯實四字。假使恆河沙劫。說亦不盡。何況僅八千劫。僅八年耶。且如諸法實相數語。義理浩然。該徹百界千如性修因果橫豎三法。罄無不盡。便可窮未來際而演說之。何況開迹顯本。具明嚝劫不思議事耶。又如地湧菩薩。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便經五十小劫。諸佛出廣長舌現神力時。便卽滿百千歲。柰何以凡夫心。欲測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耶。


 (丑)七說已入定
說是經已。卽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此正是結緣之近由。由佛入定。諸疑惑眾無處諮問。十六王子。為不解者覆講說經也。文中明入定處所。卽是靜室。正入定。卽是住於禪定。入定時節。卽是八萬四千劫。然諸佛無不定心。寧有出入。秪因時眾機緣在十六子。結緣齊限應爾許時耳。初結緣之由竟。


 (壬)二正結緣二。初法說結緣。二譬說結緣。
 (癸)初中三。初明昔共結緣。二明中間更相值遇。三明今日還說法華。
 (子)初中二。初覆講利生。二佛起稱歎。
 (丑)今初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沙彌升座。不惟十六菩薩為然。只今毘尼藏中。亦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令發大菩提心。卽名為度。誓願。當作佛已過于世間。卽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


 (丑)二佛起稱歎二。初正稱歎。二勸親信。
 (寅)今初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寅)二勸親信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此昔佛普懸授記之文也。初明昔共結緣竟。


 (子)二明中間更相值遇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值遇有三種。一者從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于今。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則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教。三者但論遇小。不論遇大。或初雖受大。退後無機。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盡。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此人卽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緣。復于中間唯習于小。今遇王子。初且聞小。人見釋迦一代教中一分聲聞未發心者。便卽判云永滅不發。是則不知如來長遠之化。)問。如上塵數多劫。今始得阿羅漢。當知無生法忍。何易可階。答。一云。大聖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或說佛道長遠。或說佛道易得。或隨世間所欲。或為發生宿善。或對治厭道長者說短。於道生輕易想者說長。或為聞說長短。卽得入第一義。當知言如許劫方今得羅漢者。乃是權行四悉檀。引諸實行令入道耳。又理無長短。長短在機。但須不篤自勤。何須論他時長時短。


 (子)三明今日還說法華二。初先結會古今。二正明還說法華。
 (丑)初中二。初結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
 (寅)今初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阿閦。此云無動。


 (寅)二會弟子古今四。初明本結大緣。二釋今住聲聞疑。三正結會古今。四釋未來弟子疑。
 (卯)今初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初聞法時。皆為無上菩提。所謂三乘初心。不愚于法也。但此後有退不退。致使得脫前後差別耳。


 (卯)二釋今住聲聞疑
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先明此諸眾生。大通佛時從我聞法。便為無上菩提。何故直至于今。猶有尚住聲聞地者。釋曰。我常教化之以無上菩提。但由是諸人等。應以是權小法漸入佛道故也。又有疑曰。何故是人應以是法漸入。釋曰。良以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故也。


 (卯)三正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汝等諸比丘。卽結會于今有住聲聞地者之古今也。及我滅度後聲聞弟子。卽結會於今不盡之古今也。


 (卯)四釋未來弟子疑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疑者云。現在聲聞。得聞佛說法華。開顯悟入。可是結緣之流。未來者不聞法華而入滅度。豈能捨小而入一乘。釋云。彼雖生涅槃想。仍生方便有餘土中。受變易身。我于彼土。仍必為說是經。必令入一乘道。更無餘乘也。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正斷疑也。三是方便假說。其實決無三也。初先結會古今竟。


 (丑)二正明還說法華二。初明應時故說。二釋前開三意。
 (寅)今初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涅槃時到者。諸佛出世化道將畢時也。如迦葉佛日月燈明佛等。說此經竟。卽入涅槃。釋迦亦于此經唱滅不久。故此經為最後極唱也。眾清淨。卽斷德成就。信。是四不壞信。解。是無漏正解。了達空法。是證于真諦。皆卽智德成就。智斷旣立。又復深入禪定。具二解脫。堪聞大教。能信受也。又眾清淨者。得三藏教益。免火宅難也。信解堅固者。得方等教益。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者。得般若教益。能轉教人也。集諸菩薩。是會親族也。及聲聞眾。是命其子也。假使涅槃時到而眾不清淨。亦不能說此經。如多寶如來。以現世無機緣故。不得說法華經。所以留全身塔。誓于滅後處處作證也。


 (寅)二釋前開三意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若實無二乘得滅度者。何故如來前說權教。釋云。如來深知眾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塵。弊於五濁。故先說三。令破濁免難。後說一也。初法說結緣竟。


 (癸)二譬說結緣二。初立譬。二法合。
 (子)初中二。初導師譬。二將導譬。
 (丑)今初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五百由旬者。若約果報。刖同居分段處為三百。方便變易處為四百。實報變易處為五百。若約煩惱。則三界見思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也。險難惡道。譬生死因果。分段變易。卽果險難。見思五住。卽因險難。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道有二種。一雖曠絕。有人可依。二者曠絕。無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則雖曠絕。有人可依。若生死煩惱無涅槃菩提。藥中無病。病中無藥。則嚝絕無人怖畏處也。(別圓二教。非曠有人。通教二乘。曠而有人。三藏二乘。曠而無人。故為此人設化。)若有多眾者。譬王子所化未脫之眾也。欲過此道至珍寶處者。譬發心為求無上菩提也。有一導師者。譬第十六王子也。耳清淨曰聰。意清淨曰慧。眼清淨曰明。餘根清淨曰達。總而言之。卽六根清淨也。又慧卽一心三智。明卽具足五眼。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者。雖是險道。有塞有通。具方便者。卽塞成通。乏善巧者。卽通成塞。資糧。器械。膽識。勇力。皆須具足。前路水草。皆須諳識也。


 (丑)二將導譬三。初所將人眾譬。二中路懈退譬。三滅化引至寶所譬。
 (寅)今初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譬本結緣未得脫者。本緣不失。而為導師所將也。


 (寅)二中路懈退譬又二。初退大。二接小。
 (卯)今初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中路非半途也。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間而起退意。故名中路。白導師者。大機已退。小機可生。以此冥感法身慈悲。義如白也。疲極者。譬善根微弱。無明所翳也。怖畏者。譬憚惡生死也。前路猶遠者。譬三惑難斷也。由乏大乘勇力。故疲極。由乏大乘膽識及資糧器械。故怖畏。由不諳識前路水草。故云前路猶遠。


 (卯)二接小二。初方便設化。二歡喜前入。
 (辰)今初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佈。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多諸方便。譬如來權智能擬宜也。此等可愍。知其無大機也。化作一城。知其可小接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卽是勸令前進。譬勸轉也。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卽是示城可住。譬示轉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隱。卽是讚城功德。譬證轉也。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今佛未開顯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語。若論密聞。則便不妨。若論宿世。應有是言。何者。王子旣知彼等退意。卽教化云。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訊息。然後更行大道。亦可隨意也。又開權顯實後。卽得說之。如涅槃經中諸取羅漢者。皆是其義。


 (辰)二歡喜前入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大歡喜。譬聞慧。歎未曾有。譬煖位。免惡道。譬頂位。快安隱。譬忍位。前入化城。譬見諦位。已度想。譬得盡智。安隱想。譬得無生智。又巳度想。譬具智德。安隱想。譬證斷德也。二中路懈退譬竟。


 (寅)三滅化引至寶所譬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旣得止息。無復疲倦。卽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旣得止息。譬免難。無復疲倦。譬大乘機發。寶處在近。譬顯實。大城化作。譬廢權也。寶所有二義。若約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如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若約分入。卽以初發心住為寶所。如上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也。問。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論無異。別論有差。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火宅。約行開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云。各乘大車。遊于四方。嬉戲快樂也。信解。約人開三顯一。結會作人卽長者子。文云。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藥草。約差別無差別明權實。不的去取。但眾生不知。佛令其知。若知七種差別。卽知權。同依一理無差別。卽知實。差而無差。無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此約自行權實二智。隨自意語。故佛能知。而眾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後知不知明權實也。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是大小兩理。破除二乘權理顯如來真實一理也。下文五百領解。舉衣珠為譬。亦是約理也。此隨文相一往而說。仍一一文並具四一。並是如來能知。眾生不知。知卽開佛知見矣。初立譬竟。


 (丑)二法合二。初正合。二舉譬帖合。
 (丑)初中二。初合導師譬。二合將導譬。
 (寅)今初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如來。合導師也。汝等。合多眾也。生死。合果險難。煩惱。合因險難也。長遠。合五百由旬也。應去應度。合善知通塞之相。亦合欲至寶處也。


 (寅)二合將導譬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卽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眾生三字。合所將人眾譬也。但聞一佛乘至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佛知是心至說二涅槃。合化作一城譬也。己出同居未到實報。兩楹之間。名為中道。有餘無餘。名二涅槃。亦是聲聞緣覺二人所證。名二涅槃也。若眾生住於二地以下。合滅化引至寶所譬也。初正合竟。


 (丑)二舉譬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旣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寶處在近。帖合顯一。初廣述竟。


 (辛)二重頌二。初頌結緣之由。二頌正結緣。
 (壬)初中二。初頌遠由。二頌近由。
 (癸)初又二。初頌大通智勝成佛。二頌十方梵王請法。
 (子)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等眾。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幷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初三偈。頌第二成道前事。次一偈。頌第三正明成道。後二偈。頌第五請轉法輪。兼第四眷屬供養。略不頌第一佛壽長遠也。


 (子)二頌十方梵王請法二。初頌威光照動。二頌梵王來請。
 (丑)今初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丑)二頌梵王來請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幷奉上宮殿。諸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前三偈。頌東方。後二偈。總頌九方也。初頌遠由竟。


 (癸)二頌近由二。初頌轉半字法輪。二頌轉廢半明滿法輪。
 (子)今初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初半偈。頌受請。次偈半。頌正轉。後三偈。頌聞法得道。言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者。謂此有故彼有。卽指無明為行之生緣。行為識之生緣。乃至生為老死之生緣也。知其過患。則當用觀智力滅彼無明。此滅故彼滅矣。


 (子)二頌轉廢半明滿法輪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初二句。頌第一諸子出家。次六句。頌第二請法。略不頌第三所將亦出家。但以營從二字該之。佛知下二偈。頌第四受請中二萬劫。先說方等般若。次二句。頌受請正說法華。略不頌第五有解不解及第六時節。後一偈。頌第七說已入定也。初頌結緣之由竟。


 (壬)二頌正結緣二。初頌法說。二頌譬說。
 (癸)初中三。初頌昔共結緣。二頌中間更相值遇。三頌今日還說法華。
 (子)今初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子)二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子)三頌今日還說法華二。初頌結會古今。二頌正明還說法華。
 (丑)今初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一偈。頌結師之古今。次二偈。但頌會現在弟子古今。略不頌未來弟子也。


 (丑)二頌正明還說法華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但頌應時故說。略不頌釋開三意。初頌法說竟。


 (癸)二頌譬說二。初頌立譬。二頌法合。
 (子)初中二。初頌導師譬。二頌將導譬。
 (丑)今初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長文云曠絕無人。今頌云迥絕多毒獸。人譬菩提涅槃。獸譬煩惱生死。獸多且毒。正以小機見思惑重。五濁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水譬禪定。草譬智慧。強識二句。頌聰慧明達。在險一句。頌善知險道通塞之相。餘可知。


 (丑)二頌將導譬二。初頌所將人眾中路懈退。二頌滅化引至寶所。
 (寅)初中二。初頌眾人退大。二頌導師接小。
 (卯)今初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卯)二頌導師接小又二。初頌方便設化。二頌歡喜前入。
 (辰)今初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卽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內曰城。外曰郭。譬有餘無餘二涅槃也。舍譬二乘生緣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園林譬二乘總持無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脫。重門譬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門。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謂生空。法空。乃至無願亦無願也。(與大乘二空不同)高樓閣。譬盡智無生智迥出三界也。男譬智慧。女譬禪定。觀心釋者。智體周備如城。善法圓足如郭。畢竟空為舍宅。性具萬行為園林。九種大禪為渠流浴池。生法二空為重門。一心三智為高樓閣。直善能成自行。如男幹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適。(觀心釋化。亦通四教。今須約圓。)


 (辰)二頌歡喜前入
諸人旣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


初頌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竟。


 (寅)二頌滅化引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初頌立譬竟。


 (子)二頌法合二。初頌正合。二頌舉譬帖合。
 (丑)初中二。初頌合導師。二頌合將導。
 (寅)今初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寅)二頌合將導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旣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初一句。頌合所將人眾。次三句。頌合中路懈退。次一偈。頌合方便設化。次四偈。頌合滅化引至寶所也。三乘。約能趣權行。二。約所趣權理。卽有餘無餘之二。亦聲聞緣覺果證之二也。一切智。是般若。三十二相。是法身。真實滅。是解脫。三德不縱不橫。卽是如來祕密之藏。又一切智。卽法性識。十力等。卽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卽法性色。獲得究竟常樂我淨法性五陰。盡未來際不生不滅。乃名為真實滅。豈同二乘妄計灰斷。仍受變易生死耶。初頌正合竟。


(丑)二頌舉譬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旣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權。次二句。帖合顯實也。三因緣說周中。初正說因緣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三之二